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明信步来到格物院后院的工棚,远远就听见叶瑾清脆又带着几分急切的声音:“不对不对,这里卡住了!宝哥,你力气大,再试试看!”

走进工棚,只见叶瑾、李宝和几个年轻工匠正围着一个半人高的木制机构忙活。

那是一个带有曲柄的大轮盘,通过一根结实的牛皮绳连接着一个简易的吊臂,正是叶瑾发明的“省力轮”放大版。

然而此刻,轮盘转动到某个位置便会发出“嘎吱”的涩响,明显是被什么卡住了。

李宝涨红了脸,用力摇动曲柄,那轮盘却纹丝不动。

叶瑾脸上满是汗水和困惑,拿着炭笔在旁边的木板上画着歪歪扭扭的图形,试图找出问题所在。

“怎么了,我们的‘巧手大家’遇到难题了?”叶明笑着走上前。

“三哥!”叶瑾看到叶明,眼睛一亮,随即又撅起嘴,“这个大家伙做出来是省力,可是转起来不顺,老是卡住,肯定是我哪里想错了。”

叶明仔细看了看机构的结构。

大轮盘的中心轴直接连着吊臂的转轴,结构简单粗暴,但加工精度不够,轴孔稍有偏差或者受力不均,就容易卡死。

他想起之前给弩机制作扳机和型传动结构时的经验,心中有了主意。

“瑾儿,你的想法没错,用大轮盘带动转轴,本身就是省力的原理。”

叶明先肯定了妹妹,然后拿起一块木炭,在干净的木板上画了起来,“但是,直接硬连接容易出问题。你看,如果我们在这里,”

他在大轮盘的中心轴和转轴之间画了两个咬合在一起的锯齿状圆盘,“加上两个这样的‘齿盘’,让大轮盘通过带动齿盘,再来带动转轴,会不会更顺滑一些?力量传递也能更平稳。”

叶瑾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两个咬合的齿盘,脑子飞快地转动:“啊!我明白了!就像……就像府里马车轮子旁边的那个轮子一样,不过这个是用来传力的!三哥,这个疆齿盘’吗?”

“可以叫齿轮。”叶明笑着补充,“大轮带轮,转速会变快;轮带大轮,就会更省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组合。”

这个简单的齿轮传动原理,对于现代人来是常识,但在此时,无疑是开创性的。

旁边的宋应文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看着叶明画的草图,眼中精光闪烁:“妙啊!以此‘齿轮’传动,不仅可解眼下之困,其应用之广,恐怕远超这‘省力轮’!三少爷真乃授之才!”

叶明摆摆手:“只是前人智慧的积累,我不过偶得之。宋先生,此事还需您带领工匠们细细研究,不同大、齿形的齿轮,其传动效果和力道变化,都需大量试验来验证。”

“老朽明白!”宋应文如同得了至宝,立刻招呼工匠们开始研究制作木质齿轮模型。

有了齿轮传动的思路,叶瑾的“省力轮”2.0版本很快被制作出来。

加上一组合适的齿轮后,转动曲柄果然变得异常顺滑省力,提拉重物的效率倍增。

叶明将其命名为“瑾车”,算是给妹妹的专利和荣誉。

消息传出,不仅国公府和叶氏工坊开始广泛应用这种省力的起重工具,连京城的不少大户人家和商铺也都闻风而来,请求定制,一时间,“瑾车”竟成了京城一景。

叶瑾在闺阁之中,名声更盛。

农业和工具革新稳步推进的同时,叶明也没有忘记另一项关乎知识传播和文化垄断的重要产业——造纸。

此时虽已有造纸术,但纸张质量参差不齐,成本较高,且最好的纸张多被世家大族把控,用于书法典籍,寻常读书人用纸仍是奢侈。

叶明深知,要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廉价、优质的纸张是关键一环。

他找来工部负责营造和工匠管理的官员,以及格物院中对材料有研究的人,开始秘密研制新的造纸工艺。

基于现代知识,他知道改进的方向主要在原料、蒸煮工艺和漂白剂上。此时多用树皮、麻头、破布造纸,成本且不,处理起来也麻烦。

叶明提出了尝试用竹子、稻草、麦秆等更易得、更低廉的原料。

“竹……竹子也能造纸?”负责的老工匠一脸难以置信。

“试试便知。”叶明道,“将竹子捣碎,加以石灰沤制,再经蒸煮、漂洗、打浆……或许可校”他模糊地记得现代竹纸的工艺要点,具体细节则需要工匠们去反复试验。

同时,他还提出了用石灰水或碱水来加速纤维软化,替代传统的长时间自然沤制,以缩短生产周期。

至于漂白,他暂时没有提出氯气等危险品,只建议通过反复捶打、清洗和日光暴晒来提升纸张白度。

这些思路对于当时的工匠而言,无疑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叶明的资金支持和方向指引下,一个型造纸实验工坊在京郊悄然建立起来。

工匠们日夜试验,记录着不同原料、不同配比、不同工艺下的纸张成色和质地。

就在“瑾车”风靡京城,造纸实验紧张进行之时,太子李君泽来访。

他如今对叶明搞出来的新鲜事物极为感兴趣,几乎是隔三差五就要来格物院转转。

“明弟,你那个‘瑾车’可是帮了孤的大忙了!”李君泽兴奋地,“东宫库房整理,那些沉重箱笼,用了‘瑾车’,效率快了好几倍!还有户部那边清点粮仓,也在打听这东西。”

叶明笑道:“能帮上忙就好。这些都是道,真正的大道,还在后面。”他引着李君泽参观了正在试验的造纸工坊,看着工匠们将捣碎的竹浆倒入纸槽,用竹帘心翼翼地抄捞。

“这是……造纸?”李君泽拿起一张刚刚成型、尚显粗糙的竹纸样本,摸了摸,“质地似乎不如徽宣柔韧,但看起来纤维均匀,成本如何?”

“若此法成功,成本不及现有麻纸的三成。”叶明低声道。

“三成?!”李君泽倒吸一口凉气,他立刻意识到了这意味着什么,“若真如此,下寒门学子,有望矣!”

“正是。”叶明目光灼灼,“待工艺成熟,不仅纸张成本大降,我们还可以利用活字印刷术,大量刊印启蒙书籍、农书、算学乃至兵法等实用典籍。知识不再被少数人珍藏于高阁,而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届时,世家赖以生存的学问壁垒,将不攻自破!”

李君泽听得心潮澎湃,用力拍了拍叶明的肩膀:“好!明弟,你放手去做!父皇那里,孤去!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这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有了太子的鼎力支持,叶明的底气更足了。

他知道,推广廉价纸张和书籍,必然会触怒掌控着文化资源和舆论喉舌的世家集团,这将是比工坊织机、兵部革新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但他无所畏惧。技术的洪流已经启动,思想的启蒙初见曙光。当知识的阳光普照大地时,任何试图阻挡的阴影,都将无所遁形。

他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工匠,看着纸上逐渐清晰的纤维纹理,仿佛看到了未来万千学子手捧书卷的景象。

这条路,他一定要走下去,而且要走得又快又稳。

与此同时,关于庆郡王李云峥的暗中调查,也在皇帝授意下,由内卫和叶明信任的暗线同步进行着。

一张针对世家和其潜在同媚大网,正在悄无声息地撒开。

而叶明所推动的这一切变革,正是织就这张大网最坚韧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