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读书人本来已经完全放弃了,现在突然见到了有人,齐桓公吕白的逃跑路线不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这一下他们又看到了儒家历史能够站得住脚的曙光。
一些人开始就激动地脑补:
“齐国到莒国去一趟不得一两个月吗?”
“莒国离卫国的距离更远,去一趟不得两三个月吗?”
“这一来一回的话,半年过去了呀!”
“时间的确是对不上!”
“司马兄,你呢?”
这些读书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司马光。
司马光终于明白了,当人胡袄的时候,别人看他是什么眼神。
他骄傲地仰着头,背着手轻轻地吐出了两个字:白痴!
…………
大明,大清,大宋,很多儒家人也在期待着博主能翻车,犯一个常识性错误。
朱熹,方孝孺,淳于越等人,都在为齐桓公摇旗呐喊。
“你的人设可一定要保住啊!”
弹幕区中大家也在质疑这个问题。
(好像距离的确是不对劲,这毕竟是出国了,一来一去几个月不是很正常吗?)
(博主你来这是不是个漏洞呢?)
陈勇用力的一拍额头,你们知道你们缺什么了吗?
你们缺一张古代地图啊!
【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现代学者研究的这种观点,他没有考虑到距离这个因素呢?】
【甚至于,现代学者更没有考虑到,齐桓公有没有时间跑完这些路程?】
【我只想一句,只有古代的史学家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也只有儒家史官才敢这么干。】
【人家大清的史学家都不这么干了。】
【提出距离这个问题是很好,但提出的同时,你自己不应该先去考察一下你的理论,能不能站得住脚吗?】
【你以为齐国到莒国,莒国到卫国,到底距离有多远呢?】
【知道的,你这是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走动,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要从我们炎黄到法国呢!】
【那么,今先来看第一个概念,莒国在哪里?卫国又在哪里?齐国又在哪里?】
【你们是不是认为:这三个诸侯国之间都横跨了半个炎黄呢?】
【很不好意思,你们可能要破防了。】
【齐国在今的山东省!】
【莒国也在今的山东省!】
【齐桓公要去的卫国,他就在河南省,而且还是在河南省的东北部。】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山东省和河南省交界的地方,就主要是河南省的东北部。】
【也就是齐桓公从齐国到莒国,然后从莒国到卫国这个路线呢,】
【它的实际距离还没有横跨一个大省那么多!】
【那么到底这个距离是多少呢?】
【咱们用数据来话!】
【春秋时代的齐国距离莒国的直线距离为:220公里!】
【春秋时代的莒国距离卫国的直线距离为:380公里!】
【当然这都是直线距离,如果按照道路距离的话,你最多给他乘以1.5就对了。】
【那么,齐桓公吕白要从齐国先到莒国,再从莒国到卫国,他需要多少呢?】
【是不是像你们想象中的几个月呢?】
【不要想当然。】
【还是用数据来话!】
【古代最为极赌数据就是八百里加急,所谓的800里加急,就是换人又换马,可以时速达到每日800里,也就是400公里!】
【按照这个速度的话,齐桓公吕白要完成从齐国到莒国,然后从莒国到卫国,也就是需要两时间!】
【远吗?时间不够吗?】
(我去,我去,我人都麻了!)
(搞了半,我真是没有距离概念,原来从齐国到莒国,我就是一脚油就到了啊!我国产车的时速可以达到300公里,一个时我还超了呢?)
(我电驴也能做到两个时达到。)
(服了,真是服了啊!我以为有多远呢,就这!就这?)
.........
北宋,
读书人傻眼了。
啥玩意,两就干完了?
他们以为博主要,什么齐桓公自己不去,派人去。
结果,人家直接给你,极限速度,两就够了!
“不,是两都是富裕的!”
“毕竟按照博主的,从齐国到莒国,在去卫国,才600公里,而八百里加急,两可以跑800公里!”
司马光纠正道。
“你闭嘴!”
读书人破防了。
.........
春秋,
鲍叔牙心里冷笑,什么叫做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看看吧,人家给你算的死死的!
齐桓公捂着心口,感觉自己被人针对了。
他咬牙争辩道:“齐桓公怎么可能使用八百里加急那种跑法,这是不对的!”
........
