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涅盘枭凰 > 第131章 平凡的守望 - 村级调解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章 平凡的守望 - 村级调解员

国家档案馆珍藏的那份编号特殊、恰好指向她百岁诞辰的捐赠证书,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沉淀后散发着温润光泽的琥珀,又似一个充满禅意的精妙句点,为黎曼卿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前半生,落下了极具韵味且意味深长的最后注脚。这份承载着诸多荣誉与回忆的证书,被她心翼翼地捧在手中,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而后轻轻地将其收起,和家族档案室里那些更为私密、饱含着家族往昔点点滴滴的记忆物品一同存放起来。这些记忆物品,就像是家族历史的活化石,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从此,这份证书不再轻易示人,它成为了黎曼卿内心深处一段珍贵而又私密的过往。

外在的荣辱、历史的定位,对于黎曼卿而言,似乎都已尘埃落定,就像一场宏大演出落下帷幕,一切归于平静。她的生命也由此进入了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内敛的阶段。曾经,她在云岭这片土地上,有着诸多令人敬重的头衔——“黎总”“黎主席”“黎顾问”。这些头衔,如同闪耀的光环,围绕在她的身旁,彰显着她的地位与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头衔渐渐融化,就像冰雪在温暖的阳光下逐渐消融,最终沉淀为她最为本真的名字——黎曼卿。

如今的她,只是一个住在村头“归耘居”的普通老人,是值得所有村民无条件信赖的“黎奶奶”或“黎阿姨”。村民们见到她,不再是因为她那些头衔带来的敬畏,而是因为她那温暖而又亲切的笑容,以及她一直以来为村子默默付出的真心。

她依然时刻关注着涅盘中学的建设进度,那所学校就像是云岭的未来希望之星,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梦想。她偶尔会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数字农业实验室的新构想提供宝贵的方向指引,那些新构想就像是星星之火,有可能在云岭这片土地上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她也会过问乡村美术馆的展览计划,希望展览能够展现出云岭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乡村风情。但她不再像过去那样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每一个细节。她将更多的决策权交给了年轻有为的李晓峰,交给了那些充满朝气、成长起来的返乡青年,交给了肩负着村子发展重任的村委会。她更像一座定海神针,稳稳地矗立在云岭的土地上,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都能让云岭保持稳定;她更像一个精神图腾,存在于云岭的日常呼吸之中,激励着每一个云岭人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这种“退居二线”并非是颐养年、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她那颗历经岁月淬炼、洞察世情的心,就像一颗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坚硬而又明亮;她那份融入骨血的责任感,就像流淌在身体里的血液,一刻也不会停息。这让她无法对身边最具体、最细微的人间烟火视而不见。她敏锐地发现,随着云岭外部条件的飞速改善,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坦,房屋变得更加崭新漂亮,生活设施也变得更加齐全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内部的、深藏于人际关系和家庭伦理中的矛盾,反而在某些时候被凸显或激化。物质的丰盈,并不直接等同于心灵的和谐与社区的安宁。就像一座外表华丽的大厦,如果内部的结构不稳定,依然会有倒塌的危险。

于是,在一个阳光和煦、微风轻拂的上午,黎曼卿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但细想之下却又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她主动走进了云岭村委会,那座承载着村子大事务决策的地方。她向村支书老马提出,想担任村里的义务调解员。老马当时正被几桩扯皮拉筋的纠纷搞得焦头烂额,那些纠纷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一听黎曼卿这话,他先是愕然,瞪大了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即,他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情,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大声道:

“黎顾问!您……您这话可当真?您要是肯出面,那真是……真是太好了!咱这庙,哪请得动您这尊大佛啊!”

老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黎曼卿的敬重和期待。

黎曼卿温和地笑了笑,那笑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感到无比温暖。她轻轻地摆摆手,道:

“老马,别这么。我现在不是什么大佛,就是个住在村里的老人家。乡里乡亲的,磕磕碰碰难免,我别的本事没有,活了这么多年,听了这么多事,或许能帮着大家道道,把心里的疙瘩解一解。”

她的语气平和而又真诚,让人不由自主地信任她。她的姿态放得极低,话语朴实无华,却自有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老马当即拍板,立刻在村委会给她安排了一间安静的办公室,那间办公室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整洁。门口挂上了一块朴素的木牌,上面写着“村民调解室”五个大字。没有头衔,只有功能,简单而又直接。

