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都市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415章 重建的启示与困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5章 重建的启示与困惑

清河江流域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艰难探索中逐步搭建,而另一条战线——乡村振心实践,也在柳川镇这片刚刚经历创赡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灾后重建的“柳川速度”和“柳川标准”一度成为省市媒体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一曲“众志成城、凤凰涅盘”的壮歌。高标准规划的安置区拔地而起,配套设施齐全,道路宽阔整洁,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城镇雏形。省委主要领导视察时,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然而,市委书记江辰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光鲜和赞誉之上。他深知,灾后重建不仅是盖新房、修新路,更是重构社会关系、重塑产业形态、重启生活希望的复杂系统工程,是观察和探索乡村振兴深层规律的绝佳窗口,也必然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江辰没有通知县镇领导,只带着秘书和司机,再次悄然来到了柳川镇。他没有去崭新的镇政府办公大楼,而是径直走进了灾后集中安置区——永兴社区。

社区外观确实令人振奋,与过去散乱、破旧的村落景象有着壤之别。但走进社区内部,与几位在凉亭下闲聊的老人攀谈起来,江辰很快感受到了一种与崭新环境并不完全协调的微妙情绪。

“新房子是好,亮堂、干净,上厕所也方便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陈老汉吧嗒着旱烟,语气中有满足,也有一丝失落,“就是……不像个‘家’啊。以前院子里能种点蔬菜,养几只鸡,现在这水泥地,啥也弄不了。串个门也不比从前,门一关,谁也不知道谁在家。”

旁边一位大妈接过话头:“是啊,江书记(他们通过电视认出了江辰),上楼下楼腿脚不方便。关键是没个营生啊!以前好歹房前屋后有点活计,现在整闲着,心里发慌。年轻人还好,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些老家伙,就像住进了鸽子笼。”

在社区党支部办公室,兼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原黑崖口村支书老刘,向江辰倒起了苦水:“江书记,不瞒您,硬件是上去了,软件跟不上啊!物业费收缴难,很多老人不理解,觉得住自己房子为啥还要交钱;公共设施维护成本高;最重要的是,人住进来了,心还散着。原来的村民组打散了,新的社区治理体系还没完全转顺,组织个活动都难。大家没了土地,光靠那点补偿款和养老金,长远不是办法啊。”

随后,江辰又走访了为安置区配套引进的一家箱包加工“帮扶车间”。车间里,几十名女工正在流水线上忙碌。负责人却坦言:“招工难!年轻人宁愿出去挣三四千,也不愿在家门口拿两千。留下的多是四十岁以上的大姐,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时间不固定,培训成本高,效率上不去,订单不稳定,企业也难啊。”

傍晚,江辰与柳川镇新任党委书记王哲(破格提拔后已上任)一起吃饭。王哲汇报了重建工作的巨大进展,也坦诚现在面临的一些困惑:“江书记,柳川重建,我们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标准很高,也确实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但这个模式,复制推广的难度极大。光是征地拆迁和安置房建设成本,就是一个文数字,全靠财政投入和特殊党费、社会捐赠,不可持续。其他乡镇学不了,也学不起啊。”

他进一步分析:“更重要的是,我们似乎过于注重‘物理空间’的重建和集中,对‘社会重建’和‘产业重塑’的复杂性预估不足。‘洗脚上楼’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农民‘稳得住、能致富’,融入新生活,找到新归属,形成新秩序,是更艰巨的任务。现在看,产业支撑明显薄弱,社会融合刚刚起步,治理转型还在摸索。这个‘样板’,好看,但不好学,甚至我们自己都还在摸索下一步该怎么走。”

王哲的话,深深触动了江辰。他意识到,柳川镇的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它建成了什么,更在于它暴露了乡村振兴进程中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高成本重建的不可复制性、物理空间变迁与社会关系重塑的不同步、产业就业支撑的脆弱性、治理体系转型的滞后性、以及农民身份转换过程中的适应困境。

“乡村振兴,绝不是简单的村庄整治和农民集中居住。”江辰对王哲,更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它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柳川的经历告诉我们,‘安居’只是底线,‘乐业’才是核心,‘同心’才是关键。 我们不能满足于盖了好房子,更要思考如何培育好产业、塑造好环境、健全好治理、传承好文化,让乡村真正成为有活力、有吸引力、有凝聚力的美好家园。这个课题,柳川先遇到了,全市其他乡村迟早也会面对。”

这次不打招呼的调研,像一瓢冷水,让沉浸在重建成绩喜悦中的江辰和王哲都清醒过来。柳川的样板,既展示了现代化带来的巨大改善,也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张力和困惑。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乡村振兴之路的漫长与复杂。带着这些沉重的思考,江辰离开了柳川,他知道,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必须从“塑形”转向“铸魂”,从“示范”走向“普惠”,而这无疑是一场更为艰难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