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块地”改革激活了沉睡的资产,扶持政策催生着新心主体,市委书记江辰的思考并未停歇。他意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革新,更需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实现这一跨越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他将目光投向了“智慧乡村”建设,期望科技之光能照亮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想法的萌芽,源于一次尴尬的遭遇。江辰到某个村调研,恰逢村民办理低保审核,需要往返镇村多次,复印大量材料,耗时耗力。村支书抱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报表、检查、会议,占用了大量精力,真正为村民服务的时间反而不多。” 与此同时,江辰注意到,村里不少年轻人却熟练地用着智能手机,网购、看视频、甚至直播卖货。一种巨大的割裂感扑面而来:科技浪潮已席卷个人生活,但乡村治理的方式却仍显传统和滞后。
“必须让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赋能,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密切干群关系。”江辰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这不是赶时髦,而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建设的是有现代气息、适合年轻人生活的乡村,治理手段也必须跟上时代。”
他点将“清河绿矿”研发中心的楚轩团队,联合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市农业农村局,成立“智慧乡村”建设专班,选择几个基础较好的村镇开展试点。楚轩这位海归博士,再次展现出将前沿技术与现实需求结合的强大能力。
试点工作迅速展开,数字技术开始悄然改变乡村治理的图景:
在永兴社区(柳川镇安置区),“智慧社区”平台率先上线。在每个家庭门口都黏贴有一个“智慧社区”二维码标识。村民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登录平台,办理社保查询、费用缴纳、政策咨询、投诉建议等事项,还能查看社区通知、财务公开、党务信息。社区干部则通过平台,可以高效发布通知、管理人口信息、处理居民诉求。过去需要跑腿半的事,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社区党支部书记老刘感慨:“这个平台好!公开透明,省时省力,老百姓心里亮堂了,对我们工作也更理解了。”
在平岭镇的合作社,“智慧农业”系统大显身手。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墒情,数据自动上传云端,系统根据预设模型,智能控制卷帘、滴灌、补光。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管理农田,精准施肥用药,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合作社理事长李伟:“现在种地像搞工业,靠数据话,心里有底多了。”
在更偏远的云湖乡,数字技术则发挥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无人机定期巡山,监测森林火险、病虫害;安装在重要河段的摄像头,实时监控水体变化、非法采砂等行为;“云广播”系统可将重要信息瞬间传递到家家户户。乡长介绍:“以前巡一遍山要几,现在无人机半搞定,发现问题还能精准定位。防汛防火,效率和安全系数都大大提升。”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数字鸿沟”问题凸显。部分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看不懂复杂的信息平台,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新生活之外,产生林触情绪。有老人抱怨:“什么都弄到网上,我们这些老家伙成了睁眼瞎!” 此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也引发担忧。数据采集多了,会不会泄露?平台会不会被攻击?
面对新问题,江辰指示试点单位:“技术是工具,人才是核心,便民是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各试点村很快调整策略:保留传统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明确信息使用边界;更重要的是,引导村民参与到平台内容建设中来,比如开设“村务直播间”,由村干部轮值讲解政策、回应关切;建立“乡风文明积分”系统,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等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实物,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数字技术的融合,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村务公开从“墙上”到“网上”再到“掌上”,监督无处不在,倒逼干部规范用权、廉洁办事。民主决策从“开会举手”到“线上议事”,参与渠道更便捷。干部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部分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走家串户、解决实际问题。干群关系在高效、透明的互动中悄然拉近。
一次,江辰通过视频系统,随机连线一位正在田间的家庭农场主。对方在手机屏幕上兴奋地展示着作物的长势,并感谢政府搭建的平台帮他解决了销售难题。江辰欣慰地对身边的楚轩和干部们:“看,数字赋能,治理增效,信息互通,民心相连。科技的意义,就在于让治理更精准,让服务更温暖,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这才是乡村振兴应有的现代气质。”
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如同一股活水,注入乡村的肌体,正在悄然改变着治理结构、行为方式和权力运行规则,推动着乡村治理体系向现代化深刻转型。这条探索之路刚起步,但已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