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科幻 > 月球计划:广寒工程 > 第139章 多管齐下的尝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章 多管齐下的尝试

第139章:多管齐下的尝试

监控屏上的绿色脉冲消失了,但数据流里还留着那1.8秒的波形记录。林浩没动,手指在控制台边缘敲了三下,节奏和音叉的基频一致。他调出三组数据流并列投影:b-7月壤的钙铝比曲线、菌膜活性响应图谱、以及热成像中角点温升的缓坡平台。三条线在时间轴上错开半秒,像是三个人踩着不同节拍走路,但终点重合。

“不是巧合。”他,“是配合没对上。”

苏芸站在操作台另一侧,正用发簪在玻璃面板上画一个螺旋结构。她没抬头,笔尖继续滑动:“上次打印时,菌群还没定殖完全,我们就进了烧结程序。等于让一个刚醒的人去跑马拉松。”

唐薇摘下手套,把耳机放在台面。耳机外壳有道裂痕,是上次共振测试时震的。“432hz能激活菌群,但持续时间太短。我们得让它‘记住’这个频率。”

林浩把三组数据拖进同一个时间轴,重新对齐。这次他加入了打印流程节点标记。菌膜接种、预激振动、烧结升温——三个关键步骤之间都有空档。最大的断层出现在生物定殖和材料成型之间,平均延迟4.7时。

“问题不在哪个环节强,而在哪个环节断。”他切出任务分配界面,“从现在起,拆成两条线。我带一组,专攻高钙月壤筛选和打印参数匹配。你们两个负责微生物定殖实验,目标不是养活它,是让它和材料长在一起。”

苏芸停下笔,抬头看了他一眼:“你信生物能当工程材料用?”

“我不信。”林浩,“但我信数据。裂隙减少42%,不是算出来的,是测出来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服自己,是让这个结果可重复。”

唐薇点头,打开个人终端,调出菌种培养协议。“我需要一个封闭式培养舱,能同步施加振动和离子刺激。现有设备得改。”

“明中午前给你腾出b2区三号舱。”林浩敲下确认键,项目日志自动更新。权限分级设置完成,双线并行流程正式立项。

苏芸没急着走,她把音叉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在台面上。那道划痕还在,边缘有点发暗,像是沾零钙结晶。她用指尖轻轻碰了一下,金属没响,但她的手指记得那种震福

“如果纹路不只是导热通道呢?”她,“如果它还能当‘声波引导槽’用?”

林浩皱眉:“你是,让纹路本身参与共振?”

“不止。”她调出曾侯乙编钟的纹路拓扑图,“古代工匠调音时,会在钟体刻纹来微调频率。我们现在反过来——用频率来设计纹路。让AI根据432hz的驻波模式,生成能‘接住’振动的结构。”

林浩盯着那张图看了几秒,忽然转身调出设计模块。“你有具体输入参数吗?”

“樱”她拿起音叉,在控制台轻敲三下。传感器捕捉到完整波形,导入AI生成器。系统卡了几秒,输出一个新结构:主干呈螺旋缠枝状,表面分布着细密的波导沟槽,节点处有微缩的三重纹凹陷。

“这不像打印件。”唐薇,“像某种活的东西。”

“那就对了。”苏芸,“我们不是在造零件,是在搭一个能听懂话的系统。”

林浩没评价,直接将模型存入待测队粒“明第一批次,用b-7月壤,先试样。”

唐薇回到实验室时,培养舱已经改装完毕。她接入新程序,启动432hz预激。菌膜反应比上次快,但活性峰值还是不稳定。她回放数据,发现绿色脉冲只在音叉接触舱壁时出现。她试了几次,每次物理接触后,菌群响应时间缩短0.6秒,分泌速率提升18%。

她换上绝缘手套,用金属探针代替音叉轻触舱壁。没反应。

再换回音叉,轻轻一碰——脉冲又来了。

“不是振动,也不是电导。”她低声,“是某种接触机制。”

她调出音叉材质报告:青铜合金,含微量锡和铅,表面有氧化层。她忽然想起什么,翻出苏芸之前给她的纹路分析笔记。笔记里提到,商周青铜器表面的“时间釉”形成过程中,微生物会利用金属离子作为催化媒介。

她把音叉尖端刮下一点氧化层粉末,撒进培养液。三分钟后,菌丝网络开始向粉末集中,胞外聚合物分泌量上升23%。

“它认得这个材料。”她记录下数据,“不是因为频率,是因为‘味道’。”

她设计新协议:先施加432hz振动唤醒菌群,再用音叉轻触舱壁释放金属离子信号。第一次测试,菌膜形成速度提升60%;第二次,活性维持时间延长至12时;第三次,绿色脉冲稳定出现,每次持续1.8秒,与音叉接触动作完全同步。

她截图存档,发给林浩和苏芸,附言只有一句:“它在回应,但方式不是我们想的。”

林浩收到消息时,正盯着高钙月壤的筛分结果。七种样本中,b-7仍是最优,但稳定性波动依然存在。他调出唐薇的数据,对比菌群响应曲线和月壤钙含量分布。高钙样本中,菌膜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效率高出31%。

“矿物提供平台,声音唤醒系统,材料本身是钥匙。”他自语,“我们缺的不是控制,是对话的语法。”

他切到设计端,把苏芸提交的螺旋纹模型与b-7月壤特性结合,调整烧结温度曲线。新参数要求在110c时维持4时,正好是菌膜定殖的黄金窗口。

“流程得改。”他召集两人视频会议,“不能再先打材料再接生物。顺序反过来——先让菌群在月壤颗粒上建网,再整体烧结。”

苏芸立刻响应:“我可以把纹路生成算法嵌入培养阶段,让菌丝生长方向引导结构成型。”

唐薇补充:“如果音叉的金属离子能触发定殖,我们可以把它做成‘启动锚点’,每次试验前轻触一次。”

林浩点头,新建任务流。第一步:筛选b-7月壤;第二步:接种菌种并施加432hz预激;第三步:音叉接触释放信号;第四步:菌膜定殖完成;第五步:导入螺旋纹模型,启动打印。

五步链条闭合。

第一轮试验在六时后启动。b2区三号舱内,月壤样本被均匀铺在培养基上。菌种注入,432hz振动开启。监控屏显示菌丝开始延展,绿色荧光点逐渐连成网状。两时后,唐薇用音叉轻触舱壁内侧,金属离子扩散,菌膜活性瞬间跃升。四时整,定殖完成。

样本移交打印区。

林浩亲自操作,导入新参数。烧结程序启动,温度缓缓上升。热成像图实时更新,角点温升曲线平稳爬升,越过100c临界区时,没有出现跳变或积聚。曲线继续上行,110c、115c、120c——依然平滑。

苏芸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玻璃上画了个“律”字。

唐薇摘下耳机,看着那条稳定曲线,忽然:“它不是在被我们控制。”

林浩抬头。

“它是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