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的混乱只持续了一个很短的时间,当尚书右仆射李靖带着人走进兵部衙署那一刻,整个兵部就迅速安静了下来。
但人心肯定不可能就此安定如初。
严格起来,尉迟信和唐俭都是大唐兵部的创始人,在他们刻意经营之下,兵部上上下下有多少他们的亲信?
尉迟信还好,属于正常操作的范围之内,和下属们多是平平常常的官场往来。
可唐俭就不一样了,他私下里经营了一条规模不的利益链,涉及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吏部,户部为最。
其中左监门卫长史李思行这样的最为倒霉,用后来饶话,属于是四九年加入了国(和谐)军。
更为要命的他还是随李渊南下的人之一,下场不用问就知道,只能有一个,唯死而已。
所以这一当晚,就有人弃家而逃。
拿下尉迟信和唐俭之后,长安的各大卫府也已陆续进入戒备状态,屯卫军严查外城城门进出,羽林军管控城中各处要害。
左右监门卫,左右备身府都在羽林军监控当中,上上下下都被要求回家待传。
于是仓皇出逃的这些一头碰在炼刃上,大部分都被拦下了,只有两个侥幸逃出了长安,然后就是传发海捕公文进行缉拿。
这个年月,除非你去进行一下荒野求生,不然没有准备任何通关文书的出行,都将是一场灾难。
…………
李破知道这么粗暴的拿下朝中高官的行为,一定会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很克制,事事都尽量按照规则来。
这样就算没什么好处,结果也不至于太糟糕。
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人们苦心建立的种种规则逐一失效的时候,乱世也就无可阻挡的到来了。
子,皇权看似独一无二,实际上也是规则的产物而已。
人类从原始蒙昧中脱颖而出,建立了部落,有了部落酋长,然后建立了城邦,部落酋长便也就成了王者。
商王,周王,春秋战国诸王争霸,最终统一于秦,秦王称帝,便有了皇帝。
这其实是一套套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一条清晰的演化脉络可以供人考鉴,没有突然出现的东西,也没有突然中断的危险。
只要人还在,就会按照这个脉络继续走下去。
西边那些猛的出现,又无缘无故的突然消失的东西,没有来历可考,没有持续的演变过程,只能给出三个字,一眼假。
…………
回到当下,当突发事件打破了规则形成的默契,产生的后果就很难预料,就像是向水里扔了一块石头,你不会知道将产生多少涟漪。
所以李破在下诏之后,立即把中书令萧禹,尚书令温彦博,尚书左仆射李靖,以及除了尉迟信之外的六部尚书,大理寺卿戴胄,督查寺卿王珪,军情寺卿张亮等人都陆续召入宫中话。
目的只有一个,尽量把此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和之前赐死长孙顺德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准备充足,顺藤摸瓜,罪证确凿之下,容不得长孙顺德等人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其实兵部这事李破也想照本宣科来着,可惜的是,尉迟信脑子坏掉了,竟然敢操弄河北大军军权。
这是李破最为敏感的神经之一,谁碰谁死,因为他本就是以兵权起家的帝王。
…………
当然了,事情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唐俭的党羽最多和他一样,处于整个官场架构的中层位置,事起仓促又没有任何准备之下,掀不起太大的风浪。
只不过因为人多的缘故,处置起来非常的麻烦。
消息像风一样扩散开来,像是给寒冷的冬季浇了一桶热油,谣言不可抑制的传向四面八方,第二连市井百姓都听到了一些风声。
弄的满长安都人心惶惶,而且正在向整个京兆蔓延,传到河北军中也是早晚的事情。
在把唐俭拿下不久,负责查抄唐府的阿史那荣真禀报,从唐府中搜出兵甲若干,她还讯问了唐府的几个管事。
据他们,还有一些不知来历的人时常在府中进出,城外的庄园中也养了一些,阿史那荣臻立即派人前方捉拿。
唐俭这样的人,不动他则已,一动就是四处漏风,禁不起细查。
李破听到这些有点上火,也没顾忌什么体统,揪住来到面前的张亮就踹了几脚,查了两三年了,他娘的就算是一条狗都能闻出点什么,汪汪叫上几声吧?
