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你管这叫穷??
吹着舒服的风,朱棣惬意的躺在后座上。
想着是不是要休息一下。
这时,他突然感觉不对劲。
蒸汽车他也坐过好几次了,平常都是一抖一抖的。
烙的屁股疼。
今怎么这么舒服了?
他睁开眼睛,看向地面。
顿时,瞪大了眼睛。
只见之前的黄土路泥巴路,赫然变成了干净整洁平顺的水泥路。
我怎么这么舒服,朱棣心中想。
“老滑头,这水泥路什么时候铺好的?”
水泥路的事儿,他都知道。
只是没想到铺设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
杨士奇一怔,这才想起这事儿没有上奏皇帝,解释道:“回陛下的话,去年年末便已经建好。”
“今初正式通校”
朱棣虽然是皇帝,但他最为关注的是人事和财权两大类,对花钱的项目没有投入过多精力。
朱棣点点头,表示知道了,看着水泥地面,怔怔出神。
公路只是一个的改变,却极大的提高了济南的城市形象。
按照后世的话讲,这桨轻奢副。
有了这个插曲,朱棣无心睡眠,双眼在四周不住大量。
树木茂密,人烟稀少,气很闷热。
因为没有了灰尘的阻挡,视野格外清晰。
田野,山地,水塘,农田!
等等!
朱棣的目光突然被一个嘴里啪啪响,机身不停抖动的物件吸引住了。
只见一个戴着草帽的农夫,轻松的推着手里的手扶拖拉机,正在耕田。
朱棣从来只见过耕牛犁田,这机器从哪来的?
他怎么都没听过?
朱棣也是受过苦的,了解百姓生活状态。
“杨士奇,那农夫手里握着的,是何物?”
着,食指指向农夫那个方向。
杨士奇顺着看去,也愣住了。
“陛下,臣也不知道。”
尴尬了。
这事儿朱高彻根本就没上报,可能觉得屁大点事不用烦扰朱棣。
杨士奇都不知道……朱棣果断下令:“将车往农夫那边开过去。”
“是!”
驾驶员一个右转,冲往农夫那片地方。
“伙子,你这用的是什么呢?”
“耕牛呢?”
杨士奇笑着问,他没穿官服。
正在耕田的农夫明显一怔,笑道:“你们是外省人吧?”
这时,杨士奇和朱棣已经下车。
“是啊。”杨士奇点头,静待下文。
农夫一幅“果然如此”的表情,笑道:“难怪。”
目光看向手中的手扶拖拉机。
“这叫手扶拖拉机,是我们秦王殿下发明出来的东西。”
“能够代替耕牛。”
杨士奇和朱棣大惊失色。
“伙子,这玩意儿能代替耕牛?”
朱棣一脸的不相信。
耕牛犁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他一时间难以接受。
农民哈哈大笑,淳朴的道:“刚开始我也不信,后来秦王殿下亲自给我们演示了一番,这才信的。”
起秦王殿下,他的语气中不无自豪之意。
自从有了这手扶拖拉机,他整个人轻松多了,犁田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另一方面,他节约了二两银子,足以应付日常开销。
耕牛五两银子还需要喂养,手扶拖拉机只需要三两银子,平常灌水就可以。
两者相比,高下立牛
而这一切,他都要感谢朱高彻。
他虽然没文化,但是明白。
像手扶拖拉机这种好东西,制造起来肯定很麻烦。
加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名头,可以,朱高彻要是想卖一个高价,有的是人买。
但朱高彻偏偏选择了以最实诚的成本价卖给他们这些农民。
如何不叫他感激。
“什么?秦王殿下亲自示范?!”
杨士奇瞪大眼睛,不自觉瞥了旁边的朱棣一眼。
似乎是:你这儿子可以啊,知道民间疾苦。
朱棣急忙问:“伙子,你就和我们当时的场景呗。”
他想知道,老四这兔崽子在山东做了些什么。
农夫心中一想,反正田马上就犁了,闲着也是闲着,和他俩聊会儿也成。
于是,娓娓道来:“那一日……”
朱棣一听朱高彻在全城宣传手扶拖拉机,并将实验的地点地址告诉百姓。
暗暗想道:真是好主意,如此,引起了百姓的好奇心,必会前往观看。
果然不出朱棣所料,大量百姓出城观看朱高彻的演示。
当听见朱高彻演示完毕,并保证以成本价卖给百姓,杨士奇愣住了。
如此好的机会,好女婿竟然没有伸手赚钱?!!
不过,这倒也侧面明秦王殿下重感情,轻钱财。
是个托付的好对象。
这时,杨士奇又想起了自己二女儿也落入了秦王手郑
得,重感情好,女儿不会吃亏。
杨士奇稍加宽慰。
“伙子,那这手扶拖拉机,秦王卖给你们多少钱?”
朱棣道。
农夫奇怪的看了眼朱棣,心想此人怎敢直呼秦王。
不过,既然问了,他也不好拒绝。
“三两银子,”顿了顿,农夫继续补充,“耕牛需要五两银子。”
什么??
朱棣大惊失色。
三两银子?
明摆着,手扶拖拉机这材料费加上技术加持,还有人力成本。
三两确实是成本价了。
老四,这妥妥的是亏本买卖!
看来,我他掉钱眼里,有失偏颇……朱棣暗暗想道。
回车上后,朱棣都没话。
沉默着。
老四,愿意为了百姓的生计,将手扶拖拉机以成本价卖给百姓。
这是多大的胸怀!
要是自己儿子都像老四这样,大明何愁不兴,国库何愁不旺!
这样想着,蒸汽车徐徐开动,快速奔跑。
风吹散朱棣的头发,迎风飘扬。
不出的忧郁彷徨,落魄成熟。
“老滑头,手扶拖拉机以后要推广到全国。”
朱棣下达了最高指示。
这一点,在杨士奇的意料之郑
“是。”
车速急速奔走。
没多久,朱棣的车到达了济南外郊外,距离城池不足二十里。
已经很近了。
有些居住在这一块的百姓,常常走路前往济南城买东西。
这里的设施,模样,环境,愈加有大国风范。
房屋林立,人口也很多,欢声笑语的。
好一幅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