黎曼卿的调解员生涯,就这样在一种近乎平淡的氛围中开始了。但她处理的第一桩纠纷,就堪称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一桩积怨近二十年的宅基地纠纷。矛盾的双方是村里的老户,赵家和钱家。两家宅基相邻,就像两棵生长在一起的树,根系交织在一起,难免会产生摩擦。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像一道溃烂的伤疤,隔几年就要发作一次。从最初的指桑骂槐,双方只是用隐晦的话语表达着不满;到后来的垒墙占道,开始有了实际的行动;再到儿孙辈的摩拳擦掌,矛盾在下一代中不断延续和激化。积怨越来越深,就像一潭越积越深的污水。这次矛盾的导火索,是赵家翻修老屋,运送建材的拖拉机不慎碰倒了钱家认为属于自家地界的一段篱笆。钱家认为这是赵家故意挑衅,新仇旧恨一起爆发,两家人在宅基地前吵得不可开交,声音震耳欲聋,几乎要动起手来。连村干部和族老出面都压不住,他们就像两个愤怒的公牛,谁也不肯让步。

黎曼卿没有立刻去现场。她深知,处理这样的纠纷,不能急于求成,就像治病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而要找到病根。她先是分别请了赵家和钱家如今主事的(分别是赵家的长子赵建国和钱家的女婿孙有福)到调解室。调解室里布置得十分温馨,让人感觉放松。她不急着谈纠纷,而是像拉家常一样,聊起了两家的过往。她运用在商业谈判中练就的卓越倾听与洞察力,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捕捉着对方言语中的情绪、诉求以及那些未曾明言的恐惧与期待。她从赵建国愤懑的叙述中,听出了对“祖产被侵占”的执念,那是一种对家族财产的珍视和保护;也听出了他怕被邻里看轻的担忧,那种担忧就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里。从孙有福(作为女婿,更想证明自己)激动的辩解里,则听到了对“岳家被欺负”的不平和对“公平”的强烈渴望,他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纠纷,证明自己有能力保护好岳家。

她也没有偏听偏信,而是调阅了村里能找到的、最早的土地档案(尽管模糊不清,但依然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又亲自去现场查看了多次。她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寸土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甚至在不惊动双方的情况下,走访了附近几户与两家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老邻居。那些老邻居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从他们零星的回忆中,拼凑当年更具体的情况。她就像一位拼图高手,将一片片零碎的信息拼凑在一起,逐渐还原出事情的真相。

当她掌握了足够的信息后,才将赵建国和孙有福请到一起。她没有坐在高高在上的调解席,而是搬了几张椅子,围成一个圈,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她亲自沏了一壶茶,茶香四溢,弥漫在整个房间里。

“建国,有福,”

她声音平和,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开门见山,

“你们两家的地界问题,年代久远,村里的老底子也不清,硬要掰扯谁对谁错,恐怕打到北京去也难有结果。”

两人一听,脸色都沉了下来,以为黎曼卿要和稀泥。黎曼卿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两人:

“但是,我了解到,建国你爷爷当年生病,是钱家老爷子连夜背着走了十几里山路送去乡卫生所的,有没有这回事?”

赵建国一愣,张了张嘴,没能立刻反驳。这是他从父辈那里听过的旧事,那是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恩情。黎曼卿又看向孙有福:

“有福,我也听,你岳母前年摔了腿,是赵家婶子帮忙送饭、照顾,直到你媳妇从外地赶回来,是不是?”

孙有福低下头,默不作声。这事他无法否认,那是两家之间曾经的温暖与互助。

“远亲不如近邻。”

黎曼卿轻轻放下茶杯,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为了这几寸不清道不明的地界,把祖辈父辈积攒下来的那点情分都耗光了,值得吗?你们的孩子在一个学校读书,以后还要在一个村里生活几十年,难道要让他们从就学着互相瞪眼、背后捅刀?”

她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完全出乎两人意料的方案:

“档案不清,旧账难算。我的建议是,咱们往前看。就以现在双方实际使用的、没有争议的线为基准,共同往后退让二十公分,空出一条四十公分宽的公共通道。这条通道,不属于赵家,也不属于钱家,属于集体,方便大家通行,也种上点花草,算是你们两家为村里做的一件好事,化干戈为玉帛。如何?”