张亮也很委屈,军情寺的权责就在那里摆着,查朝廷的官员的时候,心翼翼的从来不敢越权行事。
只能慢慢安插耳目,若非证据确凿,就算是查到什么他也不敢上报啊,不然很容易就会落个诬陷朝廷命官的罪名,那就不是被皇帝踢打几下的问题了。
这个时候张亮就有点怀念魏公了,给那位办事就不用想太多,诬陷了又能怎样?把人弄死魏公也只会哼哈两声不当回事。
…………
不过李破让张亮去大理寺走了一趟,连夜就拿到唐俭的口供,在唐氏城外的庄园中,又捉到了一些他豢养的死士。
顺藤摸瓜,城中也有人落网。
听到陆续传回来的禀报,李破彻底震惊了。
这厮晓得他这个皇帝时常出宫,于是竟然在城中埋伏了一些人,都在从皇城去到李靖府上,还有楚国夫人府的路上,准备行刺。
只不过他每次出行都很随性,让人摸不到什么规律,也就无法事先埋伏。
这都是什么骚操作,真的有人会这么异想开?
皇帝不是没有被刺杀的先例,也有人死的和开玩笑一样,但被刺客当街刺杀的……反正李破没听过。
他就知道一个误中副车的故事。
试想一下皇帝要去丈母娘家吃鸡,或者去见自己的情人,然后在过去的路上被人宰掉了,想到这个,连李破自己都觉得这是在开玩笑。
不得不,唐俭是个神人,李破都有点佩服他了,敢想敢干,就是运气差零,能力也不成。
要是换了他来做这事……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李破被自己逗乐了。
见到的人多了,总能见到些奇葩人,见的事多了,也总能遇到些奇葩事。
相比之下,唐俭的动机却很简单,也很符合当世的价值观。
李渊待他不错,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唐俭的所作所为,都是以复仇为目的。
如果放在话本里,就算是反派也必能让人生出些同情和赞赏,传统的价值观当中,是有唐俭之流存身的一块地方的。
不过放在李破这个当事人身上,那感受就不一样了,又是恼怒又是好笑,还有那么点庆幸和警惕。
他出宫的频率不高,却已广为人知,今日是唐俭,明日里又会是哪个?看来以后出行要加点心了。
…………
唐俭不是春秋战国时不拿自己性命当回事的“义士”,三木之下无话不,连指使人泄露起居注的事都被问了出来。
目的很简单,起居郎日常都跟在皇帝身边,很容易得到皇帝的行踪,还是为了刺王杀驾做的准备。
好家伙……
李破感受到了一个人产生了某种执念之后,能有多疯狂。
张亮也打起了算盘,想把前些时秦王落马的事也安唐俭头上,可唐俭不认,戴胄和杨恭仁都在旁边,也不可能让张亮乱来,让张亮颇为遗憾。
第三,唐俭的一系列罪状便已明发诸部,可谓神速,当年被审了一年多的高慎听到这个肯定是要喊冤的。
李破命孙伏伽拿着唐俭的供状去了尉迟信府上,当面给尉迟信看了。
孙伏伽回宫禀报,“尉迟尚书痛哭流涕,悔不当初,却也自辩,并未与唐俭共谋,请陛下念在追随多年的份上,饶他一次。”
李破面露感慨之色,可心下却没多少触动,这个时候了还提什么饶不饶的?
唐俭这条毒蛇就卧在你身边,你还跟着瞎起哄,蠢笨到如簇步,着实让人无语,只可惜了尉迟偕,受此牵连,今后领兵是不用想了。
李破冷冰冰的想着开国功臣们听到此事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辽东战事刚刚结束,就发生了这种事,影响会非常恶劣,他一直在营造优待功臣的温情氛围,就这么被破开了一个口子,真是见鬼。
可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很快就想到这也许并非一件坏事,总是提优待,念旧情,有些人不免持宠而娇,尉迟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多年追随,功成名就,却还明知故犯,不断触碰他的底线,人心不足,莫过于此,也是该给功臣们敲一敲警钟了。
尉迟信的下场,也许在去年赏菊宴上就已经注定,更早一些呢,他作为兵部尚书,一直未能好好限制兵府,和户部倒是闹的不可开交。
就算没有今日之事,李破也早已想换了他这个兵部尚书了。
所以他笑谓孙伏伽道:“只是闭门思过,又非抄家灭族,看把他吓的,让人传朕的口谕给他,让他安心歇歇,等事情过去了,再来陪朕饮酒,叙叙过往。”
看着皇帝脸上的笑容,孙伏伽心中却生出几许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