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都市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418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成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8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与成长

“三块地”改革的试点在清河市几个乡镇谨慎推进,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探索的孔洞,旨在激活乡村内生的“造血”机能。然而,市委书记江辰深知,改革的最终成效,要体现在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乡村产业的繁荣上。土地、资本等要素盘活了,还需要有能有效运营这些要素的人。他的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中最具活力的细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间隙,江辰特意留下市农业农村局的班子成员和几位来自县区的分管领导,开了一个范围的座谈会。他没有听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宏观汇报,而是直接要求:“今咱们关起门来,就问题。那些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这些被我们寄予厚望的‘新农人’,他们眼下最头疼的是什么?最需要咱们帮什么?”

短暂的冷场后,一位来自农业大县的副县长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无奈:“江书记,实话,难处不少。最普遍的就是贷款难。银行认抵押物,他们那些大棚、农机、甚至土地经营权,抵押起来障碍重重。额度、利息高、手续繁。有个家庭农场主跟我,他想引进一套智能灌溉系统,跑了好几家银行,都卡在抵押物上。”

“技术也是个大门槛。”市农科院的院长接过话头,“搞规模化、绿色化种养殖,不像过去凭老经验就成。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施肥、农产品质量追溯,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我们派科技特派员下去,但人手有限,覆盖面不够。很多经营主体想提升,但找不到靠谱的技术指导,只能自己摸索,试错成本高。”

“风险大着呢。”另一位局长补充道,“农业靠吃饭的局面没根本改变,一场冰雹、一场干旱可能就让一年投入打水漂。市场风险也大,价格波动快,信息不对称,容易‘谷贱伤农’。虽然有农业保险,但险种少、赔付条件苛刻,很多主体参保意愿不强,或者保了险,真出了险,理赔流程也漫长。”

这些反馈,勾勒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成长中的普遍困境:融资的高山、技术的鸿沟、风险的风浪。它们看似微,却足以扼杀一个个创业的梦想,阻碍乡村产业的升级。

江辰认真记录着,眉头微蹙。他意识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一般性的政策扶持上,必须要有更加精准、更加有力的支撑体系。几后,他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清河市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同志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是乡村振心希望所在。他们成长好了,就能带动农户,激活一片乡村。”江辰开门见山,“但他们现在遇到的困难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给他们‘搭梯子’、‘卸包袱’、‘增底气’!”

会议明确了几个发力方向:

第一,攻克“融资难”。由市金融办、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金融机构,大力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同时,加快设立盛县两级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支持。“要创新金融产品,让青山绿水成为可抵押的资产,让春华秋实变成可融资的资本。”江辰强调。

第二,打通“技术梗”。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鼓励科技人员与经营主体结对子,开展定向技术服务,允许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获取合理回报。同时,支持“清河绿矿”研发中心等平台,面向农业领域开放共享检测、研发资源,推动绿色农业技术落地。“要让最新的农业技术,像快递一样,精准送达田间地头。”

第三,织密“风险网”。推动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探索“保险+期货”等新模式。简化理赔流程,提高赔付效率。鼓励经营主体自身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政策出台后,关键在落实。江辰选择了几家有代表性的新型主体进行跟踪联系。其中,“青源生态农场”的创始人、大学毕业生李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

李伟曾在一家It公司工作,看中农业前景,返乡创业,流转了二百亩地搞绿色蔬菜种植。他满怀激情,却很快撞得头破血流。想建温室大棚,资金缺口三十万,跑遍银行无果。技术上也走了弯路,一次病害防治不当,损失惨重。市场打不开,好菜卖不出好价。

转机出现在新政策实施后。在镇里的协调下,他用土地经营权作抵押,加上农担公司担保,成功从农商行贷到了款,建起了梦寐以求的智能温室。市农科院的专家定期上门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更关键的是,通过“清河绿矿”研发中心提供的土壤检测和溯源技术,他给自己的蔬菜贴上了独一无二的“绿色身份证”,扫码即可查看生长全过程,一下子打开了高端超市和电商平台的市场。他还联合周边几家农场,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议价能力大大增强。

一年后,江辰再次调研时,李伟的农场已初具规模,带动了周边二十多户农民就业增收。李伟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江书记,现在政策真的好多了,贷款有门,技术有人教,销售有路子了。我们这帮‘新农人’,总算能甩开膀子干事了!”

看到李伟们的成长,江辰倍感欣慰。但他也清楚,培育主体非一日之功。他在一次全拾新农人”座谈会上动情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希望在青年。你们有知识、有眼光、有情怀,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党委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好环境,当好‘服务员’。希望你们扎根沃土,大展拳脚,不仅自己成功,更要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

一批像李伟这样的“新农人”,在政策的阳光雨露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的传统农民,而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他们的成功,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农村、回归农业,为沉寂的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乡村振心微观基础,正在一点点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