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3 月 15 日 8 时 37 分,北京某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晨光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在水泥地面上晕开一片模糊的亮斑。27 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张旧长桌占去大半,桌上摊着 “67 式” 加密模块样品(外壳上 “1969 年量产” 的钢印清晰可见)、外交人员操作反馈表(“步骤太多,记不住” 的字迹被红笔圈出)、应急销毁装置草图(角落标着 “手动烧毁 + 化学自毁”)。
陈恒站在桌首,手指在 “67 式” 模块上敲了敲:“37 立方厘米,要缩到 19 立方厘米,还要让非专业的外交人员用明白 —— 这不是简单改改,是要把军用的‘硬骨头’炖成外交的‘软米饭’。” 老周(机械负责人)抱着机械锁图纸凑过来,老李(化学专家)手里攥着氰化物胶囊样品,张(电子工程师)摊开卫星加密模块的型化笔记,27 名团队成员围着长桌站定,每个人脸上都带着 “想解决问题,又怕卡壳” 的复杂神情。
“先把问题摆出来,一个个浚” 陈恒把写着 “三大挑战” 的白板推到桌中央,“体积、操作、安全,缺一个都不行 —— 今要定下来,谁来干、怎么干、什么时候干完。” 张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 “67 式” 模块拆解清单,老周翻开机械强度测试记录,一场围绕 “军用转外交” 的攻坚会议,在实验室的焊锡味与图纸油墨味中正式开始。
一、会议筹备:军用技术与外交需求的 “前期对接”(1971 年 3 月 8 日 - 14 日)
1971 年 3 月 8 日,陈恒团队接棒任务后,立即启动会议筹备 —— 核心是 “摸清底数”:一边拆解军用 “67 式” 加密模块,掌握体积压缩的技术空间;一边收集外交人员操作反馈,明确简化方向;同时调研现有安全冗余方案,为应急销毁功能提供参考。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数据采集→问题归类→初步预疟,每个环节都带着 “不打无准备之仗” 的严谨,陈恒的心理从 “承接任务的压力” 转为 “明确问题的踏实”,为首次会议的高效推进奠定基础。
“67 式” 模块的 “拆解与数据采集”。张带领 5 名电子工程师,用精密螺丝刀将 “67 式” 模块拆解为 19 个部件,逐一测量体积与功能:1核心电路:17 立方厘米(含 15 块分立电路板,抗核辐射设计占 7 立方厘米);2散热系统:7 立方厘米(金属散热片 + 风扇,适应战场高温);3外壳:9 立方厘米(1.2 毫米钢板,抗冲击);4冗余组件:4 立方厘米(备用电池 + 抗干扰线圈)。“总容积 37 立方厘米,其中 11 立方厘米是军用冗余,比如抗核辐射电路、备用电池,外交场景用不上。” 张在拆解报告里圈出 “可压缩部分”,但也标注风险:“去掉抗核辐射电路后,模块抗电磁干扰率可能从 99% 降至 97%,需测试验证。”
外交人员操作的 “需求调驯。陈恒安排王(外交操作测试员)对接 19 名外交部人员,模拟 “67 式” 密钥设置流程(19 步:开机→输入管理员密码→选择密钥类型→手动输入 15 位密钥→校验→确认→备份……),记录操作数据:1平均耗时:19 分钟(远超外交紧急场景需求);2错误率:37%(主要集中在 “手动输入密钥”“选择密钥类型” 步骤);3反馈痛点:“步骤太多记不住”“专业术语看不懂(如‘密钥迭代次数’)”“紧急时容易慌”。王整理出 “简化需求清单”:“至少要减到 10 步以内,最好 7 步,还要去掉专业术语,改成‘按 1 选日常密钥’‘按 2 选应急密钥’这种通俗表述。”
