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韩侯如此心意,朕也是感触良多,往后你我君臣一体,携手共进,开创大宋盛世!”

英宗皇帝抓着韩明的手,立下豪言壮志。

这让韩明稍稍缓了口气,想着自己的解释也算是衣无缝。

往后的工作,希望别和邕王时期一样,弄得大家帝相不和,矛盾频发就校

英宗皇帝解开了心结,也是脸色和心情同时好了起来。

随后立马吩咐御膳房,准备午膳,这君臣二人就着饭菜接着聊起下大事。

从北境到南疆,从东海到西蜀,将开国以来的各种有意思的东西都谈论了个遍。

这也让韩明看出宋英宗对于下形势的了解,不由得暗自给对方打上一个‘有为’之主的标签。

“静远啊!其实朕今日与你闲谈许久,多是这个心里有些忐忑。”

“毕竟朕一介外放旁支,本与皇位无缘,如今高坐九五,总是心里忧虑。”

“今日朝会之上,你祖父论及‘先舒王’之名分一事,让朕颇为动心...”

英宗皇帝眯缝着眼睛不断扫视着韩明的神情,有些试探性的道

可惜韩明这厮旁的本事不,这份养气不动声色的工夫可谓练到家了,只要他不主动显露,基本没人知晓他的心意。

“臣祖父的话确有道理,但陛下此刻不应着眼于慈事上。”

“可知一旦论及‘濮议’之事,接下来朝政将会舍去七八。”

“本应用于各地、各部门的人手也将会因为此事招致人心动摇,不理军政。”

“如此一来,改革变法将会遥遥无期,大宋治世也谈不上何时到来。”

韩明这话得有些重,但是也让英宗皇帝认清轻重,知晓事情的轻重缓急。

“陛下既不想因为‘濮议’一事,惹得太后大娘娘等人烦心,落得个‘不仁义’的名声。”

“又不想放弃对自己父亲尊‘皇考’的孝顺之情。”

“此事,不论陛下如何做,都落不得一个好处,那为什么不能拖一拖呢?”

韩明嘴角勾起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笑容。

“拖一拖?!”

英宗皇帝把韩明的每一句话都用心听了进去,知道现在确实不应该论及此事。

原本心里都沉了下去,结果韩明突然话锋一转,有了新主意。

“还望韩侯教朕!”

英宗皇帝倒还算坦率,对于韩明确实有着一股发自内心的信任。

“陛下应知太后大娘娘的身子,这些年因为先帝一事,始终不太好。”

“您有心全了先帝和太后大娘娘传位的仁义,又想尊奉‘先舒王皇考’实行孝顺。”

“那么不妨拖一拖,等一切尘埃落定,陛下到时就是一言九鼎了!”

韩明眼底划过一丝古怪,让英宗皇帝有些不知道怎么接话。

“看来只能如此了!”

良久,英宗皇帝只能闷闷不乐的接受了韩明的建议,毕竟这确实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不用碍着太后大娘娘的眼,又能全了自己的孝道,看来‘濮议’这事确实该拖一拖。

而韩明则是有些心累的叹息一声,想到后世明朝嘉靖的‘大礼议之争’,可是闹得满下风波,朝政都几乎陷于瘫痪。

最终闹得当朝首辅杨廷和都致仕还乡,这种事情不能让大宋在此时开启。

不论有什么想法全部都要给‘改革变法’让步,等大宋富国强民、平定四海之后,随便他们怎么闹腾。

反正到时候自己估计早就功成身退,带着老婆孩子去琼州钓鱼了!

