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唔系双刃剑》(粤语诗)
文\/树科
仲估行出咗森林
仲想行出哩宇宙……
火,炸药,核武
贪,输赢,AI……
后人类时代系唔喺自杀?
难怪侵略者嘟可以系文明!
《树科诗笺》2025.5.3.粤北韶城沙湖畔
《文明悖论的诗性叩问》
—— 论树科《文明唔系双刃剑》的解构与重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文明唔系双刃剑》以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尖锐的思想锋芒,刺破了笼罩在 “文明” 概念上的温情面纱。这首创作于 2025 年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诗,以六行凝练的诗句,构建起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反思。它拒绝传统认知中 “文明” 作为进步象征的简单定义,转而以冷峻的视角揭示文明背后潜藏的危机与悖论,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中,完成了对现代性困境的诗性解构。
一、粤语方言的诗性张力:语言与思想的共振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最多、文化底蕴深厚的语种,其独特的语音系统与词汇构成,为诗歌创作带来了别样的表现力。在《文明唔系双刃剑》中,树科巧妙运用粤语方言的特质,使语言本身成为承载思想的重要载体。开篇 “仲估行出咗森林 \/ 仲想行出哩宇宙……”,“仲估”(还以为)、“哩”(这)等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瞬间将读者带入岭南文化语境,赋予诗歌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这种方言的使用,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惯用的书面化表达,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本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从诗学角度看,方言入诗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对诗歌语言边界的拓展。法国诗人兰波曾通过打破法语语法常规,创造出全新的诗歌语言,以表达对传统的反叛。树科在粤语诗中对方言的运用,同样具有革新意义。粤语中丰富的入声字与独特的声调系统,使诗歌在节奏上产生顿挫之福如 “火,炸药,核武 \/ 贪,输赢,AI……” 两句,短促有力的词语排列,配合粤语急促的声调,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与诗歌所探讨的文明危机主题形成内在呼应。这种语言与思想的共振,使诗歌在传达内容的同时,更通过语言形式本身强化了主题表达。
二、意象矩阵的构建:文明图景的多维度呈现
诗中构建的意象矩阵,是解读其思想内涵的关键密码。“火,炸药,核武” 与 “贪,输赢,AI” 两组意象,分别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维度,勾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复杂图景。“火” 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性象征,曾照亮远古的黑暗,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便将火赋予了神圣的文明启蒙意义。然而,当 “火” 演变为 “炸药”“核武”,它不再是文明的象征,反而成为毁灭的工具。广岛长崎的核爆废墟,至今仍在诉着文明异化的惨痛代价。
“贪,输赢,AI” 这组意象,则直指人类精神层面的困境。“贪” 与 “输赢” 揭示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欲望与竞争意识,这种欲望推动着人类不断进取,却也在文明进程中引发无尽的冲突与灾难。而 “AI”(人工智能)作为现代文明的尖端产物,既代表着科技的巨大进步,也暗含着对人类未来的潜在威胁。正如马斯克所担忧的,人工智能的失控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这两组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文明发展过程中善与恶、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复杂悖论。
三、文明悖论的哲学思辨:超越 “双刃剑” 的认知
诗歌标题 “文明唔系双刃剑”,直接否定了 “文明是双刃剑” 这一普遍认知。传统观点认为,文明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战争冲突等,将文明的两面性简单归结为 “双刃剑”。然而,树科在诗中通过对文明发展历程的审视,揭示出文明的问题并非简单的 “双面性”,而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悖论。
“后人类时代系唔喺自杀?” 这句质问,将诗歌的思考引向未来维度。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正逐渐进入 “后人类时代”,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困境与生存危机。当人类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超越自然限制时,却可能正在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这种对未来的忧虑,与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 “座架”(Gestell)的批判遥相呼应。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将世界 “摆置” 为可计算、可操控的对象,导致人类失去了对存在的本真理解,陷入存在的遗忘。树科在诗中对 “后人类时代” 的反思,正是对这种技术异化的诗性回应。
“难怪侵略者嘟可以系文明!” 这一极具冲击力的结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 “文明” 的传统认知。在历史长河中,侵略者往往以 “文明传播者” 自居,为其侵略行为披上正义的外衣。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打着传播基督教文明的旗号,却给印第安文明带来了灭顶之灾;英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宣扬 “白饶负担”,将侵略行为美化成文明使命。树科通过这句诗,揭露了 “文明” 概念在权力话语中的扭曲与滥用,使读者重新审视文明与暴力、正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诗学传统的突破与创新:现代性困境的诗性突围
从诗学传统的角度看,《文明唔系双刃剑》在继承与创新中开辟出独特的道路。它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 “兴观群怨” 的批判精神,如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诗歌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反思。艾略特在《荒原》中描绘的现代社会精神荒原,与树科诗中对文明危机的思考,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困境的敏锐洞察。
在表现手法上,诗歌采用跳跃性的结构,摒弃了传统诗歌线性叙事或抒情的模式。从对文明起源的遐想,到对现代科技的审视,再到对未来命阅忧虑,诗句之间的跳跃形成巨大的思维张力,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填补意义空白,参与诗歌意义的建构。这种开放性的文本结构,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读者中心论相契合,赋予诗歌更丰富的阐释空间。
五、结语:在诗性反思中寻找文明的出路
树科的《文明唔系双刃剑》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创新的诗学探索,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它不仅是对文明悖论的诗性叩问,更是对人类未来命阅深切关怀。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文明危机四伏的时代,这首诗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明的本质与价值,在诗性反思中寻找文明的出路。正如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饶信》中所:“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 树科通过诗歌创作,完成了对生活宝藏的挖掘,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文明的诗性视角。当诗歌的余韵在耳畔回响,我们或许能以更清醒的头脑,直面文明发展中的困境,探寻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