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远古大气·分子重生
裂缝深处那层透明薄膜仍在缓慢展开,像某种生命体在呼吸。林浩迅速收回手,后退半步,手套上的传感器还在闪烁红光,提示分子活性超出阈值。
苏芸已经蹲下,手中容器贴着裂缝边缘缓缓推进。她没话,但手腕微转,茶盏残片在凹槽中轻轻一震,释放出一圈极淡的共振波。逸散的气体立刻变得迟缓,仿佛被无形的网兜住。
“稳住了。”她。
阿米尔摘下听诊器,耳膜处还残留着低频震颤。他盯着鼓面,指尖轻抚皮革上那道未消的波纹:“刚才那段频率……不是《梨俱吠陀》,是《广陵散》的泛音粒”
“《广陵散》?”赵铁柱抬头,“那不是失传的古曲?”
“没失传。”苏芸将音叉插入发簪孔洞,“只是没人敢奏全本——传它含杀伐之气,能引动地脉震荡。”
她话音落下,手腕一抖,音叉轻击茶盏边缘。
第一声响起时,空气像是凝固了一瞬。
紧接着,裂缝中溢出的气流开始旋转,不再是无序扩散,而是沿着某种看不见的轨迹收束。分子云在空中凝聚成丝,如同晨雾被阳光牵引,向中心汇聚。
林浩立刻打开便携终端,调出唐薇早前传来的“侏罗纪气泡”数据库。光谱比对结果跳出:氮占比68%,甲烷19.3%,氧同位素异常富集——这正是45亿年前月球初生期的大气特征,地球都未曾保留的远古配方。
“不是残留。”他低声,“是封存的记忆。”
第二声音叉鸣响,节奏加快。分子云密度提升,开始呈现层状结构。但刚成型的云团边缘忽然塌陷,像是内部支撑力不足。
“力学模型不匹配。”林浩快速翻页图纸,“鲁班系统默认用钛合金晶格逻辑处理材料生成,可这不是金属,是气态文明的遗骸。”
他摘下钢笔,直接接入终端端口,开始重写底层协议。
“不用晶体结构。”他一边敲击键盘,一边念出指令,“参考《营造法式》‘纸筋灰’工艺——纤维交错,层层叠加,靠粘结力形成整体。”
代码滚动刷新,系统界面弹出警告:【非标准建材参数,是否强制注入?】
他按下确认。
下一秒,分子云停止塌陷,反而开始自我编织。每一层都像宣纸纤维般交错延展,厚度均匀,柔中带韧。
第三声音叉落下,完整奏出《广陵散》开篇三拍。
墙体轮廓渐渐清晰。表面泛着微黄光泽,像是陈年宣纸浸过清水后的质福但它不是静止的,纹理在缓慢流动,由深到浅,如同水墨晕染。
夏蝉捧着茶盏,忽然轻声道:“它在听。”
众人一怔。
她指着杯底:“月尘还在动,不是被动震动,是跟着旋律走的——就像……它记得这段声音。”
林浩走近新墙,伸手轻触。传感器读数跳变:抗拉强度达标,但辐射屏蔽效率只有60%。高能粒子穿透率偏高,热胀系数也不稳定。
“差一口气。”他。
陈锋走来,匕首刃面展开为辐射仪,扫描墙面。数据显示能量场存在断层,像是结构内部有隐藏空隙。
“不是材料问题。”他皱眉,“是声场没闭合。《广陵散》只奏了前三段,余韵悬在半空,墙体内应力无法完全释放。”
苏芸看着音叉,眼神微动。
她知道,《广陵散》全曲共十段,末章名为“亡臣节”,历来被视为禁忌——相传嵇康临刑前奏此曲,琴弦自断,地变色。
但她也明白,此刻不能停。
她深吸一口气,手腕连震四次。
叮、叮、叮、叮。
四个短音起头,正式进入尾声乐章。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段墙体猛然一震,表面裂纹瞬间弥合。原本松散的纤维结构完成最终交联,形成致密网络。检测仪数值飙升:抗辐射效能跃升至92%,微形变调节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
“活了。”赵铁柱喃喃道。
他蹲下身,从战术包里取出一卷碳丝,这是他们备用的增强骨料。按照长城夯土夹筋的老法子,他心地将碳丝网格嵌入墙体边缘,准备做进一步加固。
林浩则站在一旁,快速修改鲁班-IV的打印协议。他把刚才生成的分子结构图导入系统,标记出“宣纸纹理—抗辐射关联函数”,并加入母亲当年修复壁画用的矿物胶结比例,模拟“胶矾水”效果。
“以后这种墙,就疆文脉障壁’。”他。
“名字太软。”陈锋收起仪器,“得加个代号。”
“那就疆甲子一号’。”林浩回头看他,“第一堵用文化频率造出来的防辐射墙。”
苏芸没参与命名。她正用发簪沾了朱砂,在墙角写下一行字:“工人代”。
字迹落定,墙体似乎轻微颤了一下,像是回应。
阿米尔调试着听诊器,耳机里仍回荡着《广陵散》的余音。他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每当旋律重复到第七段“冲冠怒”时,月尘会在地面自动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但总缺一颗。
“摇光星的位置空着。”他低声。
林浩看向腕表,星图仪显示当前月球轨道恰好填补了那个空缺。他突然意识到什么,快步走到墙体另一侧,用钢笔在图纸上画出能量流向图。
线条自动延伸,勾勒出一座巨大建筑的轮廓——正是广寒宫的初始设计图,但底部多出一圈环形基座,与这堵新生墙体完美对接。
“不是我们在建广寒宫。”他抬起头,“是它在借我们的手,把自己拼回来。”
赵铁柱完成最后一处碳丝嵌合,拍了拍手站起身。老式地球仪放在脚边,指针微微颤动,指向静海方向。
夏蝉依旧捧着茶盏,目光追着壁上流动的光影。她忽然发现,那些宣纸纹理的渐变节奏,和自己心跳一致。
阿米尔摘下耳机,望着墙体出神。他知道,这首《广陵散》不只是唤醒了材料,更像是打开了某个沉睡系统的认证通道。
陈锋默默检查战术包,长城砖粉末安静地躺在密封袋里。他准备收起来时,却发现粉末自行排成了一个篆体字——
吉。
没有预警,没有异动,第一次出现正面符号。
他没话,只是把袋子重新封好,放回内层夹层。
林浩正在记录数据,工装袖口蹭到了刚凝固的分子沉积物,留下一道淡青色痕迹。他没在意,继续写着:“文化频率可作为建筑材料生成引导信号,建议后续模块化应用。”
苏芸走到他身边,轻声问:“下一步,是造墙,还是造城?”
林浩停下笔。
他望向岩壁深处,那里还有大片未激活的空间。裂缝仍在缓慢扩张,新的气体持续渗出,等待被听见、被命名、被塑形。
“先造门。”他,“有门,才有进出的规矩。”
苏芸点头,取下音叉。
她知道,真正的建造,现在才开始。
林浩抬起手,钢笔尖指向前方空地,像是在画第一道基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