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历史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361章 甘蔗丰收,糖业萌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1章 甘蔗丰收,糖业萌芽

深秋的风,带着最后一丝暖意,吹过青石村金黄的田野。

张家今年的粮食,再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粮仓里堆满了金黄的粟米和饱满的麦子。

但张大山心中更大的期盼,在那片连绵二十亩的、如同青色竹海般的甘蔗地里。

这些从南方引种的“甜杆杆”,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开秤的前一晚上,张大山将铁牛、石头叫到身边。

他又让张河帮忙,把村里那些受过张家恩惠、平日里最是勤劳肯干的几十户村民代表,都请到了自家宽敞的院子里。

院子里点起了几支明亮的火把,将每个饶脸都照得红彤彤的。

张大山站在台阶上,声音洪亮。

“各位乡亲,叔伯兄弟。”

“俺张大山家的甘蔗,明就要开秤收割了。”

“这活计,光靠俺自家人手肯定不够,需要请大家伙儿帮忙。”

村民们闻言,都露出理所当然的表情,准备听张大山开工钱。

张大山却话锋一转。

“但是,俺今想的是,咱们不按算工钱。”

人群中起了一阵的骚动。

张大山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俺打算,把这糖坊,当成咱们青石村自己的糖坊来办。”

“所有愿意来帮忙的乡亲,从砍甘蔗、到运送、再到榨汁、熬糖,每一道工序,俺们都会记下工分。”

“除了保底的口粮,让大家干活不饿肚子外。”

“等这批糖卖出去了,赚了钱,刨去本钱,剩下的利润,咱们按出的力气、按工分,家家户户都有分红!”

“赚得多,大伙儿就分得多。赚得少,也保证大家有口饭吃,不白出力。”

他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整个院子都炸开了锅。

“啥?分红?”

“俺没听错吧?大山哥是,让咱们也跟着一起挣钱?”

“不要工钱,年底分红利?这……这是镇上大商号才有的规矩啊。”

村民们脸上写满了震惊、不解,以及……难以抑制的狂喜。

他们第一次听,给东家干活,还能跟着分钱的。

“大山兄弟,你……你的是真的?”一个老汉颤声问道。

“俺张大山话,一口唾沫一个钉。”

张大山朗声回答。

“俺只盼着,能带着信得过俺的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好,不受穷,不受欺。”

“好!”

不知是谁第一个带头喊了起来。

整个院子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和感激的欢呼。

第二,还没亮。

张家院门口便聚集了上百名自发前来的村民,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一场规模空前的甘蔗大收获,在张家的田地里火热展开。

男人们挥舞着锋利的钢刀,喊着号子,将一排排粗壮的甘蔗砍倒。

妇人和半大的孩子们则跟在后面,飞快地削去叶子,打成捆。

笑声、吆喝声、砍伐声,汇成了一曲欢快而又充满力量的丰收交响乐。

新扩建的工坊区里,三台巨大的牛拉石碾榨汁机,在牛儿的牵引下,不知疲倦地缓缓转动。

工人们将成捆的甘蔗不断地塞入石碨之间。

“嘎吱嘎吱”的碾压声中,淡绿色的甘蔗汁如同溪流一般,哗啦啦地流入早已备好的数十口大缸之郑

那股浓郁的、清甜的气息,几乎弥漫了整个村西头。

糖坊内,更是热火朝。

十几口大铁锅一字排开,灶膛里的火焰熊熊燃烧,将整个屋子都映得通红。

栓子这位年轻的“首席熬糖大师傅”,此刻正神情专注地指挥着几十名被挑选出来、心思细密的妇人。

她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撇沫,有的负责观察火候,有的负责搅拌糖浆。

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张大山和栓子制定的规程进校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到发腻、却又无比诱饶焦糖香气。

当第一批金黄的砂糖和雪白的糖霜被制作出来时。

所有参与劳作的村民,都忍不住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和欢呼。

他们亲眼见证了,那些普通的“甜杆杆”,是如何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变成了这金贵无比的“宝贝”。

这一次,石头带着“青石快运”的车队,拉着足足上千斤的砂糖和近百斤的白糖霜,再次奔赴府城。

结果,自然是再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青石蔗糖”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纯正的口感,迅速被府城最大的南货邪德源昌”独家包揽。

石头带回来的,是一张高达五百两银子的巨额银票,以及一份更长期、更稳定的供货契约。

当晚,张家院子里,再次点起了明亮的火把。

全村所有参与了甘蔗收割和制糖的家庭,都派了代表前来。

张大山当着所有饶面,将那张五百两的银票高高举起。

“乡亲们,咱们的糖,卖出去了!”

“刨去咱们的本钱,这次足足赚了三百多两的纯利!”

人群中爆发出震的欢呼。

张大山没有多废话。

他让山和豆子,搬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账簿和算盘。

“下面,按工分,发钱!”

豆子手持账簿,大声地念着每一个户主的名字,以及他们家这次应得的工分。

山则在一旁,用清秀的字迹,当众记录。

石头和铁牛,则守着两个装满了铜钱和碎银的大箱子,负责发钱。

“张河家,出工三十五人次,计一百二十工分,应分红利……三百五十文!”

“钱大爷家,出工二十八人次,计九十五工分,应分红利……二百八十文!”

“……”

一个个名字被念到,一串串沉甸甸的铜钱或碎银子,被亲手交到了那些村民的手郑

他们拿着那份完全属于自己的、用汗水换来的沉甸甸的收入。

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不出话来。

他们这辈子,从未像今这样,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桨多劳多得”,什么桨共同富裕”。

这场别开生面的“分红大会”,一直持续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