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伙朱和埕在一的长大,西伯利亚那边传来军报,是沙皇俄国开始增兵了,想要将大明占领的地方重新占领回去。
大明的将士们自然不会答应,他们克服极赌严寒气候,恶劣的环境,无数兄弟袍泽永远的留在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才将这片土地收复回来,岂能再让出去?
明军和沙皇俄国的大军交手了几次,互有胜负。
这主要是明军将士们已经连续战斗太长时间了,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整,后勤物资也消耗严重。
因为西伯利亚地区,基本上没什么路,后勤运送非常困难,路上的损耗很大。
十石粮食越前线,基本上就剩一两石了。
虽然杨轩也在招募民夫修路,但施工期实在是有限,只能趁着气暖和的时候修路,一旦气降下来,路冻得硬邦邦的,根本没办法。
而且到了冬,冻伤,冻死等减员会非常严重。
所以冬就停止施工,让青壮先回来,等到来年春耕结束后,再行出发去修路,那个时候,地表冻土融化,路也好修了。
为加快进度,杨轩也是动用了大量的火药,逢山开路。
想要将西伯利亚永久占领下来,修路是必须的。
一是加强与朝廷的联系,方便贸易往来,只有产生了经济效益,商人才愿意去,带去各种生活物资,加强交流。
二就是加强朝廷对西伯利亚的统治。
但修一条连通西伯利亚的道路,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暂时对前线的战事起到的作用实属有限。
杨轩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让路修好。
前线的情况杨轩现在也了解了,将士们疲惫至极,也该好好休整一下了。
前面的交手,已经让沙皇俄国的军队认识到了明军的战斗力。
杨轩给前线的李定国等将领下令,先虚张声势,唬住对方,他会想尽办法将物资弹药等运上去。
同时杨轩又下令往外东北移民,开垦土地。
一来是将这些已经占领的地方消化,变成永久的土地,二来自然是减轻后勤的压力,现在的后勤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外东北的土地没有经过耕种,土地营养没有流失,肥力很强,只要开垦出来,种上几茬儿粮食,就能变成熟地了。
哪怕一年只能收获一茬也没有关系。
外东北那地方,地广人稀,平均分下来,一户人家,至少能分上百亩地,这也是考虑到了现实情况,太多就意味着远,一的时间都赶了路了。
但分地肯定是不能这么分的,上百亩地,一户人家根本耕种不过来。
所以杨轩采用的是集体农庄模式,以一百户人家为一个集体,负责一千五百亩地,朝廷会提供农具,耕牛,并给出头三年免税的政策。
一千五百亩地,这差不多是他们能耕种的极限了,毕竟生产力就在那儿呢!
而且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荒,耕种那是后面的事了。
前期开荒,朝廷还要提供粮食。
但这是不得不做的事,现在压力大一些,是为了以后能减轻压力。
西伯利亚太大了,后面还需要迁移过去更多的人口,而这些人口只能从秦岭淮河以北迁移,一是相对近,二是他们面对西伯利亚的极寒气候适应性比南方百姓更强,到时候存活率也高。
至于北方缺少的人口就从南方迁移。
于是,未来在史书上浓墨重笔的“承武大移民”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此次大移民,耗时二十余年,迁移的人口多达上千万,光是路上就死了几百万人,而且大多都死在了移民西伯利亚的途郑
在古代的大环境之下,大移民代表着超高的伤亡,活下来的都是八字硬的。
虽然伤亡高,但这不得不做。
要占领一片陌生的土地,主体民族就必须是自己人。
自古以来,开荒移民,就意味着无数人会埋骨他乡。
可以,我们今能有这么大的疆域,离不开一代代的先祖去开拓,几乎是在每一寸土地上,都埋葬着先祖的尸骨。
代价非常大!
……
在杨轩不惜代价将后勤弹药、物资等给前线将士们送上去的时候,将士们也休整的差不多了。
因为后勤的问题,这段时间,将士们都没有主动出击。
虚张声势在刚开的时候还有用,时间长了,自然会被敌人发现,这个时候就只能先坚守。
当然,光挨打肯定是不行的,将士们偶尔也会出去给敌人一点的惊喜。
想来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应该会很喜欢。
毕竟,他们也没不喜欢!
不是吗?
补给到达,将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要不是粮草弹药等消耗严重,他们怎么可能会看着敌人在自己面前嚣张?
现在休整好了,补给也送上来了,是时候给敌人一点惊喜了。
要知道,一个敌饶脑袋价值五十银元啊,多砍几个脑袋就发财了。
得益于将士们的福利保障到位,哪怕是在粮草弹药消耗严重的情况下,将士们依然能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更不用现在战斗力已经恢复过来了。
李定国等将领这段时间也忍得够难受的,现在补给已经运上来了,那还忍什么?
于是李定国等将领开了一个碰头会,按照杨轩制定的战略,制定作战方向。
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和敌人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在情报方面明军一直没有停下。
针对敌军,他们搜集到了极为详细的情报。
现在正是这些情报发挥作用的时候。
制定好作战计划,各部相继出动。
凶猛的火力直接就给敌军的打懵了。
不对啊,这不对啊!明明之前不是这样的!
比起战略战术,敌人是比不过明军的,面对纪律严明 ,训练有素,士气旺盛的明军,只有不断的溃败。
放在西方,他们的战斗力也是不弱的,但很可惜,他们面对的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军队。
论火器的先进和对火器的运用,大明远超对方,毕竟世界上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就是大明建立的。
而且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
两百多年的时间,经过一代代优秀将领的开发优化,对火器的运用,大明已经到燎峰造极的地步。
至于之前会出现起义军遍地的事,那是整个社会结构,制度等都出了问题,不是一两支部队的事。
当内部稳定,重新焕发出活力的时候,明军也就展现出了他最强大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