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42章 曹变蛟中原绞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2章 曹变蛟中原绞寇

第一节:辽国公运筹定策,雄师承令向南阳

锦州帅府的议事厅,是王磊处理军政要务的核心之地。厅内陈设简约却透着威严,正中悬挂着一幅《华夏疆域全图》,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已纳入掌控的区域,从辽东到北海,再到中原部分州县,红色的印记如星火般蔓延,而南阳卧龙岗一带,却用墨笔圈出一个醒目的“寇”字——那是李自成残部李过盘踞之地,也是王磊下一步要肃清的隐患。

此刻,王磊身着玄色织金锦袍,腰束玉带,正站在地图前,指尖轻轻落在“南阳”二字上。他刚从北海立碑归来,袍角还沾着塞外的霜痕,眉宇间却不见疲惫,唯有运筹帷幄的沉静。昨日在北海之滨,他亲书“华夏壤,守土安民”八字刻于石碑,喀尔喀蒙古、女真叶赫等部的使者亲眼见证,当场立誓三年不犯边境,北方的安稳,总算是暂时落定。但中原腹地的乱局,若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反噬刚稳固的根基。

“国公爷,曹将军、祖将军已在厅外候命。”亲卫低声禀报,打断了王磊的思绪。

“让他们进来。”王磊转身,回到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厅门。很快,曹变蛟与祖大寿并肩走入,两人身着铠甲,步履沉稳,刚一进门便单膝跪地:“末将参见国公爷!”

王磊抬手示意起身:“无需多礼,都坐吧。今日召你们来,是为中原之事。”他将一份卷宗推到两人面前,“李过收拢李自成残部两千余人,在南阳卧龙岗盘踞半载,劫掠粮队十七次,裹挟百姓上千人,周边邓州、唐河等县已上报五次告急。崇祯那边只知派官催剿,却不给粮草军械,地方官束手无策,百姓流离失所,再拖下去,恐生民变。”

曹变蛟拿起卷宗,快速翻阅,脸上渐渐露出怒色。他自归附王磊后,被任命为野战主力统帅,执掌三万新戚家军,深知王磊“护民安境”的理念,如今见李过如此残害百姓,心中早已按捺不住。“国公爷,末将请战!”他猛地起身,抱拳请命,铠甲碰撞发出“铿锵”声响,“末将愿率新戚家军南下,一月之内,必荡平卧龙岗,生擒李过,还百姓安宁!”

王磊看着曹变蛟,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曹变蛟作战勇猛,是难得的将才,但此次出征,不仅要剿寇,更要收服民心,这一点,必须细细叮嘱。“变蛟,你的勇武,我从不怀疑。但此次出征,有三事你需牢记。”王磊语气严肃,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护民为要。李过拿百姓当挡箭牌,你若强攻,伤及无辜,便是违背了咱们出兵的初衷;第二,稳中求胜。李过虽只是残部,但盘踞山谷,易守难攻,且熟悉地形,不可轻敌;第三,恩威并施。对顽抗之寇,当严惩不贷,对被迫从贼的百姓,需安抚安置,不可一概而论。”

曹变蛟认真点头:“末将谨记国公爷教诲!”

王磊起身,走到曹变蛟身边,递给他一枚鎏金虎符与一卷厚厚的舆图:“这虎符,可调动三万新戚家军,包括徐元明刚改良的五千支燧发枪,射程比旧制枪远三十步,弹药按每人百发配备,足够支撑一场大战。”他展开舆图,手指沿着卧龙岗的地形缓缓划过,“这是斥候耗时三个月绘制的详图,你看——卧龙岗呈‘U’形山谷,入口狭窄,两侧是陡坡,李过的主营扎在山谷中央,四个寨门分别守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寨门有两百人驻守;东侧的民房区,是被裹挟百姓的安置地,有五十多个流寇看守;北侧山坳有座破庙,据斥候探查,李过的粮囤就藏在那里,派了三百精兵防守,还在山坡上设了三道岗哨,防备极严。”

为了让曹变蛟更清晰地理解战术,王磊取来笔墨,在舆图旁画出简易的作战示意图:“你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派五千人在山谷出口处扎营,构筑防御工事,堵住李过逃窜之路,同时防止他裹挟百姓突围;第二步,派一万大军在山谷正面佯攻,用燧发枪压制寨门守军,吸引李过的注意力,让他以为咱们要强行攻城;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挑选一千精锐,从西侧陡坡的隐蔽道绕过去,直扑山坳破庙,烧毁粮囤。粮一断,李过部必乱,到时候你再率主力从正面强攻,前后夹击,定能一举破担”

曹变蛟凑近舆图,仔细看着王磊标注的道位置,又反复琢磨战术细节,心中愈发敬佩。这份舆图上,连陡坡的坡度、道的宽窄,甚至破庙周围的树木分布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可见王磊为此次出征做了何等周密的准备。“国公爷运筹如此细致,末将定能按计行事,不负所托!”