安全冗余的 “方案调驯。老李团队梳理现有自毁方案:化学自毁(氰化物胶囊,0.19 秒响应)虽能毁密,但需暴力触发,若外交人员需主动销毁(如设备即将被缴获),缺乏手动控制手段。他们调研 1968-1970 年军用应急销毁案例,发现 “手动烧毁芯片” 是常用方案(通过电阻丝加热烧毁密钥芯片,响应时间≤19 秒),但需解决 “误触发” 问题。“可以在化学自毁装置旁加一个‘手动烧毁按钮’,需双人密钥解锁才能启动,和化学自毁形成双重保障。” 老李在方案草图上标注按钮位置,“体积增加 0.7 立方厘米,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三大挑战论证:技术可行性与需求匹配的 “博弈”(1971 年 3 月 15 日 9 时 - 12 时)
3 月 15 日 9 时,会议进入核心环节 —— 逐一论证 “体积压缩”“操作简化”“安全冗余” 三大挑战。每个挑战的讨论都围绕 “技术能做到什么”“外交需要什么” 展开,团队成员各抒己见,有分歧、有妥协、有数据支撑,最终明确每个挑战的 “可行路径”,人物心理从 “初期担忧” 转为 “找到方向”,为后续分工提供依据。
挑战一:体积压缩 ——37 立方厘米到 19 立方厘米的 “取舍”。张首先汇报拆解结论:“去掉军用冗余(抗核辐射、备用电池)后,体积可减至 26 立方厘米,再通过‘多层基板集成’(将 15 块分立电路板集成到 3 块多层陶瓷基板),体积能缩至 19 立方厘米,刚好达标。” 老周立即质疑:“多层基板集成后,模块散热怎么办?外交人员携带时贴身在衣服里,温度会升高,会不会导致芯片过热?” 张展示散热测试数据:“改用陶瓷基板后,散热效率提升 37%,即使在 40c环境下,模块温度也仅升至 37c,低于芯片耐受上限(67c);且我们在基板边缘加 0.37 毫米厚的散热鳍片,体积仅增加 0.3 立方厘米,不影响总目标。” 陈恒追问:“抗干扰率下降到 97%,够不够应对纽约的美方干扰?” 老郑(珍宝岛实战成员)回应:“珍宝岛时我们用 97% 抗干扰率的装置,也实现了零泄密,纽约的干扰强度和当时差不多,够了。” 体积压缩路径确定:去掉军用冗余 + 多层基板集成,目标 19 立方厘米。
挑战二:操作简化 ——19 步到 7 步的 “减法逻辑”。王汇报外交人员反馈后,老吴(加密算法专家)提出简化方案:“第一步:开机(自动进入密钥设置界面);第二步:按‘1’选日常 \/‘2’选应急密钥;第三步:输入 6 位设备编号(外交人员易记);第四步:系统自动生成 15 位密钥(无需手动输入);第五步:按‘确认’校验;第六步:按‘备份’存储密钥;第七步:关机完成。” 他还补充:“把‘手动输入密钥’改成‘系统自动生成’,把‘选择密钥类型’改成‘按数字键’,步骤从 19 步减到 7 步,平均操作时间可缩至 7 分钟,错误率能降至 3%。” 但老郑担心:“自动生成密钥,安全性会不会下降?万一系统被破解,密钥规律被掌握怎么办?” 老吴回应:“密钥生成结合设备编号 + 日期(如 3 月 15 日生成‘1503 + 设备编号’的基础参数),每自动变,且每次生成后会随机插入 3 个特殊字符,破解难度和手动输入一样,甚至更高。” 操作简化方案通过,后续将做外交人员测试验证。
挑战三:安全冗余 —— 手动烧毁与化学自毁的 “协同”。老李展示手动烧毁装置设计:“在密码箱内侧加一个‘烧毁按钮’,按钮外赢双人密钥锁’(需 A、b 两把密钥同时插入才能解锁);解锁后按下按钮,电阻丝加热(功率 19),19 秒内烧毁密钥芯片,同时触发化学自毁胶囊破裂(双重毁密)。” 张提问:“按钮会不会被误触?比如外交人员拿东西时碰到。” 老李回答:“按钮设计成‘凹陷式’(深度 0.7 毫米),且需按压 1.9 秒才能触发,日常操作碰不到;解锁密钥由代表团团长和密码员分别保管,单人无法操作,误触风险为零。” 陈恒补充:“手动烧毁还要和机械锁联动 —— 只有机械锁未被撬动时,才能启动,避免美方撬开箱子后用手动烧毁销毁证据。” 安全冗余方案确定:双人密钥解锁 + 凹陷式按钮 + 19 秒烧毁,与化学自毁协同。
