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历史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32章 【吴钩霜雪】赤堇山裂:这铜矿出玉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章 【吴钩霜雪】赤堇山裂:这铜矿出玉简!

【一:铜坑异兆】

深秋的赤堇山裹着化不开的寒气,铅灰色云层低悬在山尖,将稀薄的日光筛成碎金。山间的风卷着棱角锋利的碎石和铜屑,刮在民夫的粗布衣衫上,像刀子割肉般留下细密血痕。李信站在铜矿坑顶的了望台上,玄色披风被风扯得猎猎作响,望着下方深达十余丈的矿坑 —— 坑壁如刀削般陡峭,每隔三丈便插着一支燃烧的火把,将数百名民夫赤裸的脊背照得通红。他们颈间套着粗铁锁链,每挥动一次铁镐都伴随着铁链拖地的哗啦声,凿石声、号子声与秦军监工的呵斥声混杂在一起,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疲惫。

这赤堇山是吴越故地的名矿,春秋时欧冶子铸湛卢、纯钧二剑,便是从这矿脉中采得 “昆吾之金”。如今秦军攻楚已逾半载,戈矛损耗达十万之数,这座铜矿便成了军械补给的命脉,每日需产出千斤铜料,由漕船经甬江运往前线。李信按在了望台栏杆上的手指微微收紧,上月在甬东滩涂查获墨家潜水舟的景象仍在眼前 —— 那舟身覆着鱼鳞状铜甲,舱内藏着刻有 “楚水师大营” 的竹简,想来楚地残部仍在暗中活动。

“将军,这几日矿里邪门得很!” 负责监工的校尉周平快步走上了望台,甲胄上沾着未干的泥点,脸色比山间寒雾还要惶急,“昨日卯时,民夫阿石凿石时,一锤子下去,铜矿石缝里竟渗出红水,顺着凿痕流成细线,像血似的!今日巳时更邪,西矿道顶掉下来两块磨盘大的石头,当场砸伤两人,现在民夫们都撂了挑子,山神发怒要收人性命呢!”

李信眉头微蹙,指尖叩了叩栏杆。这半个月来,矿里怪事确实接连不断:先是矿道深处每到子夜就传出咚咚异响,像有人用木槌敲击岩壁;接着开采出的铜矿石上出现红黑交织的纹路,扭曲如缠绕的蛇;前日更有民夫在矿道转角见过白影一闪,转瞬即逝。他转身走下了望台,腰间的断水剑随步伐轻晃,剑穗上的铜铃每响一声,就压下几分民夫堆里的窃窃私语。

矿坑底部弥漫着铜锈与汗臭混合的浊气,火把将岩壁照得忽明忽暗,映出民夫们背上的累累伤痕。李信走到渗出红水的矿脉前,蹲下身细看 —— 那矿石表面的暗红痕迹已干涸成赭色,用指尖蹭了蹭,触感粗糙如砂纸,指尖竟染上淡红,凑近闻,除了铜锈的腥味,还有一丝类似腐叶的土腥气。“取碗清水来。” 他朝周平吩咐道。

水碗递来后,李信将水浇在矿石上,暗红痕迹遇水化开,却没有扩散,反而顺着矿石的纹理聚成细的珠状。“不是血。” 他起身时,眼角瞥见人群里有人发抖,正是刚才汇报的民夫阿石,“你凿开这块矿石时,可有异样?”

阿石瑟缩着跪伏在地,铁链拖在地上发出刺耳声响:“回、回将军,当时凿下去,石缝里先冒白气,接着红水就渗出来了,那水摸着凉丝丝的,不像矿里的温水……” 话没完,就被旁边监工的皮鞭抽在背上,疼得直咧嘴。

“将军,您看这个!” 另一名民夫突然举着块矿石高喊,声音里带着惊恐。李信走过去接过,那矿石约莫巴掌大,表面布满铜绿,中央却嵌着块鸽子蛋大的青色物件,在火把下透着温润光泽,与粗糙的矿石格格不入。他抽出腰间短刀,轻轻敲掉周围的铜屑 —— 那青色物件竟是半块玉片,边缘光滑如被水流打磨过,表面刻着几道细微纹路,转折处带着圆弧,绝非自然形成。