英宗皇帝不知道韩明的心思,以为对方是对自己的事情感到忧虑和担心,不由得心里一暖,对着韩明感激一笑。

而韩明也连忙做出一副自信的样子,含笑回礼。

。。。。。。

随后一段时间的朝会上,韩明特意与自家祖父韩章打了个提前量,决定将‘濮议’一事给停了下来。

老爷子倒是明白韩明的真正心思和想法,虽然有些对不起英宗皇帝,但最后还是假装不了了之。

中书门下的一干大相公看到韩章这祖孙俩突然都停下关于‘濮议’的论调,以及官家的默不作声,也似乎意识到问题,便都没有过多参与。

而后宫之内,原本听闻朝堂之上出现‘濮议’的问题时,太后曹氏都有些心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结果又是韩明这子亲自跑了一趟,把另一番话解释给了曹氏听。

“大娘娘应知晓,所谓‘尊先舒王’一事,多是出自朝臣中的人对于陛下的苛责。”

“认为陛下登基以来,怎可忘却生父之恩,怎能无动于衷、无所表示。”

“但此理虽有孝顺之名,但却忘记先帝传位之仁义,属不义之举。”

“陛下看重亲情,恰恰证明其心存孝意,属人之常情。”

“能够压抑心中之孝意,偿还先帝所托社稷之仁义,恰恰证明其对先帝和大娘娘的感恩。”

“如今陛下和中书门下的大相公们联手安抚群臣之心,大娘娘是否也应该体谅一下。”

韩明并没有过多解释在英宗皇帝那边出馊主意的情况,只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跟曹氏唠家常。

“哀家明白韩侯的意思,也知晓皇帝的不容易。”

“但这人和人之间,就是需要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的,如此方能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安定。”

“皇帝做的事,哀家都能看在眼里,况且他身体还有不适,时常夜里心悸。”

“如此一来,倒是心怀忧虑,难理朝政。”

“可先帝恩义在前,生父养育之恩在后,左右为难,实属不易。”

太后曹氏沉默半晌,似乎在回味韩明的话,又像是回忆曾经与先帝携手的日子。

良久,太后曹氏深深叹息一声:“你与皇帝,濮议之事不论,可对‘先舒王’上称号曰‘皇考’。”

“除此以外,哀家这边是万万难以准许的!”

韩明本想着大娘娘应该直接选择闭口不谈‘濮议’一事,然后互相装傻,等英宗皇帝早逝之后,这事也就拖过去了。

但他没想到自己这一番情理交融、真心实意的话,让太后曹氏思虑良多,最终主动退了一步。

这倒是出乎他的预料,一时间有些不知道怎么接话。

“大娘娘如此宽厚陛下,想必陛下一定感激万分。”

韩明起身恭敬行礼,看着对方愈加疲惫的面容,以及单薄孤独的身影,不由得感慨良多。

“大娘娘多保重身体,最近乃开春之时,经常倒春寒,可让宫中之人多铺设暖炉,保持干燥。”

原本作为一介臣子,不该如此多。

但韩明想到这位大娘娘这么些年来,一直默默支持自己,保护自己,将自己当成自家孩子看待,这些话就莫名的脱口而出。

“嗯?”

太后曹氏有些愣神,然后展开笑颜,温柔的看着韩明。

“嗯,好孩子,你也是,多注意身体,别看你年轻,但是这军政大事哪一件都不轻松。”

“你初入中书门下,很多政务都要虚心学习,你祖父、曾公、欧阳公都是大宋的良佐之才,一定要认真请教。”

“还有,你和嫣然闲来无事,时常进宫来,还有糯哥儿,也带他来看看哀家。”

“这偌大的皇城,如今只有新霏一个人陪在哀家这里,也是有些寂寞呢!”

太后曹氏露出一道凄凉的笑意,让韩明心头一震。

数日后,韩明将太后曹氏的允诺和境况一五一十述给英宗皇帝。

该不,赵宗全还是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思在。

除了在朝堂中提了一嘴‘先舒王’尊号的事情后,也没过多谈论。

随后更是经常主动带着皇后沈从英出入太后寝殿,看望对方。

和对方谈谈心,话,唠唠嗑,讲一讲曾经在禹州的有趣事情。

太后曹氏也是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或许还算不错。

也许对于太后一党和皇帝一党来,他们对于已逝先饶那份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的感情,才是最为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