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基地的清晨被一份加急报告打破了宁静。
苏圆圆几乎是冲进凌云办公室的,手里攥着的平板电脑,手指都捏得发白。“凌老师,你看!他们换打法了!”
报告来自几个重点高校的国安联络点,内容触目惊心。近期,多个挂着教育基金会、学术促进会名头的境外组织,突然加大了针对夏国优秀学生的精英培养计划资助力度。数额之高,条件之优厚,前所未樱
全奖覆盖顶尖常春藤盟校学费生活费,这还只是基础。附加条款才真正耐人寻味:优先录取对社会议题有独立思考、勇于挑战权威、致力于推动跨文化批判性对话的学生。入选者将进入一个名为全球未来领袖研习营的封闭式项目,核心课程包括《解构民族叙事》、《后现代身份政治》、《全球治理与普世价值》等。
“这哪里是学术交流?这是系统性的价值观植入!”苏圆圆气得胸口起伏,“他们这是要把我们的好苗子,连根带土一起刨走,换成他们想要的形状!”
凌云接过平板,目光沉静地扫过那些精心设计的课程名称和选拔标准。脑海中,系统知识库里关于文化渗透、意识形态争夺的案例自动浮现,与眼前的信息相互印证。这不是新鲜招数,但这次规模更大,目标更精准,包装也更具有欺骗性。
“查一下,主要推动者是哪几个基金会?”凌云的声音听不出波澜。
“查到了,”苏圆圆迅速调出另一份文件,“自由灯塔教育基金,背后是鹰酱的几个军工复合体大溃开放社会学术交流中心,创始人那个金融大鳄索罗,一直对我们持强硬立场。还迎…”
名单上的名字,个个都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战略意图。
“高校方面,反应不一。”苏圆圆继续汇报,“一部分校领导和教授坚决抵制,认为这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政治操弄。但也有些……有些知名学者公开呼吁,要‘拥抱国际学术潮流’,反对‘意识形态设障’,认为限制学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是狭隘和倒退。”
就在这时,陈部长的电话直接打了过来,语气比上次还要沉重。
“凌,情况比想象的严重。我们内部评估,这波攻势,瞄准的是我们未来十年、二十年的精英阶层。他们不惜血本,是要打一场持久的文化争夺战。”陈部长顿了顿,“光是防范和抵制不够,我们必须有能拿得出手的、更有吸引力的东西,把最好的人才留在国内,或者让他们出去学了,心还向着祖国。”
凌云走到窗边,望着基地里正在晨练的士兵,身影挺拔,眼神坚定。他忽然问道:“陈局,我们自己的顶尖高校,比起常春藤,差在哪里?”
“硬件、某些前沿学科积累、还迎…那种被刻意营造出来的‘世界中心’的光环。”陈部长回答得很实在。
“硬件和学科积累,可以追,可以投钱。”凌云转身,眼神锐利,“但那层光环,我们也能造!而且,要造得更亮,更真实!”
一个庞大而系统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型。
“第一,”凌云语速加快,“立刻启动‘国家优秀学者逆向引进计划’。不是简单请海外华人学者回来讲学,而是针对那些被境外基金盯上的、最顶尖的夏裔教授,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给出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国家级实验室主导权、跨学科研究中心、充足的、不受限制的科研经费,还有最重要的:他们研究成果在夏国落地、影响国家政策的机会!让他们在国内,就能做出世界级的学问,吸引最优秀的学生追随!”
苏圆圆眼睛一亮:“对!把最好的老师请回来,学生自然愿意留下!”
“第二,”凌云继续,“联合几家顶尖国企和头部民企,设立‘夏国未来领袖创新基金’。专门资助那些有想法、有潜力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国内进行马行空的创新项目,无论是科技攻关还是社会实验。钱给足,政策给活,失败不追责,成功重奖。让他们在国内就能实现抱负,何必远渡重洋去看人脸色?”
“这个好!”陈部长在电话那头忍不住赞道,“给年轻人实实在在的舞台和机会,比什么空洞教都管用!”
“第三,”凌云目光深远,“由文化部和教育部牵头,打造‘新丝路文明互鉴’年度论坛。不是我们关起门来自自话,是广邀全球真正有分量的思想家、学者,包括那些对我们有偏见的,来夏国进行最前沿的文明对话。议题我们定,规则我们掌握,话语权我们主导。要让我们的年轻人看到,世界级的智慧碰撞,不只在纽约、巴黎,也在北京、长安!”
“用实力和胸怀,打破他们的光环!”陈部长声音振奋起来,“我立刻向上汇报,协调资源!”
应对措施紧锣密鼓地部署下去。
“国家优秀学者逆向引进计划”首批名单公布,几位在国际学界声名赫赫的夏裔社会学、政治学教授放弃国外优渥待遇全职回国,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巨大震动。
“夏国未来领袖创新基金”接受申请的第一,官网就被挤爆,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项目提案雪花般飞来。
“新丝路文明互鉴”论坛的筹备消息传出,立刻吸引了全球学界的目光。
然而,暗处的较量并未停止。
某高校,那个曾发帖质疑“夏国风”的研究生李维,最终还是登上了前往国外的航班,参加那个“全球未来领袖研习营”。送行时,他的导师,一位崇砂国际学术自由”的老教授,拍着他的肩膀:“去吧,去看看真正的世界,独立思考。”
与此同时,国安部门监测到,多个境外组织开始调整策略,将目标下沉到更年轻的高中生群体,甚至开始渗透一些二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学,以“英语夏令营”、“科技竞赛培训”为幌子,进行初步筛选和影响。
西山基地,深夜。
凌云看着电子地图上,代表夏国文化吸引力的光点愈发璀璨,但那些代表潜在风险的灰色光点,虽然被压制了一些,却依旧在顽固地闪烁,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更微弱的光点,如同潜藏在草丛中的毒蛇。
苏圆圆送来一份最新简报,是关于李维在国外参加研讨会的首次反馈。简报里提到,李维在一次组讨论中,与一位持强烈反夏立场的学者发生了激烈争论,维护了国家立场,但会后显得有些孤立和迷茫。
“凌老师,李维他……”苏圆圆有些担心。
“他正在经历淬炼。”凌云看着简报,眼神复杂,“有些人出去,会被染缸同化;但也有些人,会在碰撞中看清迷雾,找到真正的道路。关键在于,我们在他回来时,能否给他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有吸引力的锚点。”
他关掉简报,目光投向窗外无边的黑夜。
敌饶招数层出不穷,战场在不断扩大。
这场争夺下一代灵魂的战争,没有硝烟,却更加残酷。
他们播种怀疑,我们就要播种更坚定的自信。
他们许诺虚幻的自由,我们就要提供更真实的舞台。
“通知‘国风新青年’平台,”凌云的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启动‘家园守望者’计划,主动联系那些在海外求学、面临思想冲击的学子,给他们送去国内的动态,组织的关怀,以及……反击的弹药。”
他微微眯起眼睛。
“想挖我们的根?”
“那就看看,是你们的锄头硬……”
“还是我们的土壤,够厚实!”
注:本章内容灵感来源于冷战时期美方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表现(富布莱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