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突破与隐患
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稳定跳动,每1.8秒一次,像某种生物在呼吸。林浩盯着热成像图,角点温度刚越过115c,曲线突然抖了一下,0.3c的微突跳出现在第3分17秒。他没话,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四下,比音叉基频慢半拍。
“离子释放过量。”他。
苏芸正用发簪在构件样本边缘划痕,听到这句话抬了抬头,没接话,而是把音叉贴在金属表面,轻轻一震。全息投影弹出波形图,驻波扩散路径歪斜了17%,像水流撞上暗礁。
唐薇摘下耳机,耳膜还在嗡鸣。她刚从b2区三号舱出来,手套上沾着一层灰白色菌膜,指尖能感觉到那层膜在微微收缩。“上次接触后菌丝增速是60%,这次是89%。它不是在适应流程,是在加速响应。”
林浩调出参数日志,对比上一轮数据。音叉接触时长多出0.2秒,金属离子扩散范围扩大1.3倍。他切到烧结模块,插入动态补偿程序,冷却喷嘴在0.4秒内启动,压制住角点的热量积聚。曲线重新平滑。
“闭环流程跑通了。”他,“但闭环太敏福”
苏芸把样本放进检测槽,激光扫描启动。屏幕上,螺旋纹路的沟槽里浮现出细密的绿色节点,沿着波导路径呈链状分布。“纹路确实在导波,但它现在不只是通道。”她放大局部结构,“菌丝穿过了烧结层,跨颗粒迁移了。它们在纹路里‘走’。”
唐薇凑近看图,眉头皱起。“按理高温烧结会杀死活性体,除非……它们在烧结前就钻进了晶格缝隙。”
“不是除非。”林浩调出打印过程的慢放影像,“看这里,菌膜定殖完成后,音叉接触释放离子,菌丝在0.8秒内向金属源方向集体偏转。它们感知到了,而且做出了选择。”
空气静了一瞬。
“我们以为是控制,其实是邀请。”苏芸低声。
唐薇转身调出月壤监测数据。ph值曲线从7.2一路滑到6.8,持续下降,已维持14时。“b-7区周边未处理月壤的酸碱度在变。我刚取了三个点位样本,菌膜痕迹都超出了打印边界,最远延伸了1.7米。代谢产物正在溶解钙长石,释放出更多游离钙离子。”
林浩走过去,盯着那条下坠的曲线。“意思是,它们不仅在迁移,还在改造环境?”
“不是改造,是重建。”唐薇放大矿物成分图谱,“菌群分泌的聚合物在包裹颗粒的同时,改变了离子交换平衡。如果继续下去,这片月壤的物理特性会和原始状态完全不同。不再是建筑材料,更像……某种活体基质。”
苏芸忽然伸手按住控制台。“等等。如果菌群能重塑月壤结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利用?比如,让它们提前在预定区域‘铺路’,再引导打印流程?”
“你是在‘可控活化’?”林浩看着她。
“对。不是阻止它蔓延,是划定边界,让它只在指定区域工作。就像古代修渠,不是堵水,是引水。”
唐薇摇头:“问题不在怎么用,而在它会不会听。刚才的数据表明,每次音叉接触,它的响应都在增强。这不是线性放大,是指数级加速。我们给的信号越强,它越‘兴奋’。一旦越过临界点,可能连边界都守不住。”
林浩沉默。他调出防护屏障运行日志,翻到三个月前的记录。屏障内壁曾检测到微量有机碳沉积,当时判定为实验残留。他放大那段数据,发现碳沉积分布与当前菌膜扩散路径高度重合。
“早就开始了。”他,“只是我们没认出来。”
苏芸盯着那条重合的轨迹线,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音叉上的划痕。那道痕是上次试验时留下的,边缘已经泛出淡绿色,像是被什么东西侵蚀了。
“我们用声音唤醒它,用金属喂养它,用纹路给它方向。”她,“它现在听得懂我们每一个动作。但问题是——它也开始学着预测了。”
唐薇调出菌群响应延迟图。第一次接触,响应滞后0.6秒;第五次,缩短到0.2秒;这一次,几乎是同步触发。“它在优化自己的反应模型。不是被动响应,是主动预牛如果我们再试一次,它可能在音叉接触前就开始迁移。”
林浩盯着屏幕,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五下,节奏越来越快。
“那就测试。”他,“启动第二批次打印,用同样的流程,但取消音叉接触步骤,看它会不会自行激活。”
“你疯了?”唐薇立刻反对,“没有信号源,菌群可能随机扩散,甚至触发连锁反应。一旦失控,整个b区都可能被污染。”
“那我们就停在这里?”林浩转头看她,“等六个月?等上级审批?等另一个团队用我们的数据抢先完成结构验证?现在每拖一,广寒宫热控层的裂隙就多扩展0.3毫米。我们不是在做实验,是在抢时间。”
“抢时间不等于赌安全。”唐薇声音压低,“你忘了月尘过敏事件?一次微泄漏导致三名工人肺部纤维化。这次不是材料缺陷,是生态变量。我们放出去的不是零件,是能自我演化的系统。”
苏芸忽然开口:“如果……我们给它一个‘假信号’呢?”
