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涅盘枭凰 > 第130章 时代的印记 - 国家档案馆收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时代的印记 - 国家档案馆收藏

家族档案室的建立,如同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内心仪式,让黎曼卿的生命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完整与澄澈。她不再是那个被分割成不同阶段——成功企业家、阶下囚、乡村重建者——的传奇符号,而是一个有来路、有归途,接纳了所有光明与阴影的、真实而丰满的人。这种内在的和谐,投射到外部世界,使得她的一举一动,都更添了一份从容不迫、洞察世事的通透力量。她依旧忙碌于云岭的各项事务,但那份忙碌之中,少了些许过去的急切,多了几分如大地般沉静的笃定。

就在这份内在的安宁之中,一封来自北京、落款为“国家改革开放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的公函,被送到了涅盘书院。这封采用庄重宋体字打印、盖着鲜红大印的信件,在宁静的云岭,激起了一圈不大不的涟漪。

李晓峰拿着信,几乎是跑着送到“归耘居”的,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兴奋:

“黎主席!国家级的纪念馆!向您征集史料!这是要把您和曼卿集团写进历史啊!”

顾泽楷接过公函,仔细阅读。信中以严谨而恳切的语言,阐述了筹建国家改革开放纪念馆的重要意义,旨在全面梳理和展示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所做出的探索与贡献。为此,面向全国征集具有代表性的实物与文献资料。信的末尾,特别提到:

“黎曼卿女士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其跌宕起伏的创业历程,对当下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与启示价值,诚盼不吝支持。”

黎曼卿静静地听着顾泽楷念完,脸上并未出现李晓峰预期的激动与荣耀,反而是一种异常平静的、陷入深思的表情。她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由她亲手参与重塑的土地,目光悠远。

“写进历史……”

她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难以言喻的弧度,

“我们当初摸着石头过河,战战兢兢,只想着活下去,把企业办好,何曾想过什么历史。”

顾泽楷走到她身边,将手轻轻放在她的肩上:

“但你们走过的路,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确实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后来者需要看到完整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神话。”

黎曼卿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了然的光芒:

“你得对,泽楷。历史不应该只记录高光时刻,更应该记录探索的艰辛、失败的教训,甚至是人性的幽暗。只有完整的真相,才具有真正的力量。”

她做出了决定:接受征集,并且要捐赠一份“完整”的史料,而非一份“完美”的履历。

这个决定,意味着她需要再次开启家族档案室那扇刚刚合拢不久的门,进行一次更具公共意义、也更为苛刻的筛选。这一次,她面对的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时代洪流中,一个个体与一个企业的命运切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黎曼卿将自己关在档案室里,伴随着窗外桂花最后的余香,开始了又一轮细致入微的整理。顾泽楷成为了她最得力的助手,也是她情感上最坚实的依靠。

她取出的第一件物品,是曼卿集团创业初期的那本手工账册。牛皮纸封面已经磨损卷边,里面是用蓝色钢笔工整记录的流水,字迹还带着学生时代的青涩与认真。每一笔微的收入,每一笔必要的支出,甚至早期为了节省开支,她和伙伴们用废纸打印的内部通知,都被她心翼翼地整理出来。这些泛黄的纸页,无声地诉着那个万物复苏年代里,最原始的创业激情与艰辛。

“看这里,”

黎曼卿指着一笔特殊的支出,对顾泽楷,

“买了一箱方便面,连续加班一个星期。那时候,觉得能吃饱肚子,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顾泽楷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感慨道:

“这才是商业最本真的样子。比任何商学院教材里的案例,都更鲜活,更有温度。”

随后,她拿出了那叠在狱中偷偷写下的思考笔记。这些笔记写在各种能找到的纸上——香烟盒的内衬、卫生纸的边缘、甚至撕下的日历背面。字迹时而潦草,时而工整,记录着她从云而入深渊后的痛苦、迷茫、自我拷问,以及对商业本质、人性、制度的碎片化反思。

“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非掠夺……”

“权力需要制度的笼子,资本的野性也需要……”

“我与这片土地,究竟应该是索取,还是反哺?”……

这些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有些稚嫩,有些偏激,但无一不闪烁着血淋淋的真实与痛彻心扉的觉悟。顾泽楷翻阅着这些笔记,神色凝重。他深知,将这些涉及个人最脆弱、最不堪时期的私人记录公之于众,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坦荡。

“这些……也要捐吗?”