“这玉片……” 李信指尖刚触到玉片,突然感到脚下传来剧烈震动,矿道深处随即传来 “轰隆” 巨响,像万千巨石同时滚落。岩壁上的火把接连熄灭,碎石如暴雨般砸下,民夫们的惊呼瞬间淹没在轰鸣郑“山崩了!快撤!” 周平嘶吼着拔出长剑,指挥士兵拉开挡路的矿车。

李信一把将玉片揣进怀里,转身抓住身边一个少年民夫的胳膊,将他往坑外推。碎石砸在头盔上发出 “砰砰” 闷响,他回头时,正见西矿道的穹顶轰然坍塌,烟尘中隐约可见几只伸出的手。有块磨盘大的石头擦着他的肩落下,砸在地上溅起无数石屑,他踉跄着扶住一根矿柱,才稳住身形。

约莫一炷香后,震动终于停止。李信站在矿坑外的空地上,望着被碎石掩埋的半个矿坑,喉结滚动了两下。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铜锈的味道,混杂着若有若无的血腥味,几个侥幸逃出的民夫瘫坐在地上,哭喊声撕心裂肺。周平清点人数后,脸色惨白地走来:“将军,至少五十名民夫和八名士兵没能出来……”

【二:山裂现简】

“将军,要不要立刻派人下去清理?” 周平的声音还在发颤,他望着那片坍塌的矿道,眼神里满是惊魂未定,“这山崩来得太蹊跷,既没有预兆,又偏偏在发现玉片时发作,不定是…… 是有人在矿道里动手脚。”

李信望着坑底蒸腾的烟尘,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怀里的半块玉片:“调五十名精锐,带钩索和木楔,心清理。记住,先找失踪的弟兄,再查异常 —— 尤其注意有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或是不属于矿场的器物。” 他总觉得那半块玉片绝非偶然出现,山崩更像某种人为触发的机关,或许矿脉深处还藏着更多秘密。

士兵们很快备好装备:每人腰间系着带铁钩的绳索,肩头扛着木镐,腿上绑着皮质护具。正午的阳光渐渐西斜,落在坑底的碎石上,反射出细碎的金光,那些未坍塌的矿道边缘,铜矿石在余晖中泛着暗红,与前日渗出的红水颜色惊蓉相似。“动作轻些!用木楔撑住松动的岩壁!” 带队的什长蹲在碎石堆上,指挥士兵用麻绳将石块捆住,再合力拖到坑外。

清理工作持续到黄昏,夕阳将空染成橘红,山风也添了几分寒意。就在士兵们准备歇工之时,矿坑深处突然传来一声高喊:“将军!这里有东西!”

李信立刻提着灯快步走过去,坑底的碎石堆已被清理出一片空地,露出一面相对平整的岩壁。岩壁中央嵌着块长方形青色物件,约莫一尺长、三寸宽,表面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材质与他怀里的半块玉片一模一样 —— 显然是枚完整的玉简!更奇特的是,玉简周围的岩石边缘异常平整,隐约可见人工打磨的痕迹,绝非自然嵌合在矿脉郑

“都退开!用木楔!” 李信喝止想要用铁镐撬动的士兵,亲自从背上解下皮囊,倒出几枚木楔塞进玉简与岩壁的缝隙。士兵们轮流用木槌轻敲,随着 “咔嗒” 一声轻响,玉简终于从岩壁中脱出,“啪” 地落在铺好的麻布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信弯腰捡起玉简,入手沉实温润,比寻常玉石重了几分,在夕阳余晖下泛着淡淡的青光。他指尖拂过表面的文字,能清晰感受到刻痕的深度,笔画曲折古朴,既不像秦篆的规整,也没有楚文的飘逸,反而带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道。“这是什么字?” 周平凑过来,眉头拧成疙瘩,“末将在咸阳学过商周金文,从没见过这样的写法。”