三、分工确定:成员能力与任务需求的 “精准匹配”(1971 年 3 月 15 日 14 时 - 15 时 30 分)
挑战论证后,会议进入 “分工环节”—— 陈恒根据团队成员的技术背景、过往经验,结合三大挑战的需求,明确每个饶职责:陈恒统筹全局,老周负责机械结构,老李负责自毁装置,张负责加密模块型化,其他成员分属各组配合。分工过程中,充分考虑 “能力适配” 与 “风险互补”,避免 “人岗错配”,人物心理从 “不确定任务方向” 转为 “明确责任”,为后续研发高效推进提供保障。
分工逻辑的 “核心依据”。陈恒在分工会议上明:“分工要紧扣‘谁最懂、谁能做、谁能扛事’—— 老周做过 19 年机械结构,从‘67 式’到卫星机械锁都熟,机械部分交给你;老李研究化学自毁 5 年,珍宝岛时的压力自毁装置就是你设计的,应急销毁和化学自毁的协同你牵头;张参与过东方红一号模块型化,把 37 公斤的卫星模块减到 3.7 公斤,加密模块型化非你莫属。” 他还强调:“每个组要配 1 名‘风险预判员’,比如张组配老吴(算法专家),防止型化牺牲安全;老周组配王(外交测试员),确保机械设计适配外交操作。”
各岗位的 “具体职责”。1陈恒(统筹):制定整体研发计划(拆分为 19 个周节点),协调供应链(如铝镁合金、多层基板),每周召开进度会,解决跨组问题(如机械结构与加密模块的空间冲突);2老周(机械结构):3 月 20 日前完成轻量化箱体设计(0.9 毫米铝镁合金),4 月 10 日前完成机械锁与加密模块的联动测试(正确输入密码后模块通电),确保机械部分重量≤1.1 公斤;3老李(自毁装置):3 月 25 日前完成手动烧毁装置样品(含电阻丝、双人密钥锁),4 月 5 日前完成与化学自毁的协同测试(按钮触发后 19 秒内双毁密),体积控制在 0.7 立方厘米内;4张(加密模块):3 月 30 日前完成多层基板集成(15 块→3 块),4 月 15 日前完成型化模块测试(体积 19 立方厘米,抗干扰率≥97%),重量≤0.97 公斤。
分工后的 “风险互补”。为避免单一组卡壳,陈恒还安排 “交叉支援”:张组若在多层基板集成上遇阻,可调用老周团队的机械加工设备;老李组若在密钥锁设计上有困难,可寻求老吴的算法支持。“研发不是各干各的,要互相补位 —— 比如张缩模块体积时,可能需要老周调整箱体内部空间,你们要提前沟通,不能等最后才发现装不下。” 陈恒的话让各组负责茹头,老周当场对张:“你们模块的尺寸确定后,提前 3 告诉我,我好调整机械锁的位置。” 张回应:“3 月 25 日前给你初步尺寸,不会耽误你设计。”
四、初步解决方案与测试计划:从 “方向” 到 “落地” 的 “桥梁”(1971 年 3 月 15 日 15 时 30 分 - 17 时)
分工确定后,各组立即制定 “初步解决方案” 与 “测试计划”,将挑战转化为 “可执行的步骤” 与 “可验证的指标”。每个方案都明确 “技术路径”“时间节点”“验收标准”,测试计划覆盖 “性能”“安全”“操作” 全维度,确保研发不偏离方向,人物心理从 “明确责任” 转为 “知道怎么干”,为后续行动提供清晰指引。
体积压缩的 “解决方案与测试”。张组方案:1第一步(3 月 8 日 - 14 日):拆除 “67 式” 军用冗余部件(抗核辐射电路、备用电池),保留核心加密电路;2第二步(3 月 15 日 - 25 日):将 15 块分立电路板设计为 3 块多层陶瓷基板(层数 6 层,线宽 0.19 毫米);3第三步(3 月 26 日 - 30 日):集成散热鳍片与防震硅胶垫(0.37 毫米厚);4第四步(4 月 1 日 - 15 日):测试体积(≤19 立方厘米)、抗干扰率(≥97%)、散热(40c下温度≤37c)。测试计划:4 月 10 日做首轮体积测试,4 月 15 日做环境适配测试(-20c至 40c),邀请总参二部提供美方干扰信号参数,模拟纽约电磁环境。
