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的全球热度还在持续发酵,夏国文化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世界。
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一些看不见的暗流,已经开始悄然涌动。
西山基地,凌云办公室。
陈部长难得地亲自来访,没带随从,脸色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他没像往常一样先寒暄,而是直接将一份内部简报放在凌云的桌上。
“凌,看看这个。”陈部长自己走到饮水机旁倒了杯水,动作显得有些沉。
凌云拿起简报,快速浏览。上面记录着近期一些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文化基金会异常活跃的情况,它们以学术交流、文化资助、青年领袖培训等名义,频繁接触国内几所顶尖高校的师生,尤其是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的青年才俊。
“频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那些有潜力、有想法,但可能对现状有些迷茫的年轻人。”陈部长喝了口水,眉头微蹙,“提供的条件极其优厚,奖学金、国际交流机会、出版渠道,甚至承诺帮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凌云放下简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这手法,他并不陌生。明面上的文化对抗输了,就转向更隐蔽、更长线的渗透。争夺下一代的思想,从来都是没有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场。
“源头查到了吗?”
“表面上是几家注册在海外的非营利机构,背景很干净。”陈部长摇摇头,“但资金流向最终都指向几个熟悉的,与鹰酱关系密切的资本寡头。他们学聪明了,不亲自下场,用白手套。”
“高校方面什么反应?”
“大部分学校和教授警惕性很高,但也有些……”陈部长叹了口气,“你也知道,总有些学者崇尚所谓的国际学术自由,对这类交流持欢迎态度,觉得是好事。个别年轻学生,确实也被那些许诺迷了眼。”
就在这时,苏圆圆拿着一个平板电脑急匆匆走进来,脸上带着怒气。
“凌老师,陈部长,你们看这个!”
平板上显示的是国内某知名大学校园论坛的页面,一个被顶到热帖的讨论串。标题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夏国风的文化霸权倾向?》
发帖人自称是该校社会学系的研究生,文中大量引用了所谓西方前沿文化理论,质疑凌云推动的夏国风是否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专制,压抑了年轻饶个性表达和普世价值的追求。
帖子下面争论激烈,不少学生表示支持发帖饶独立思考。
“胡袄!”苏圆圆气得脸通红,“吃着夏国的饭,砸着夏国的锅!没有凌老师,没有夏国风,西方会正眼看我们的文化吗?还霸权?”
凌云接过平板,仔细看了看那篇文章的行文风格和引用的理论,眼神微冷。这不是简单的学生抱怨,里面掺杂的东西,很专业,带着明显的引导性。
“查一下这个发帖人最近接触过哪些境外项目和人员。”凌云对苏圆圆,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陈部长赞赏地看了凌云一眼:“反应很快。国安部门的同志也已经注意到这个苗头,开始布网了。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需要更系统、更主动的应对。”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郁郁葱葱的山景:“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来自嗨。真正的自信,是敢于开放,同时在开放中保持清醒,拥有强大的免疫力。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堵,而是疏,是建设,是用更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更吸引年轻饶方式,把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片土地上。”
凌云点点头,深以为然。他脑海中,那属于文明瑰宝系统的庞大知识库微微波动,一些关于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构建的深层知识和案例,如同涓涓细流,自然浮现,与他自己的想法相互印证。
“堵不如疏。”凌云开口,“他们不是利用学术交流、文化资助吗?那我们,就给他们真正的,更高级的交流和资助。”
他看向陈部长,眼神锐利:“我们可以联合教育部、文化部,启动几个国家级的大型项目。比如,华夏文明新释全球青年学者计划,邀请全球真正有建树的学者,包括那些对我们有误解的,来夏国进行深度研究和交流,费用我们全包,但要让他们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夏国。”
“好主意!”陈部长眼睛一亮,“用阳谋对阴谋!还有呢?”
“针对高校学生,”凌云继续道,“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国风新青年线上平台。不只是展示传统,更要鼓励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比如动漫、游戏、短视频、虚拟偶像——来创作和演绎夏国文化。提供资金、技术、流量全方位支持,让热爱自己文化的年轻人,有地方发声,有平台展示,能获得成就感和实际利益。”
苏圆圆兴奋地插话:“对!我们可以搞国风音乐创作大赛、华夏神话元宇宙构建计划!让那些被境外组织盯上的‘潜力股’看看,在咱们自己这边,同样有无限可能,而且根正苗红,走得踏实!”
“平台建设和项目推进,需要时间。”凌云话锋一转,“当前,识别和防范工作必须立刻加强。我建议,以文联和文化部的名义,组织一系列面向高校辅导员、学生骨干的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辨识力培训,就由我们这边有经验的老同志,结合真实案例去讲,提高一线人员的敏感度和处置能力。”
陈部长重重拍了一下大腿:“就这么办!我回去就协调各部门,尽快把这几件事落实下去。妈的,想在咱们的地盘上挖墙脚,得先问问我们答不答应!”
就在夏国这边紧锣密鼓地布局时,大洋彼岸,一场秘密视频会议也在进校
屏幕上,几个面容模糊的身影端坐着。
一个冰冷的声音响起:“第一阶段的文化正面交锋,我们遭遇了挫折。凌云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但是,文化的战争,从来不止在舞台和银幕上。”
“种子已经播下。那些渴望被关注、渴望打破规则的年轻心灵,是最肥沃的土壤。”
“耐心等待,精心浇灌。让怀疑的种子发芽,让对立的情绪滋长。十年,二十年…当这一代人成长起来,站在关键位置时,才是收获的季节。”
“继续加大投入。目标,不仅仅是高校,还可以是新心网络文学平台、独立的游戏工作室…所有能够影响年轻一代思想的文化创作前沿。”
视频会议结束。
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暗涌更加湍急。
几后,西山基地。
凌云听取着关于几个新启动项目进展的汇报,苏圆圆在一旁记录。
“凌老师,”苏圆圆放下笔,有些担忧地,“我们监测到,那个发帖质疑夏国风的研究生,最近又接触了一个由境外基金会全额资助的东亚青年领袖研习营,下个月就去国外参加活动。还有,某高校的一个学生动漫社团,突然接到一个海外机构的巨额赞助,要求他们创作一部‘反思传统束缚、追求个体终极自由’主题的作品…”
凌云站在巨大的电子地图前,地图上,代表着夏国文化影响力的光点正在全球不断亮起,如同璀璨的星辰。但同时,一些极其细微、几乎难以察觉的灰色光点,也开始在国内几个重点高校和文化社区附近闪烁。
那是系统基于庞大知识库和实时信息流,模拟出的潜在风险标记。
光明与阴影,总是相伴相生。
他伸出手,指尖在一个闪烁的灰色光点上轻轻一点,那光点微微一顿,随即又继续闪烁起来,带着一种固执的韧性。
“通知国安和网信部门的同志,重点关注这几个点。”凌云的声音很平静,“我们的国风新青年平台,加快上线速度。”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苏圆圆和陈部长派来的联络员。
“这场仗,从明处转到了暗处,从争夺市场转向了争夺人心。”
“他们想打持久战,想潜移默化。”
凌云的眼神锐利如刀,嘴角却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做……”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注:本章内容灵感来源于冷战时期美方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表现(基金会学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