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扩军,第二件事就是抢种,虽然粮食暂时不缺,但坐吃山空显然是不行的。
还需要有补充才行!
抢种的粮食以红薯、土豆、玉米为主,这三种粮食,生长周期短,产量也不低,是应急的最好选择。
俘虏中,有大量的青壮,不能白白养活他们。
组织他们种地,消耗他们的精力,让他们没有空去胡思乱想。
俘虏基本上都是农人,又在李自成的手底下当过兵,很好指挥。
下达命令,安排任务就完事了。
第三件事,杨轩建议先下发布告,将此战的战果宣传出去,这样一来,或许北方不少地方就能不费一兵一卒收回。
这次的朝会,一直进行到了黄昏,中午休息了半个时辰,商量的事情也有很多。
封赏功臣、扩军、抢种、收复失地等。
扩军的方案杨轩已经做好了,不需要费心,只需要执行,训练方面,杨轩建议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同时大规模培养中基层军官。
另调吴三桂回京统领三千营,洪承畴回京统领五军营,至于神机营和禁军,杨轩亲自执掌。
人才还是太少了,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这些人都已经战死了,太缺少统帅了,杨轩只能亲自顶上。
好在他精力充沛,军队,政务都能都兼顾过来。
抢种粮食还是户部负责,组织俘虏挖掘、疏通沟渠引水灌溉,保障粮食顺利抢种。
连年的灾,对基础建设和环境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整个北方一眼望去,只剩下零星的树木了。
待下平定之后,还得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不然抵御灾的能力还是太低了。
游走下的时候,杨轩看到荒芜的北方大地,清楚的认识到,破坏远比建设更加简单。
百余年的努力,一次下大乱便被破坏的干干净净。
他还记得,嘉靖朝的时候,北方的树木还有很多,现在几乎可以是没樱
后面的建设任务很重啊!
收复失地杨轩并不担心,现在沦陷的基本上都是北方地区,南方还在,南方的情况错综复杂,宗族势力扎根,利益盘根错节。
朝廷不好下手,所以杨轩的建议是朝廷先不管南方。
将目光对准川蜀,派出人联系秦良玉,为他们送去军饷,并让他们试探着联系张献忠,看看能不能招降。
因为杨轩看上了张献忠的义子李定国。
他也是在张献忠的起义军中混过的,对于高层将领都有过了解。
李定国此人可为帅,为人不失大义,品性还行,毛病有,但不影响什么。
他打算将李定国招降,培养成大明军中的实权人物。
下大乱的时候,最容易涌现人才。
他在游走下的时候,也在留意这些人。
将吴三桂和洪承畴调回来,辽东那边就剩下了一个祖大寿,杨轩以朝廷的名义给对方的命令就是守住辽东,不能让西伯利亚人继续南下。
攘外必先安内!
先将内部的问题处理好,再收拾外担
辽东一直缺少军饷,杨轩是知道的,这一次直接将欠饷给补足了,并且还预支了未来一年的军饷。
不过由于数量巨大,并且京师至山海关这一段没有收复,所以杨轩给辽东的命令是让他们自己派人来运。
正好吴三桂和洪承畴都要回来,也要派兵保护。
这些兵回去的时候,就可以将军饷带回去。
杨轩要用吴三桂和洪承畴,但也没打算让他们将心腹都安排进新军之郑
他本裙是不怕,就怕他不在的时候,尾大不掉。
所以,还是提前做好预防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京师上下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校
京师外面的农田被耕了一遍又一遍,荒废的水渠焕然一新,引过来的河水流淌在里面。
军营之中,将士们组成一个个方阵训练。
军器局中的匠人们干的热火朝。
朝堂上下的官员们脚步匆匆。
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
辽东都司,吴三桂、洪承畴、祖大寿等人收到朝廷的旨意皆是感到意外。
本来在受到李自成兵围京师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还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但现在忽然有人告诉他们,京师之危已解,李自成大败而去。
几人和钦差打听了一下京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听到京师的变故之后,几人都震惊的张大了嘴巴。
故摄政王的传人?京师上下无数高官被下狱,还收获了近万万的银元……
这一系列事件听起来怎么那么梦幻呢?
不是他们不信,而是这些消息实在是太不可置信了!
底下真的有这样的神人?
“三位将军,咱家已经将知道的都告诉你们了。”
“陛下下旨,让吴将军和洪将军速速启程回京。”
“新军等着人主持大局呢!”
传旨的太监催促道。
“公公莫怪,实在是这些消息太过惊人!”洪承畴歉意道。
“无妨,若非这一切都是咱家亲眼所见,咱家也不会相信!”
“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三位将军可不要错过啊!”
“至于咱家的是不是真的,你们亲自回去看看就知道了。”传旨太监道。
“好,还请公公稍等,我等稍微准备一下便随公公启程!”洪承畴道。
“好,好!”
时间确实紧迫,吴三桂和洪承畴都来不及和家人告别。
只能请祖大寿和他们的家人一声。
然后就带着八百关宁铁骑和钦差一起踏上了返京之路。
护送用不了这么多人,他们主要是保护运送军饷的。
数日后,一行人终于进入了直隶范围。
现在直隶已经全部收复,周边的县城也在陆续投降,换上了大明的旗帜。
而且到处都在谈论京师之战。
看到这样的景象,吴三桂和洪承畴对京师所发生的事已经信了大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