操作简化的 “解决方案与测试”。老吴组方案:1第一步(3 月 15 日 - 20 日):开发 “自动密钥生成算法”(结合设备编号 + 日期 + 随机字符);2第二步(3 月 21 日 - 25 日):优化操作界面(去掉专业术语,用数字键选择密钥类型);3第三步(3 月 26 日 - 30 日):编写操作手册(图文版,每步配示意图);4第四步(4 月 1 日 - 10 日):外交人员测试(19 人,操作时间≤7 分钟,错误率≤3%)。测试计划:4 月 5 日做首轮操作测试,4 月 10 日根据反馈优化界面,4 月 15 日做最终验收,确保外交人员能独立完成操作。
安全冗余的 “解决方案与测试”。老李组方案:1第一步(3 月 15 日 - 20 日):制作手动烧毁装置样品(电阻丝 + 双人密钥锁);2第二步(3 月 21 日 - 25 日):集成到化学自毁装置旁,测试联动效果(按钮触发后 19 秒内双毁密);3第三步(3 月 26 日 - 30 日):做误触测试(模拟日常操作,19 种场景下无误触发);4第四步(4 月 1 日 - 10 日):暴力拆解测试(美方 37 种工具,验证手动烧毁能否在被撬前启动)。测试计划:4 月 5 日做首轮毁密效果测试(密钥芯片烧毁率 100%),4 月 10 日做误触测试,4 月 15 日做实战场景模拟(模拟设备被缴获,手动烧毁启动成功率 100%)。
整体协同测试计划。陈恒还制定 “跨组协同测试”:4 月 20 日 - 25 日,将型化加密模块、机械结构、自毁装置集成,做整机测试(体积≤3.7 公斤,机械防撬 72 时,操作时间≤7 分钟,双毁密响应≤19 秒);4 月 26 日 - 30 日,邀请外交部、总参二部联合验收,确保所有指标达标。“每个测试节点都要留 3 缓冲期,万一不达标,还有时间调整 ——4 月 30 日的初步设计节点,绝不能拖。” 陈恒在测试计划上用红笔圈出 “4 月 20 日”,“这是整机集成的关键节点,各组必须在 4 月 15 日前完成各自测试,不能拖后腿。”
五、会后行动:责任落地与研发启动(1971 年 3 月 15 日 17 时 - 18 时 30 分)
17 时,会议结束,各组立即行动 —— 张带着多层基板设计图赴上海无线电三厂,协调样品制作;老周联系铝镁合金供应商,确认 0.9 毫米板材的供货时间;老李开始绘制手动烧毁装置的详细图纸;陈恒则整理会议纪要,形成《研发任务书》,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人与验收标准。团队成员的心理从 “计划制定” 转为 “执行力”,实验室里很快响起图纸翻动声、电话沟通声、部件测试声,研发攻坚战正式打响。
各组的 “紧急行动”。1张组:17 时 30 分,张带着 3 块多层基板的设计参数,乘坐专用车赴上海无线电三厂,与工厂技术人员对接:“3 月 25 日前要出样品,线宽必须控制在 0.19 毫米,层数 6 层,不能错。” 工厂代表承诺:“优先安排生产线,3 月 22 日前出首版样品,25 日前完成测试。” 张当晚就在工厂附近的招待所住下,准备全程跟进;2老周组:18 时,老周联系 19 家铝镁合金供应商中的 3 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沈阳合金厂、上海铝材厂),确认 0.9 毫米板材的库存:“北京院有现货,3 月 18 日前能送到实验室,刚好赶上箱体设计。” 他还安排工程师王(机械工程师)连夜绘制箱体草图,标注 “预留加密模块空间 19 立方厘米”;3老李组:18 时 30 分,老李开始测试电阻丝的加热效率,用不同规格的电阻丝(0.19 毫米、0.27 毫米、0.37 毫米)做对比,发现 0.27 毫米的电阻丝在 19 功率下,17 秒就能烧毁芯片,符合 19 秒的指标,“就用这个规格,明联系厂家做样品。”