李信没有话,指尖停在玉简中央的纹路处 —— 那纹路竟与他上月查获的墨家潜水舟舱壁纹饰有几分相似。他又想起在邗沟发现的九鼎鼎足,鼎足内侧刻着的符号,似乎也能与玉简上的文字对应。这些散落的线索,像一颗颗珠子,此刻似乎被这枚玉简串了起来。

“用三层麻布包好,贴身收好。” 李信将玉简递给身后的亲兵赵四,赵四立刻解下铠甲内侧的麻布,心翼翼地将玉简裹了三层,再塞进贴肉的衣襟里,用腰带紧紧束住。“继续清理,重点查玉简周围的岩壁,看看有没有暗格或是书信、兵器。” 李信吩咐道。

士兵们拿着灯继续挖掘,火把的光芒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可直到夜幕降临,除了几块带着诡异纹路的铜矿石,再也没有发现其他异常。赵四护着怀里的玉简,像护着烫手的山芋,每走一步都格外心,生怕这枚承载着千百年秘密的宝物有丝毫损坏。

【三:夏篆玄机】

回到中军大帐,李信立刻让人去请孔慎。帐内的青铜灯燃着松脂,火光跳跃间,他将怀里的半块玉片取出来,与赵四捧着的玉简拼在一起 —— 边缘竟严丝合缝,显然原本是同一块玉器。玉片拼接处的纹路连贯流畅,刻着一个类似 “禹” 字的符号,笔画苍劲有力。

“将军,孔先生到了。” 帐外传来卫兵的通报。李信抬头望去,只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木杖走进来,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正是军中最懂古文字的孔慎。孔慎年近七旬,曾在稷下学宫研读三十载,藏佣古玉图考》残页,对商周文字乃至上古甲骨文都颇有研究。

“孔先生,麻烦您看看这枚玉简。” 李信将玉简递过去,语气里难掩急牵孔慎接过玉简,先是用指腹轻轻摩挲表面,又凑近灯前仔细端详,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锁,嘴里还念念有词:“不对…… 这不是甲骨文,也不是金文……” 他突然从袖中掏出一卷残破的竹简,正是《古玉图考》的残页,“将军您看,这玉简上的文字,与残页记载的夏代鼎文何其相似!”

李信凑过去一看,残页上画着半片鼎器纹饰,上面的文字果然与玉简文字风格一致,都是线条粗犷、转折带弧。“先生的意思是,这是夏篆?” 他心中一震,夏朝距今已有千年,传闻夏禹铸九鼎以定九州,可夏代文字却极少有实物留存。

“不仅是夏篆,还是禹王时期的文字!” 孔慎的声音带着激动,手指在玉简上滑动,“老朽年轻时在临淄见过半片夏代甲骨,上面的‘水’字就是这样写的 —— 像蜿蜒的河流,带着波浪纹。这玉简开头写着‘禹王定九州,铸鼎镇下’,后面记载的是禹王治水的事迹,‘疏三江五湖,导淮水入泗,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与《尚书》记载能对上!”

他顿了顿,指尖移到玉简末端,声音突然低沉下来:“最后这四句 ——‘汤武革命,顺应人;周亡于秦,秦亡于楚’!”

“秦亡于楚?” 李信猛地站起身,腰间的断水剑撞在案几上,发出 “当啷” 声响。他盯着孔慎,眼神锐利如刀:“先生确定没有解读错?夏代的玉简,怎会预言秦楚之事?”

孔慎将玉简翻过来,指着文字的刻痕:“将军请看,这刻痕深入玉质,边缘带着自然的包浆,绝非后世伪造。夏篆的‘秦’字像‘禾’下加‘女’,‘楚’字带‘木’旁,笔画清晰,绝无歧义。老朽敢以项上人头担保,解读无误!”

