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就像投入湖面的涟漪,以惊饶速度扩散开来。到了晚上,豆瓣电影页面上,《疯狂的石头》的评分已经攀升到了7.8分,底下的短评清一色的好评:“年度最佳喜剧,没有之一”“方言太绝了,充满了生活气息”“笑点不低俗,剧情环环相扣,成本大惊喜”。
10月1日深夜,国庆档首日的票房数据新鲜“出炉”,在一众星光熠熠的影片中,《疯狂的石头》以3300万的成绩位列第五。
这个数字乍看之下并不起眼,尤其是相较于同期大片《超人侠》单日1.5亿的票房巨兽体量,更显得有些“单薄”。
但熟知行业内情的人都清楚,这部影片的宣发费用仅有300万,上映首日的排片占比甚至不足10%——在这样的先条件下,能取得如此成绩,已然是一场开局漂亮的“逆袭战”。
首日的口碑红利如同为票房添了一把旺火。10月2日,凭借着观众口口相传的推荐,《疯狂的石头》票房顺势上涨至3900万,虽然在排行榜上仍稳居第五,但单日票房的增幅已让业内开始留意这匹“黑马”。
到了10月3日,影片的热度再攀新高,票房突破4300万,排名跃升至第四,更值得称道的是,其上座率飙升至85%以上。影院里座无虚席的场景,让各大院线经理们不得不重新评估这部成本电影的市场潜力。
市场的反馈迅速转化为实际的排片调整。10月4日,除耀世影院外,全国多数影院纷纷上调了《疯狂的石头》的排片占比,从最初的5%提升至8%左右。
排片的加持让票房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当日票房直接冲到5400万,排名一举跃升至第三名,仅次于《超人侠》的1.4亿和某部国产爱国片的1.1亿。
这个成绩彻底打破了外界对“成本难成气候”的固有认知,也让《疯狂的石头》成为国庆档最受热议的话题之一。
接下来的10月5日、6日、7日,《疯狂的石头》持续保持着强劲的票房韧性,单日票房均稳定在5000万以上。
尽管豆瓣评分略有浮动,最终回落至7.7分,但这个分数在投资电影领域已然是相当亮眼的成绩,足以证明其过硬的内容品质获得了市场的长期认可。
当一周的上映周期结束,《疯狂的石头》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总票房高达3.5亿。要知道,这部影片的制作成本仅有1000万,数十倍的投资回报比,在华语影坛的成本电影史上都堪称奇迹。
消息传出,整个影视圈一片哗然,各大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这部“逆袭传奇”,从创作理念到市场运作,对其成功之道展开了全方位的解读。
“星文,票房你看到了吗?我们成功了!”电话那头,张文涛的声音难掩激动,语气里满是压抑不住的喜悦。作为影片的拍摄导演,他这段时间悬着的心终于落霖。
“老大,我早就看到了!你拍得确实太棒了,观众的评价清一色都是好评。”李星文的声音里同样透着兴奋,他深知这部电影是老大张文涛的处女作品,有着这样的成绩也为他感到高兴。
张文涛轻轻舒了口气,语气里带着几分释然:“没上映之前,我都在琢磨,观众会不会不喜欢这种风格,会不会票房直接拉胯。现在看到这个结果,我总算放心了,而且咱们大家伙儿还都大赚了一笔。”
挂断与李星文的电话,张文涛马不停蹄地又拨通了赵兵武和胡永利的电话,将这份喜悦一一分享。
兴奋之余,他当即拍板决定:“今晚咱们四个聚聚,好好庆祝一下这场来之不易的成功!”
电话那头传来的欢呼声,与窗外因影片热映而更加热闹的城市夜景,共同交织成了属于他们的胜利乐章。
城市的夜晚充满了繁华与喧嚣。在一家热闹的餐厅里,灯光柔和,音乐悠扬,四人围坐在一张圆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冰凉的啤酒。
老大张文涛心情格外愉悦,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欢呼。他端起酒杯,豪爽地连续喝下了三大杯啤酒,每一杯都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满足。
三人看着老大如此高兴,也都被他的情绪所感染,纷纷举杯,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李星文微笑着对张文涛:“老大,这次的成功真是太棒了!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和成绩,下一部电影你再去拉投资和找演员肯定会容易很多。”
张文涛点点头,又痛饮了一杯啤酒,然后回忆起自己刚开始组建剧组时的艰难情景。那时的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辈,拍摄的又是一部制作电影,很多演员和艺人都对他不屑一顾,不愿意参演。
“是啊,当时真的很不容易,”张文涛感慨地,“我四处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最后还是多亏了老四你的面子,才好不容易把演员阵容给凑齐了。”
听到这里,其他三人都纷纷举起酒杯,向张文涛敬酒,“老大,你辛苦了!这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但现在我们终于熬出头了,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哈哈……”四人齐声大笑,笑声在餐厅里回荡,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这顿晚餐,他们一边吃一边聊,笑笑,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个时。在这两个时里,他们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压力和情绪,把一直以来积压在心底的烦恼和忧虑都倾诉了出来。
兄弟之间的交心,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也让这个夜晚变得格外温馨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