王磊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转向祖大寿:“大寿,你留守辽东,任务也不轻。北海立碑后,蒙古与女真部落虽暂时安分,但仍需提防。你要做的,一是督促女真部落开垦荒地,徐元明培育的马铃薯种子已越辽东,你派人教他们种植,确保秋收有粮,百姓安稳了,部落才不会再生异心;二是加固边境堡垒,尤其是与蒙古交界的几个关口,增派巡逻兵,一旦发现异动,立刻传信;三是飞鸽传书给台湾的郑芝龙,命他派水师一部,沿东南沿海巡查,重点盯防从南阳附近入海的港口,防止李过残部从海路逃窜,也切断他们可能的海上补给。”

祖大寿起身领命:“末将明白,定守好辽东门户!”

“对了,给郑芝龙的信里,加上一句——若此次水师协防有功,日后台湾与大陆通商,关税减免两成,所需的铁器、药材,优先从咱们的工坊调配。”王磊补充道。他深知,郑芝龙父子占据台湾,水师实力雄厚,但向来重利,给予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地配合。

安排好军务,王磊又让人叫来周婉宁。不多时,身着青色官服的周婉宁走入议事厅,手中捧着一本账簿:“国公爷,您找我?”

“婉宁,曹变蛟出征南阳,粮草是重中之重。”王磊道,“你从山东粮库调运十万石粮食,派可靠的队伍押运,务必在十日之内送到南阳城外的明军大营。另外,准备五千套棉衣、两千斤药材,随粮草一同送去,南阳入秋渐凉,士兵与百姓都用得上。”

周婉宁翻开账簿,快速核算一番:“国公爷放心,山东粮库现有存粮五十万石,调运十万石完全可校棉衣与药材,工坊与药铺都有储备,今日便可安排装车,明日一早出发,十日之内定能抵达。”

王磊点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诸位,北方稳,中原定,咱们才能一步步实现‘安下’的目标。此次南阳剿寇,不仅是肃清残敌,更是要让中原百姓看到,咱们与崇祯的旧军不同,咱们的军队,是为他们撑腰的。”

次日未亮,锦州城外的校场上已是人声鼎罚三万新戚家军列成整齐的方阵,士兵们身着红色号服,肩上扛着改良燧发枪,枪杆上的红缨在晨风中猎猎作响。王磊亲自到校场送行,站在高台上,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

“弟兄们!”王磊的声音透过传令兵,传遍整个校场,“昨日,我在北海立碑,为的是让咱们华夏子民,不受外敌的欺凌;今日,你们出征南阳,为的是让中原百姓,不受流寇的祸害!记住,你们是辽国公的兵,是‘护民之兵’,沿途不得扰民,不得劫掠,若有违者,军法处置!”

“遵国公令!”三万将士齐声高呼,声浪如雷,震得远处的树梢都微微颤动。

曹变蛟骑着乌骓马,来到高台下,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国公爷,末将出发!”

王磊走下高台,亲手将一把长剑递给曹变蛟:“此剑伴我多年,今日赠予你,望你持此剑,荡平贼寇,护佑百姓!”

曹变蛟双手接过长剑,重重叩首:“末将定不辱使命!”

起身翻身上马,曹变蛟拔出长剑,指向南方:“出发!”

随着一声令下,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南阳方向进发。王磊站在高台上,目送队伍远去,直到红色的军阵化作边的一线,才转身对亲卫:“备马,去工坊看看徐元明的燧发枪生产情况。”

亲卫有些疑惑:“国公爷,曹将军刚出发,您不多休息片刻?”

王磊笑了笑:“将士们在前线作战,咱们在后方更要把后勤与军械准备好,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来到城外的工坊,徐元明正带着工匠们调试新造的燧发枪。看到王磊到来,徐元明连忙上前:“国公爷,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新枪的进度。”王磊拿起一把燧发枪,掂量了一下,手感比之前更轻便,“射程与精度,都达标了吗?”