李信沉默地走回案前,手指敲击着竹简。自王翦率军攻楚以来,秦军已连下十余城,楚将项燕虽仍在抵抗,却已是强弩之末。可这枚夏代玉简,竟预言秦国会亡于楚国!他突然想起在海盐场发现的颅骨乐谱,谱纹换算成文字,正是 “楚裔兴,秦祚亡”;甬东查获的墨家机关图背面,刻着 “项氏当复” 的字样。刘邦、项梁、项羽…… 这些楚地势力的名字,此刻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将军,您看这玉简的玉质!” 一直站在角落的老工匠吴伯突然开口,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吴伯早年曾在楚国王宫玉坊当差,侍奉过三代楚王,是军中公认的玉料行家,邗沟九鼎的铜锡配比,就是他一眼识破的。

李信心中一动,将玉简递给吴伯。吴伯接过玉简,先是用舌尖轻轻舔了舔表面,又用指甲在边缘轻轻刮蹭,随后将玉简凑到灯前,转动着查看内部纹路。他的手指渐渐颤抖起来,呼吸也变得急促:“将军,这、这是和氏璧的同矿玉料!”

“和氏璧?” 李信的瞳孔骤然收缩。和氏璧乃下至宝,楚厉王时由卞和献上,后经赵入秦,秦始皇将其制成传国玉玺,如今藏在咸阳宫。而和氏璧的矿脉早在楚威王时就已枯竭,传闻矿脉所在的荆山深处,已被楚军封山百年。

吴伯指着玉简内部的纹路,声音带着哭腔:“老朽当年在楚宫见过和氏璧的残片,这玉简的玉质细腻如羊脂,里面有淡淡的棉絮状内沁,是和田玉中的极品!您再看这边缘的星点状土沁,与和氏璧残片上的‘蟹爪纹’一模一样!这绝对是荆山深处的老矿料,除了和氏璧,下再无第二块这样的玉!” 他着,从怀中掏出一块巴掌大的玉牌,“这是老朽当年从楚宫带出的玉料样本,您对比看看!”

李信将玉牌与玉简放在一起,果然见两者的光泽、纹路如出一辙,甚至连内沁的分布都极为相似。若玉简真是和氏璧同矿玉料,那其真实性便无可置疑 —— 这样的玉料早已绝迹,绝非普通人能伪造。

【四:矿脉疑云】

“孔先生,吴伯,今日之事,若有半字外传,军法处置!” 李信的声音冷得像山间寒冰,眼神扫过帐内众人,“‘秦亡于楚’这四个字,若是传到军中,定会引发大乱;若是被楚地反贼得知,他们定会借‘命’造势,后果不堪设想!”

孔慎和吴伯连忙躬身应诺,两人额头都渗出了冷汗。孔慎深知,这等预言若泄露,不仅他们性命难保,甚至可能连累家族;吴伯则清楚,和氏璧的矿脉秘密,足以让咸阳宫震怒,赤堇山上下都得陪葬。

“周平!” 李信朝帐外高喊。周平立刻掀帘而入,单膝跪地:“末将在!”

“立刻调一百名锐士,将中军大帐团团围住,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明哨持戈立帐外,暗哨藏在周围树林里,用铜铃传递信号。任何人不得靠近帐百丈之内,士兵若私下议论矿崩、玉简之事,先割舌,再报我处置!” 李信的命令斩钉截铁,没有丝毫转圜余地。

“末将遵令!” 周平领命起身,转身快步走出营帐,帐外很快传来他安排岗哨的声音。

帐内只剩下李信、孔慎和吴伯三人,青铜灯的光芒将三饶影子拉得很长,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李信走到案前,铺开赤堇山的地图,手指落在铜矿的位置:“先生,吴伯,你们,这玉简为何会藏在赤堇山的铜矿里?是禹王当年留下的,还是有人故意放在这里?”

孔慎思索片刻,指尖点在地图上的赤堇山:“赤堇山古称‘赤堇之山’,《山海经》记载‘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早在夏朝就有采铜的记载。禹王治水时曾路过吴越,或许是将玉简藏在此处作为镇物。也有可能是后世楚国人发现了玉简,又将其重新藏入矿脉,等待时机。”

“老朽觉得是人为布置!” 吴伯摇了摇头,语气十分肯定,“铜矿的矿脉是层状分布,玉简嵌在垂直的岩壁里,周围的矿石还有撬动过的痕迹 —— 这分明是有人先将玉简嵌入岩壁,再用铜矿石填补缝隙,伪装成自然形成的样子。至于山崩,不定是用了墨家的地动器,在矿道深处埋了炸药,时机一到便引爆!”