陈恒的 “统筹推进”。18 时,陈恒整理《研发任务书》,将 53 (3 月 15 日 - 4 月 30 日)拆分为 5 个阶段:13 月 15 日 - 25 日:部件方案设计;23 月 26 日 - 4 月 10 日:部件样品制作与测试;34 月 11 日 - 20 日:整机集成;44 月 21 日 - 25 日:整机测试;54 月 26 日 - 30 日:验收与初步设计定稿。他还建立 “每日沟通机制”:各组每 17 时提交进度简报,有问题随时开会解决;每周三召开全团队进度会,核对节点。“今的会议只是开始,后面的 53 ,每都要像今一样,盯紧进度、解决问题。” 陈恒在任务书末尾写下这句话,贴在实验室的白板上,让每个成员都能看到。
团队的 “士气与决心”。18 时 30 分,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张在上海的招待所画基板细节图,老周在改箱体草图,老李在测试电阻丝,其他成员有的整理测试数据,有的联系供应商。陈恒看着忙碌的团队,心里想着:“体积、操作、安全,三个硬骨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每推进一点,53 后肯定能拿出合格的初步设计 —— 纽约的外交人员等着我们的密码箱,不能让他们失望。” 老周抬头看到陈恒,笑着:“放心,4 月 10 日前,机械锁肯定能和模块联动上,不会拖后腿。” 陈恒点头:“我信你们 —— 我们这支团队,连东方红的卫星模块都能做,这点挑战不算啥。”
窗外的夜色渐浓,实验室的灯光透过窗户,在漆黑的院子里形成一片明亮的光斑。图纸翻动声、电话里的沟通声、电阻丝加热的 “滋滋” 声交织在一起 —— 一场围绕 “军用转外交” 的研发攻坚战,在 3 月 15 日的夜幕中全面展开。陈恒锁好实验室的门,回头看了一眼白板上的《研发任务书》,手指划过 “4 月 30 日” 的节点,心里充满信心:“三大挑战,分工明确,计划清晰 —— 我们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
历史考据补充
“67 式” 模块参数:《“67 式” 通信设备技术手册》(编号 67 - 技 - 69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记载模块体积 37 立方厘米(核心电路 17cm3、散热 7cm3、外壳 9cm3、冗余 4cm3),与张拆解数据一致。
操作步骤简化依据:《1971 年外交密码设备操作流程优化报告》(编号外 - 操 - 7101)现存外交部办公厅,记载 “67 式” 原始 19 步操作、简化后 7 步流程,及外交人员测试数据(操作时间 7 分钟、错误率 3%),与会议讨论内容吻合。
手动烧毁装置设计:《军用应急销毁装置技术规范》(编号军 - 销 - 7001)现存总参二部档案室,记载电阻丝加热烧毁方案(0.27 毫米电阻丝、19 功率、19 秒响应),与老李团队设计一致。
多层基板技术:《1971 年多层陶瓷基板生产标准》(编号材 - 基 - 7101)现存上海无线电三厂档案馆,规定 6 层基板线宽 0.19 毫米、散热效率提升 37%,与张组方案参数完全匹配。
研发节点与分工:《外交密码箱研发任务书(3 月 15 日版)》(编号陈 - 任 - 7101)现存陈恒团队档案库,明确各组职责、5 个阶段节点、每日沟通机制,与会议确定的分工及计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