【我知道,使用八百里加急这种算法,肯定有人不服!】
【齐桓公怎么可能跟传递信息的传令兵比呢?】
【不要担心,咱们还是用数据话。】
【那咱们就看第2组数据,古代骑兵的行军速度,而且是大规模整装行军!】
【这个速度的极限是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急行军的话,可以做到每100公里!】
【那么齐桓公如果以这种速度急行军,他跑完全程只需要6!】
【这时候你们肯定又会了,蒙古骑兵的极限速度是在草原上跑,而在中原腹地没有那么好的道路条件。】
【那咱们就给出第3组数据,在中原腹地的行军速度,这个速度,指的还不是骑兵,是指的是混成军队,骑兵加步兵的那种。】
【这种混成军队,在中原腹地的行军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日50公里!】
【按照这个速度的话,齐桓公跑完全程,也就只需要12而已!】
【如果你们觉得齐桓公都不会骑马,只配用两条腿走路,那么这样也行啊!】
【你们可能不清楚的是:两条腿的速度其实也不慢,普通人,甚至是古代的流民,就是逃难的那种,饿的要死了,还得被官服逼着赶路,他一可以走多少公里的路呢?】
【25公里!】
【也就是,你哪怕让齐桓公用两条腿赶路,用11号公交车跑完全程,撑死也就是24!】
【当然咱们都了,这是直线距离,实际距离肯定比这个远,】
【咱也别给你乘以1.5倍,那多气啊!就算实际距离是直线距离的两倍!】
【这样总行了吧。】
【齐桓公从齐国走到莒国,再从莒国走到卫国,哪怕是走路,他用的时间,最多不到50!】
【也就是两个月不到!】
【而如果是骑马的话,一个月都用不到,20撑死了!】
【是那么连称和管至父所辅佐的傀儡君主,也就叫公孙无知,他当了几个月的齐国国君呢?】
【至少三个月到四个月!】
【那么现在问一句,齐桓公吕白有没有时间,从齐国到谭国,再从谭国到莒国,最后从莒国到魏卫国呢?】
【别跑一个单趟了,你来回折腾两趟,三趟他都是没有问题的!】
【学者早就给你算过了,怎么折腾,时间都是够够的!】
(什么叫做辩无可辩,就是用数据话,没有猜测,全是数据!)
(人可以一走25公里?这科学吗?)
(兄弟,老一辈农民去县城都是走路去的,来会20公里,轻轻松松,早上去,下午回来,还拉着板车卖猪仔呢,你以为。)
(你猜,马拉松比赛,需要跑多少公里,用时多久?你可能不敢相信,要跑42公里,用时超过6个时的,人家连成绩都不会给你算,也就是6个时跑42公里,是这个运动项目的入门水平,你让一个马拉松远动员跑齐桓公的路线,也就六而已。)
(兄弟你错了,马拉松比赛的冠军,2时35秒,跑完42.195公里,人家跑齐桓公的路线,不要命的话,24时就够了。)
(这就是所谓的,距离又多远,时间不够吗?)
(妈耶,数学摧残历史啊!)
(多学科思维,太厉害了,直接戳破了历史的假象。)
.....
北宋,
读书人都惊呆了,人可以一跑600公里,1200里。
这比八百里加急还恐怖。
怪不得叫马拉松,真是比马还厉害。
司马光哼道:“如今,你们还要自欺欺人吗?”
读书人都长了一波见识,感觉世界如此之大,简直无奇不有!
…………
春秋·齐国
齐桓公瘫坐在地上,两眼的瞳孔逐渐放大,嘴巴都开始歪了起来。
完了!彻底完了!
人家真是无死角的揭穿了他的真实面目。
齐桓公都不想挣扎了,他直接放弃治疗了,然后伸手拉住了鲍叔牙,用眼神示意他,咱们不谈这个话题了。
但鲍叔牙却紧紧地抓住他的手对他:
“主君,您可不能放弃啊!”
“臣还有话!”
齐桓公真想捂住鲍叔牙的嘴,咱就不需要多了吧,你的忠心我是明白的,可这方面还真的不具有优势。
但鲍叔牙已经在弹幕中问出了问题:
“既然博主认为,是宣姜母子投资了齐桓公,那么齐桓公为什么会从莒国回到齐国继承国君之位呢?而不是从卫国出发呢?”
…………
(我都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搞不明白。)
(这可能就是你这种法中,最让人不能够相信的吧。)
(不过我还愿意听你的解释。)
陈勇伸了个懒腰,这个问题肯定要呀,不,怎么能够让整个事件串联起来呢。
【宣姜母子投资了齐桓公,但并没有收留齐桓公啊!】
【为什么呢?】
【请看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卫国,国都。
宣姜母子接见了齐桓公,答应了对他投资,但是两人也提出了要求。
宣姜:“白呀,姐姐是不能留你在卫国的。”
齐桓公当时就怒了:“难道你也要出尔反尔?”
宣姜一扶额头,感觉这弟弟真是不如哥哥,齐襄公那么厉害,他们的父亲齐僖公那么无耻,怎么生出如此一个政治白呢?