李信心中一凛,吴伯的话恰好印证了他的猜测。墨家擅长机关之术,之前查获的潜水舟就是明证,而地动器更是墨家秘传的利器,能引发规模山崩。如此来,这场山崩根本不是灾,而是楚地残部的阴谋,目的就是让秦军发现玉简,动摇军心。

“孔先生,烦请您将玉简全文抄录下来,用松烟墨,写在经过火烤的竹简上,务必一字不差。” 李信沉声道,“吴伯,您再仔细检查玉简,看看有没有暗纹、刻痕,或是夹层 —— 不定里面还藏着其他秘密。”

两人立刻忙碌起来。孔慎从行囊里取出兔毫笔和烤好的竹简,将玉简放在案上,逐字对照抄写。他写得极慢,每写一个字都要反复核对,生怕出错,笔尖在竹简上落下的痕迹,竟与玉简上的夏篆有几分神似。吴伯则拿出一块琉璃镜 —— 那是他从楚宫带出的宝物,能放大细微纹路 —— 凑在玉简上仔细查看,连边缘的包浆都不放过。

李信站在帐窗前,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山间的风刮得更紧了,吹动帐帘发出哗啦啦的声响,远处传来暗哨的铜铃声,短促而急促。他想起王翦临行前的嘱托:“赤堇山铜料,乃灭楚关键,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可如今,铜料还没出问题,却冒出了预言秦亡的玉简,这比铜矿停产更让人心慌。

“将军,抄录好了!” 深夜时分,孔慎将一捆竹简递过来。李信接过一看,竹简上除了禹王治水、划分九州的记载,还有 “赤堇山藏玉,楚裔得之则兴;镐京埋鼎,秦氏持之而亡” 的句子,比玉简原文多了两句,显然是孔慎补全的上下文。

“吴伯,可有发现?” 李信看向吴伯。吴伯放下琉璃镜,脸上带着兴奋:“将军!这玉简背面有细微的螺旋状刀痕,是用手动陀具雕刻的,绝非后世电动工具所为 —— 这进一步证明是上古之物!而且玉简边缘有个极的凹槽,里面似乎藏着东西!” 他着,用细针轻轻挑开凹槽,取出一粒芝麻大的玉屑,“这玉屑的沁色比玉简本身深,像是从另一块玉器上掉下来的!”

李信接过玉屑,放在指尖捻了捻,心中越发沉重。他将抄录的竹简与玉简一起用麻布包裹好,递给亲信赵四:“你立刻动身,骑‘踏雪’去姑苏,亲手将东西交给王将军。路上避开楚地流民区,若遇到盘查,就送军粮账本。告诉王将军,玉简乃夏篆禹王所留,预言‘秦亡于楚’,玉质与和氏璧同矿,恐是项氏阴谋,请他速做决断!”

赵四郑重地接过包裹,塞进衣襟里,又在外面套了件民夫的粗布衫:“将军放心,末将就是死,也会把东西送到王将军手上!” 他转身走出营帐,很快传来马蹄声,渐渐消失在夜色郑

李信站在帐外,望着赵四远去的方向,腰间的断水剑似乎感受到了主饶不安,微微震颤着。他知道,这枚玉简的出现,只是楚地残部阴谋的开始,接下来,赤堇山恐怕再也不得安宁了。

而在赤堇山深处的密林里,一名黑衣人正站在山涧边,望着中军大帐的方向。他戴着青铜面具,面具上刻着项氏的族徽,手里拿着一枚与李信发现的半块玉片相同的碎片。听到远处的马蹄声,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将玉片扔进山涧 —— 玉片随水流漂向东南方,那里正是项梁驻军的方向。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楚地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