“回国公爷,都达标了!”徐元明兴奋地,“改良后的燧发枪,射程能到八十步,比旧枪远了三十步,而且装弹速度也快了不少,一个熟练的士兵,半分钟就能装好一发子弹。现在工坊每能生产两百支,足够供应前线了。”

王磊满意地点头:“好,继续加快生产,同时派人把新枪的使用技巧,写成册子送到各军大营,让士兵们尽快熟悉。”

在工坊待了一个上午,王磊又去了辽东的垦荒区。只见大片的荒地上,女真部落的百姓正跟着明军的农技人员学习种植马铃薯。一个白发苍苍的女真老人,捧着刚挖出的马铃薯,脸上满是笑容:“大人,这东西真能亩产千斤?要是这样,咱们冬就不愁没粮吃了!”

农技人员笑着点头:“老人家,这是国公爷特意让人培育的种子,只要按咱们教的方法种,亩产千斤不成问题!”

王磊看着这一幕,心中安定了不少。他知道,收服民心,靠的不仅是武力,更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只有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根基才能真正稳固。

第二节:辽国公遥策助战,破敌护民定中原

曹变蛟率领三万新戚家军,一路向南,晓行夜宿,十日之后,终于抵达南阳府地界。大军在卧龙岗外三里处扎营,营寨连绵数里,旌旗飘扬,气势恢宏。刚安顿好,曹变蛟便带着副将陈武与几名亲卫,换上便服,前往南阳城打探消息——这是王磊临行前特意叮嘱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入城后,可去‘济世堂’找掌柜,他是咱们的人,能给你提供有用的情报”。

南阳城内,街道却显得有些萧条。路边的店铺大多半开着门,行人脚步匆匆,脸上带着几分惶恐。曹变蛟一行人走到一条僻静的巷,看到了挂着“济世堂”牌匾的药铺。走进药铺,一股草药味扑面而来,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正坐在柜台后抓药。

“掌柜的,抓几味治风寒的药。”曹变蛟开口,按照约定的暗语道,“要最好的‘北地柴胡’,能驱寒,也能安神。”

掌柜抬头,打量了曹变蛟几眼,不动声色地:“客官稍等,北地柴胡刚到,我去后堂取。”着,转身走进后堂,片刻后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药包,递给曹变蛟,“客官,这是你要的药,药效好,但得按方服用,随我来后堂,我给你写个方子。”

曹变蛟心中了然,跟着掌柜走进后堂。刚关上门,掌柜便拱手行礼:“属下参见曹将军!”

“掌柜不必多礼。”曹变蛟连忙扶起他,“我奉国公爷之命,前来剿除李过残寇,今日入城,是想打探一下李过部的近况,还有城内百姓的情况。”

掌柜叹了口气:“将军有所不知,李过盘踞卧龙岗半年,可把咱们南阳百姓害苦了。他们每隔几日就下山劫掠,抢粮食、抢财物,还抓壮丁充军,不少百姓为了躲祸,都逃到城外的山里去了。”

“李过部的兵力与布防,你知道多少?”曹变蛟问道。

“李过手下大概两千人,大多是李自成的残兵,还有一些是被抓来的壮丁,战斗力不算强,但胜在熟悉卧龙岗的地形。”掌柜道,“他们的主营在山谷中央,四个寨门防守严密,尤其是北侧山坳的粮囤,派了三百精兵看守,听还挖了陷阱。另外,李过在城内安插了不少眼线,咱们的一举一动,恐怕很快就会传到他耳朵里。”

曹变蛟皱眉:“眼线?可有办法识别?”

“李过的眼线,大多会在腰间系一条黑色腰带,遇到可疑的人,会故意上前搭话,打探消息。”掌柜压低声音,“将军放心,属下在城内联络了十几个义士,都是深受流寇之害的百姓,他们愿意帮忙,若是需要传递消息、打探动静,都能派上用场。”

“好!”曹变蛟大喜,“你帮我传个消息给义士们,让他们留意李过部的动向,尤其是粮囤那边的情况,一旦有变化,立刻想办法通知我。另外,告诉他们,等剿寇成功,国公爷会给城内百姓分发粮食与种子,助大家重建家园。”

掌柜领命:“属下一定办好!”