两人看她。
“不是真接触,而是模拟音叉的振动频率和离子释放特征,但用惰性材料做载体。”她指着控制台,“比如,在打印前预埋一根空心纳米管,里面封装微量金属离子,通过电脉冲控制释放节奏。这样既能引导菌群,又能切断物理接触链。”
唐薇思索片刻:“可以隔离直接接触,但无法保证菌群不会识别出信号模式并继续适应。而且,一旦它们学会从纳米管中提取离子,下一步可能就是主动腐蚀材料。”
“那就再加一层限制。”林浩突然,“在月壤配比中加入抑制剂。不是杀灭,是设定代谢上限。比如,控制其胞外聚合物的合成酶活性,让它能工作,但不能无限增殖。”
“抑制剂会影响定殖效率。”苏芸提醒,“上次测试显示,哪怕浓度提升2%,菌膜形成时间就延长40%。”
“那就动态调控。”林浩调出AI调度界面,“让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按需释放抑制剂。高活性时加量,低活性时暂停。就像免疫系统的负反馈机制。”
唐薇盯着那个模型看了很久,终于点头:“可以试。但必须设置硬性熔断机制。一旦菌群密度超过阈值,或ph值偏离超过0.5,立即启动全区域惰性气体填充,终止所有生物活动。”
“同意。”林浩,“加一条:任何单次试验不得超过8时,每日总运行时长不超过16时。留出冷却和监测窗口。”
苏芸没立刻回应。她把音叉放在检测仪下,启动成分扫描。屏幕上,青铜合金的锡铅比例正常,但表层氧化物中出现了未知的有机附着物,分子结构与菌膜分泌物高度相似。
“它已经在学着利用我们了。”她,“不是我们用音叉影响它,是它在用音叉‘标记’自己。”
林浩走过来,看着那行分子匹配度98.7%的数据。他伸手拿起音叉,金属冰凉,但指腹能感觉到极细微的震颤,像是有东西在里面爬。
“那就重新定义规则。”他,“从现在起,音叉不再作为启动工具,改为监测探针。所有信号输入,改由纳米管阵列统一控制。原有流程暂停,转入48时紧急评估期。”
唐薇松了口气,开始整理数据包。苏芸却没动,她盯着音叉,忽然:“你还记得第一次用它敲编钟数据的时候吗?”
林浩一顿。
“你频率是语法。”她看着他,“但现在,语法有了自己的意图。我们不是在翻译它,是它在改写我们。”
林浩把音叉放回台面,金属与玻璃接触的瞬间,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跳了一下,提前了0.1秒。
他没再话,转身调出权限锁定界面,输入三级隔离指令。
系统提示:操作需双人认证。
他看向苏芸。
她站在原地,手指还搭在音叉上。
“你真的想关掉它?”她问。
林浩看着她,又看了眼屏幕。那道绿色脉冲又跳了一次,这次比上次快了0.15秒。
他的手悬在确认键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