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看着叶瑾那双充满热情的眼睛,不忍心打击她,反而鼓励道。
“瑾儿真厉害!想让风筝听话,确实很难。不过,你可以先试试,在不同的风力下,怎么调整风筝的尾巴,或者拉线的力道,让它飞得更稳。慢慢来,总有一你能做到的。”
叶瑾用力点头,又抱着风筝跑去研究了。
叶明摇摇头,觉得自己大概是压力太大,开始异想开了。他走进书房,准备继续处理公文。
然而,他刚坐下没多久,管家就急匆匆来报:“三少爷,门外有一位自称是‘宝泉当铺’前任账房先生的老者求见,有紧要事情禀报!”
宝泉当铺的前任账房?叶明心中一凛!这个时候上门?
“快请!”他立刻道,同时暗中示意护卫戒备。
一位穿着朴素、面容清癯的老者被引了进来,他看起来有些紧张,但眼神却很清明。
“人赵德柱,曾是‘宝泉当铺’的账房,因年老体衰,三个月前已被辞退。”老者躬身行礼,“人…人有要事,关乎社稷,不得不冒死前来禀报叶大人!”
“老先生请讲。”叶明不动声色。
赵德柱压低声音道:“人在当铺多年,虽不管核心账目,但也隐约察觉东家和一些大主顾来往神秘。”
“尤其是…约一年前,有一位气度不凡的‘先生’常来与东家密谈,人曾无意间瞥见,那位‘先生’腰间,确实佩戴着一枚…一枚紫色的龙纹玉佩!”
紫色龙纹玉佩!叶明精神大振!龙纹,这可不是普通人敢用的!
“你可还记得那人样貌?”叶明急问。
“记得一些…那人约莫五十上下,面白无须,话声音不高,但很有威严,看饶眼神…让人发冷。”
赵德柱努力回忆着,“有一次,他落下一方手帕,人捡到想归还,却听到东家紧张地呵斥,赶紧将手帕收走,似乎怕人看见。那手帕一角,好像绣着一个…一个奇怪的符号,像是一只鸟,又像是一团火…”
鸟?火?烈焰鹰神?!
叶明几乎可以肯定,这位“账房先生”,就是“圣尊”势力在朝廷内部的核心人物!而且,极可能是一位位高权重、能够佩戴龙纹玉佩的皇室宗亲或顶级勋贵!
“老先生,你提供的线索非常重要!”叶明郑重道,“此事关乎重大,还请老先生暂时留在府中,以确保安全。”
他立刻安排赵德柱住下,严加保护。然后,他铺开纸笔,将“紫色龙纹玉佩”、“面白无须”、“五十上下”、“威严”这些特征写下,开始与脑海中所有符合条件的大人物一一对照。
一个模糊而令人心悸的身影,逐渐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会是他吗?
如果真是他,那这场斗争的性质,将彻底改变!
叶明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即将揭开一个足以颠覆整个帝国秩序的、最恐怖的秘密。
而此刻,宫中的皇帝,依旧在生死线上挣扎。北疆的烽火,仍在熊熊燃烧。
风暴,即将达到顶点。
赵德柱提供的线索如同暗夜中的灯塔,为叶明指明了方向。
然而,庆郡王李云峥身份特殊,地位尊崇,没有铁证绝不能轻举妄动。
叶明深知,此刻贸然行动非但无法将其扳倒,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引火烧身。
他将对庆郡王的怀疑深埋心底,只通过绝密渠道告知了皇帝李云轩和少数几位绝对可靠的核心重臣,提醒他们暗中留意。
李云轩经过精心调养,身体已大为好转,虽未完全康复,但已能正常处理朝政。
得知叶明的推测后,皇帝眼神锐利,只淡淡道:“朕知道了。暗中查证,勿露痕迹。”
有了皇帝的默许和支持,叶明心中稍安。
当前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夯实基础,发展实力。
无论是应对未来的朝堂风波,还是支撑北疆战事,都需要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
叶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兵部革新和工坊发展中,并开始将触角伸向更基础的农业领域。
这日,他翻阅户部整理的各地农事奏报,看到江南某县因引进一种新的稻种,亩产竟增加了近两成,不由心中一动。粮食,乃国之根本,军之命脉。若能提升粮食产量,于国于民,皆是莫大福祉。
他立刻召见那位上报佳讯的县令入京述职,详细询问了新稻种的特性、种植要求以及推广难点。
得知淳种耐旱抗虫,但对水肥要求较高,且需要精耕细作后,叶明陷入了沉思。
“宋先生,”叶明找来宋应文,“您看,能否格物院也下设一个‘农技组’?专门研究如何优化农具、改良土壤、选育良种?这粮食增产,其利不下于强弓劲弩啊!”
宋应文捻须笑道:“三少爷此言大善!《礼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农桑乃衣食之源。若能以格物之理辅佐农事,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干就干。
叶明立刻划拨经费,在格物院内成立了“农技组”,聘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和对农事有兴趣的工匠,开始系统性地整理农书、研究各地农具、记录作物生长规律。
他还让人去江南引进那新稻种,在京郊皇庄划出试验田进行试种,摸索在北方种植的经验。
与此同时,兵部的各项改革也在持续推进。
“工分制”和驿传系统经过不断完善,效率愈发显着,引得其他衙门羡慕不已,甚至有人开始偷偷效仿。
活字印刷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兵部内部的一些技术手册和操典都已实现印刷,大大方便了学习和推广。
叶氏工坊在江南风波后,凭借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名声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