离开济世堂,曹变蛟返回大营,立刻召集将领开会,将打探到的消息与王磊制定的战术结合,重新调整部署:“陈武,你带五千人,在山谷出口处扎营,构筑三道防线,第一道挖壕沟,第二道设拒马,第三道安排弓箭手,务必堵住李过的退路;张彪,你带一万大军,在山谷正面扎营,每日派股部队佯攻寨门,用燧发枪压制,吸引李过的注意力,但切记不要强攻,避免伤亡;赵峰,你从军中挑选一千精锐,要求身手矫健、熟悉攀爬,明日凌晨,从西侧陡坡的道绕过去,直扑山坳破庙,烧毁粮囤,得手后立刻发信号,咱们再前后夹击。”

众将领命而去,各部队迅速行动起来。次日一早,张彪便率领一万大军,在山谷正面摆开阵势,燧发枪“砰砰”作响,子弹落在寨门的木栅栏上,溅起木屑。寨墙上的流寇吓得缩在后面,不敢露头。李过接到消息,连忙登上寨墙查看,见明军攻势凶猛,立刻下令加强寨门防守,将大部分兵力都调往正面。

夜幕降临,赵峰率领一千精锐,带着绳索、火把等工具,悄悄摸到西侧陡坡下。陡坡陡峭,碎石遍布,稍有不慎便会滑落。士兵们手脚并用地攀爬,有的地方实在陡峭,便用绳索固定,一点点向上挪动。整整用了三个时辰,才爬到山顶,沿着道绕到山坳破庙后方。

破庙周围,流寇们正围着篝火取暖,有的在喝酒,有的在打牌,丝毫没有察觉危险降临。赵峰打了个手势,士兵们悄悄散开,形成包围之势。随着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般扑了过去,流寇们猝不及防,纷纷倒地。不到半个时辰,看守粮囤的三百流寇便被全歼。赵峰让茹燃火把,扔向粮囤,瞬间火光冲,滚滚浓烟升腾而起。

“着火了!粮囤着火了!”寨墙上的流寇惊呼起来,李过看到浓烟,脸色瞬间惨白——他知道,粮一断,手下的人肯定会乱。果然,没过多久,营内便传来士兵的骚动声,不少人开始收拾东西,想要逃跑。

曹变蛟看到山坳方向的火光,知道赵峰得手,立刻下令:“总攻!”

早已做好准备的明军主力,如潮水般冲向山谷寨门。燧发枪齐射,寨门的木栅栏很快便被打破,士兵们手持长刀,冲入营内。流寇们本就军心涣散,见明军杀来,纷纷扔下武器投降。李过带着少数亲信,想要从山谷出口突围,却被陈武的部队拦住,一番激战,李过被生擒。

战斗结束后,曹变蛟立刻让人清点人数,安抚被裹挟的百姓。此时,周婉宁派来的粮草、棉衣与药材也刚好抵达大营。曹变蛟让人将粮食分给百姓,棉衣发给老人与孩子,药材则交给随军的郎中,为受赡士兵与百姓医治。

百姓们捧着粮食,穿着暖和的棉衣,看着眼前纪律严明、善待他们的明军,纷纷跪倒在地:“多谢将军!多谢辽国公!”

曹变蛟让人扶起百姓,高声道:“乡亲们,这都是辽国公的吩咐,他让我告诉大家,日后南阳的土地,会分给大家耕种,种子、农具都会送到,咱们一起重建家园!”

与此同时,台湾的郑芝龙接到王磊的指令后,立刻召集儿子郑成功商议:“成功,王磊让咱们派水师巡查东南沿海,防止李过残部逃窜,还承诺减免关税、优先供应物资,这事儿得办得漂亮。”

郑成功点头:“父亲放心,我带五千水师,五十艘战船,明日一早就出发,沿着海岸线巡查,重点盯防温州、泉州等港口,绝不让李过残部有机会从海上逃走。”

次日,郑成功率领水师从台湾基隆港出发,沿着东南沿海一路北上,在各个港口都安排了战船驻守,对往来船只进行严格检查。半个月后,当曹变蛟的捷报传到台湾时,郑成功才率领水师返回——此次协防,虽然没有遇到李过残部,但也向王磊展示了他们的实力,为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曹变蛟将李过押解回锦州的同时,也将捷报呈给王磊。王磊看着捷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南阳剿寇的成功,不仅肃清了残敌,更重要的是,让中原百姓看到了他的诚意。他立刻下令,将李过交由三司会审,依法处置;同时,派徐元明前往南阳,指导百姓开垦荒地,分发种子与农具;让周婉宁从辽东调运更多的粮食与物资,帮助南阳恢复生产。

数日后,王磊收到了郑芝龙的回信,信中表示,水师已完成巡查任务,期待日后与大陆的通商合作。王磊让人回复,关税减免政策即刻生效,第一批铁器与药材,下周便从锦州出发,运往台湾。

站在议事厅的地图前,王磊看着南阳被标注上红色的印记,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要做的,是逐步掌控中原更多的州县,积蓄力量,与崇祯展开最终的较量。而南阳百姓的笑容,便是他最坚实的底气——民心所向,方能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