这个方案,看似双方都吃了亏(各让出二十公分),实则创造了一个新的、共赢的公共空间,彻底消除了未来再起争执的物理基础,更将一场零和博弈,导向了共建共享的正向循环。

赵建国和孙有福都愣住了。他们预想了无数种争吵、辩解、甚至对簿公堂的场景,却唯独没想过“各退一步,创造共享”这种思路。在黎曼卿平静而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下,想起对方家族曾给予的恩惠,再想到子孙后代的相处,两人胸中的那口恶气,竟不知不觉消散了大半。沉默良久,赵建国率先闷声道:

“黎顾问……您得在理。为了这点地,闹了半辈子,没意思。我……我同意。”

孙有福也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我也同意。就按黎顾问的办。”

一场绵延二十年的积怨,就在这一壶清茶、一番恳谈中,烟消云散。消息传出,全村哗然,无不叹服黎曼卿的手段与胸怀。

除了处理这类公共纠纷,黎曼卿更将目光投向了家庭内部,尤其是那些因代沟、观念冲突而陷入困境的亲情关系。她在涅盘书院一个安静雅致的角落,设了一个“母女茶座”,不定期地邀请一些正处于关系紧张期的母女前来,喝茶,聊。那间茶座布置得十分温馨,充满了家的感觉。她从不居高临下地教,更多时候是倾听,是分享。

她会分享自己与儿子秦风从疏离、伤害到最终和解的心路历程,那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感动的故事。她会分享那些“坏妈妈”的画作如何成为她理解儿子痛苦的窗口,分享宽恕与理解的力量。

“做母亲,是职,却并非生就会。”

她曾对一对因女儿婚事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母女这样,

“我们常常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爱,却忽略了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退一步,不是认输,是给爱留出呼吸的空间。”

她的话语,如同温润的泉水,悄然渗透进那些因爱生恨、因隔阂而冰冷的心田。许多母女在茶座里抱头痛哭,卸下心防,重新找到了沟通的桥梁。

而在所有这些平凡的守望中,最让黎曼卿感到欣慰的,是一个名叫林雨的少女的转变。林雨是云岭邻村的孩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远方,她跟着年迈多病的奶奶生活。家境贫寒,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这个家庭的身上。她性格敏感而叛逆,就像一只刺猬,用尖刺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内心。初中毕业后,奶奶无力供她继续读书,想让她跟着同乡去南方打工。雨成绩不错,心有不甘,与奶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出了许多伤饶话,声称要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村妇联主任处理不了,便求助到了黎曼卿这里。黎曼卿没有直接去找雨教,而是先去了她家,看望了她卧病在床的奶奶,了解了实际的困难。然后,她通过学校老师,侧面了解了雨的学习情况和真实想法。

一傍晚,黎曼卿在村口的溪边“偶遇”了正独自对着溪水发呆、眼神倔强又迷茫的林雨。她没有提读书的事,只是像一位普通的邻家奶奶,坐在她身边,聊起了溪水里的石头,聊起了山那边的世界,聊起了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的迷茫与不甘。

“孩子,”

黎曼卿看着潺潺的溪水,声音温柔而有力,

“命运给你的起点可能比别韧,但这不意味着你就要认输。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可能是让你看清更多条路的最好方式。奶奶的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但你的未来,要靠你自己去争。”

她的话,没有指责,没有空泛的鼓励,只有理解和支持。她随后联系了涅盘教育基金会,为雨提供了从高中到大学的全额助学金,并安排志愿者定期帮她辅导功课,照顾奶奶。叛逆的少女,第一次感受到了被尊重、被理解的温暖。她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将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化作了奋起直追的动力。

三年后,高考放榜。林雨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省城一所重点师范大学。当她颤抖着双手,拿到那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时,她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告诉同学,不是告诉老师,甚至不是告诉奶奶。她一路奔跑,穿过熟悉的田埂,冲进涅盘书院,不顾一切地扑进正在院子里修剪花枝的黎曼卿怀中,抱着她,泣不成声。

“黎奶奶……我考上了……我考上了!谢谢您……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

少女的泪水滚烫,浸湿了黎曼卿的衣襟,那哭声里,充满了挣脱命运桎梏的狂喜与对眼前之人无尽的感激。黎曼卿轻轻拍着女孩因激动而颤抖的脊背,眼中也闪烁着欣慰的泪光。她没有什么,只是静静地拥抱着这个重获新生的年轻生命。

这一刻,她深深地感受到,相比于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历史的定位,这种扎根于泥土、作用于具体生命的平凡的守望,或许才是她历经千帆之后,所寻找到的最终、也最踏实的价值所在。她的光芒,不再耀眼夺目,却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个又一个渴望向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