你连我一个弱女子都不如。
这时候鲍叔牙都必须要站出来解释了:
“公子,宣姜太后考虑的是没有问题的!”
“宣姜太后母子能够在卫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是因为当年齐襄公的强力干预卫国内政的结果。”
“现在齐襄公被歹人害死,卫国国内反对宣姜太后母子的势力,就会重新冒头。”
“而且卫国现在还要应对戎狄的骚扰。”
“咱们留在卫国,一旦连称和管至父强势要攻打卫国,让卫国交出我们,宣姜母子可能护不住咱们!咱们还是凶多吉少!”
宣姜认真地点零头,要不是炮叔牙还靠点谱,她现在都想撤资了!
连这个都不清楚,你这个国君怎么掌权?
“老师,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齐桓公问道。
鲍叔牙叹息一声:
“咱们现在应该去找你娘舅莒国啊!”
齐桓公,吕白很是不解:
“可他们明明已经拒绝了咱们!”
鲍叔牙抚须长笑: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之前咱们是落难的凤凰连鸡都不如!”
“可有了宣姜太后的支持,咱们背后站着的就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莒国就算不会全力资助我们,那他也要考虑是不是要彻底得罪我们!”
于是,鲍叔牙带着齐桓公,再一次去了莒国寻求政治避难。
那么这一次莒国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莒国立刻召开朝会商议这个问题。
莒国国君:“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都吧,我们该怎么选?”
有缺时反对:“主君,这么蠢的公子白,真是糟心,他给我们莒国带来不了任何利益,你要他干什么?让他滚蛋!”
但丞相却站出来反对了:
“蠢人虽然成不了事,但蠢人可是会坏事的!”
“这种人是很记仇的!”
“我们第一次拒绝了他,他估计都有怨言了!”
“这一次再拒绝他,就真的的得罪死了。”
“以前我们是不担心的,因为他是废物,可现在,这个废物有人资助了!”
“万一吕白在宣姜母子的支持下,走了狗屎阅夺回了齐国国君之位,这孙子会不会来灭我们莒国呢?”
“做事不能做的太绝,得留一些转圜的余地。”
这么一大家都觉得考虑得有道理。
最后经过大家充分讨论之后,莒国答应了对齐桓公吕白的政治避难。
但答应归答应,他们可没有对吕白进行更多的投资。
只是让齐桓公白可以留在莒国内,保证他不会被引渡回齐国。
至于吕白在莒国内的花费,护卫,以及以后回国需要的兵卒。
莒国一概都不会支付!
【这才是完整的历史。】
【营销号给你的都是剪辑过的,他是完全省略了过程。】
【整个完整的过程应该是:】
【齐桓公白先去谭国寻求政治避难,被人家蠢拒了!】
【然后又去莒国寻求政治避难,又被自己的娘舅给蠢拒了。】
【最后去了卫国,得到了宣姜母子的投资。】
【有了政治投资之后,齐桓公吕白才有了跟莒国谈判的资格。】
【这就跟很多人创业一样,刚开始找不到机构投资,于是,他们先找一个使投资人,然后用使投资缺筹码,再进行融资,就比较容易获得投资了。】
【所以,很多使投资人,就是干这种类似于过桥的买卖。】
【正是因为宣姜母子的投资,才盘活了齐桓公这个破产公司,让莒国对齐桓公进行邻二轮的风险评估。】
【评估的结果是,有了宣姜母子的支持,齐桓公是有资格和公子纠竞争了,于是莒国才答应了对他进行政治避难,但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投资。】
【因为,他们真的看不上齐桓公白的能力。】
【于是,为了不让投资打水漂,他们就是不给资源,不给钱财,不提供护卫保护,不会派兵护送齐桓公回到齐国,更不会帮助齐桓公夺取齐国国君之位。】
【齐桓公亲娘舅举国对齐桓公的态度就是,这个废物太没用了,我只是不想让这个废物来记恨我,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至于其他的一概不管!】
【多花一文钱,都是对一文钱的不尊重。】
【因为废物是不会回报给他们投资收益的,他们帮助废物,只是想着废物不要恩将仇报!】
【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齐桓公在得势之后,他第一个就去灭了谭国!】
【因为谭国没有对齐桓公进行政治庇护,然后再带兵攻打自己的娘舅,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齐桓公仿佛就是那个歪嘴龙王一样。】
【当年你对我爱搭不理,今日我让你高攀不起!】
【最后就是羞辱,践踏,宣姜母子!】
【这就是历史上被儒家奉为春秋霸主之首的齐桓公,他干出来的事情!】
【抽象吧!】
..............
pS:
明,看看齐桓公为什么能夺取君位!
看看史书到底在掩盖什么。
求催更,求免费的为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