他轻声问,带着一丝不忍。

“要捐。”

黎曼卿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那几年,是我人生无法抹去的一部分。没有那段谷底的反思,就没有后来云岭的选择。让人们看到光环背后的阴影,或许比展示光环本身,更有意义。”

她还找出了云岭合作社成立时,与村民们一起磋商、反复修改的第一份章程草案。上面有她的笔迹,也有村民们按下的红手印,还有在各种条款旁,用更朴实的语言写下的备注和理解。这份粗糙甚至有些不合规范的文件,却标志着她人生轨迹的根本性转折——从资本的逐利者,转变为社区的建设者。

涅盘学堂的第一本手写教案、数字农业实验室的初始构想草图、“AI老农”App的第一版界面设计稿、乡村美术馆的设计概念图、碳汇项目的申报核心文件……这些代表着她在云岭探索与实践的珍贵物证,被一一列出,分类,附上详细的明。

然而,当整理接近尾声,准备拟定最终捐赠清单时,黎曼卿的行动却停了下来。她的目光,投向恋案室最角落的一个柜子。那里,存放着一些她尚未完全准备好面对,或者,尚未想清楚该如何定位的物品。

当她在清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顾泽楷看到,她的手腕稳定,目光澄澈。他知道,她是真的跨越了。她不仅宽恕了过去的敌人,甚至宽恕了那段充满恶意的历史本身。她选择用最坦荡的方式,将这份恶意也纳入时代的叙事,让它成为反思的一部分,而非私饶恩怨。

捐赠仪式没有安排在云岭,而是在省城的博物馆临时库房进行,由国家改革开放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的特派专员主持,低调而庄重。黎曼卿没有亲自前往,全权委托顾泽楷和李晓峰代表。

当装着满满一车史料,的专用运输车,在委员会专家郑重其事的接收下,缓缓驶离时,李晓峰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感到一种参与历史的激动。而顾泽楷的心中,则充满了对黎曼卿那份巨大勇气和深邃智慧的敬佩。

数月后,一份来自北京的、制作精美、盖有国家档案馆和改革开放纪念馆筹备委员会双重火漆印的捐赠证书,送达了云岭村“归耘居”。

证书上用中英双语写着对黎曼卿女士慷慨捐赠的诚挚感谢,并确认这些史料将作为国家记忆,被永久收藏、保护与研究。

顾泽楷接过证书,仔细端详。当他看到证书右下角那串唯一的编号时,目光骤然凝固,拿着证书的手微微一顿。

“怎么了?”

黎曼卿注意到他的异样。

顾泽楷将证书递到她面前,指着那串数字,声音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微颤:

“曼卿,你看这个编号——G-2048-007。”

黎曼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起初并未明白。但当她念出“2048”这个数字时,心脏仿佛也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2048年……那恰好是,根据她的出生年份计算,她的百岁诞辰年份。

冥冥之中,仿佛自有意。

她这一生,从改革开放的潮头起步,历经商海沉浮,身陷囹圄,最终在乡村的土地上找到归宿,完成了个饶涅盘。而她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辉煌、挫败、探索还是伤痛,都被时代所记录,被封存在国家记忆的深处,其编号,正好指向她生命的百年刻度。

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巧合,更像是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闭环。她的个人史,与国家的进程,在这串数字上,产生了奇妙的交汇。

黎曼卿从顾泽楷手中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证书,指尖轻轻拂过那冰冷的火漆印和那串充满宿命感的编号,脸上缓缓绽开一个无比宁静、了无遗憾的笑容。

她没有话。窗外,云岭的空湛蓝如洗,群山静默,稻田在秋风中泛起最后的金色波浪。她的时代,她的印记,已然找到了最终的归宿。而未来,正如这串编号所指向的远方,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与传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