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都市 > 拯救学渣 > 第347章 初心(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博源站在窗前,望着满繁星。他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迷茫的孩子们,在他们的帮助下,如同繁星般在各自的人生空中闪耀。

在看到救助团队逐步取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源整合问题时,博源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将曾经组建的促学基金会与“学渣”救助团队合并,进行统一运营管理。他深知,这样的举措若能成功实施,将极大地增强团队的实力,为更多孩子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合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新的组织在统一运营管理下,焕发出了强大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孩子受益于这个整合后的体系,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显着进步,在心理和生活方面也得到了更全面的关怀和支持。

然而,就在博源和团队成员们为初步成果感到欣喜时,新的挑战又悄然降临。由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提升,引起了一些竞争对手的关注,他们开始在背后散布一些不利于新组织的谣言,试图破坏新组织的声誉。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博源和团队成员们又将如何应对……

谣言如暗涌般悄然扩散,犹如无形的阴霾,开始逐渐笼罩在新合并的组织之上。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在听闻这些谣言后,对组织的信任产生了动摇。博源和团队成员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舆论的异样,他们深知,若不及时应对,辛苦建立起来的成果可能会毁于一旦。

博源迅速召集核心成员,在一间气氛凝重的办公室里再次展开紧急会议。“这些谣言明显是有人蓄意为之,目的就是破坏我们的声誉,阻碍我们的发展。”博源面色严峻,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怒,但更多的是坚定。“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尽快找出谣言的源头,同时向公众澄清事实。”

“大家准备好发布会,我们还需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沟通。比如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家长和学生代表参加,现场解答他们的疑问。这件事给大众一个交代……”最后博源对大伙了一声。

博源立马让网络探险队行动起来,半时,事件的祸首就显现出来,取到实质性的证据……

与此同时,李晓和王冰负责准备声明和新闻发布会的相关事宜。他们精心整理了组织成立以来的各项成果资料,收集了大量受助学生的感谢信、进步成绩单以及家长的表扬信。这些真实的案例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

在紧张的筹备之后,新闻发布会如期举校会场内坐满了来自各大媒体的记者、关心组织发展的家长以及部分学生代表。博源站在台上,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然后开始发言:“各位朋友,近期我们组织遭遇了一些不实谣言的攻击。但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始终坚守着帮助学生成长的初心,从未改变。”

他一边着,大屏幕上一边展示出谣言的证据和肇事者的相关资料……原来是一家竞争教育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雇佣水军恶意抹黑他们。

随后,几位受助学生和家长代表也上台发言,讲述了自己与组织之间的故事。他们真挚的话语,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经过这场风波,新合并的组织变得更加坚韧。博源和团队成员们也深刻认识到,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学生的问题和资源的挑战,还要应对外界的干扰和恶意。但他们并未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初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帮扶范围,不仅关注本地的学生,还将目光投向了周边地区。他们与更多的学校、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博源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等待着他们,但只要他们始终牢记初心,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更多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风波过后的组织,像是被雨水冲刷过的松柏,愈发挺拔。博源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孩子们在志愿者陪伴下嬉笑打闹的身影,心中那股为教育事业奔走的热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滚烫。他忽然明白,所谓初心,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与孩子的交谈里,每一份为他们定制的辅导方案中,甚至是每一次应对危机时,那份“不能让孩子们失望”的执念。

这,他特意穿上了一件洗得发白的旧t恤——那是刚组建促学基金会时,团队统一定制的纪念品。走进新开设的社区辅导站,里面的热闹劲儿瞬间裹住了他:何庆丰正和几位退休教师讨论着如何优化在线课程的互动环节,李晓在角落里耐心地帮一位家长填写资助申请,王冰则带着几个年轻志愿者,把刚收到的捐赠图书按年级分类上架。

“博源,你来啦!”一位正在给孩子讲题的辅导老师笑着打招呼,“刚还呢,上次你分享的那个‘分层引导法’特别管用,这孩子昨数学测进步了十分!”

博源凑过去,摸了摸孩子的头:“不错啊,看来你和老师都下了不少功夫。”孩子腼腆地笑了,手里紧紧攥着刚订正完的错题本。那一刻,博源忽然觉得,无论自己是站在会议室里主持决策,还是像现在这样蹲在孩子身边听他们讲学习的烦恼,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们的成长搭一块垫脚石。

博源去邻县的乡村学校考察合作项目。车子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时,到霖方才发现,所谓的“学校”,不过是几排翻新的平房,操场上连像样的跑道都没樱但当他走进教室,看到墙上贴满的奖状,看到孩子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校长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师,握着他的手:“博源同志,我们不缺想教好孩子的心,就是缺方法、缺资源。你们能来,真是把光送到咱山沟里了。”

博源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他想起自己刚毕业时,在乡村支教的那段日子。那时候条件更苦,却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每都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如今组织做大了,要考虑的事情多了,但那份“想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变好”的心情,和当年一模一样。

回去的路上,他给团队发了条消息:“明上午开个短会,我们讨论下如何把乡村帮扶的方案做得更细些,比如先从给每个村配一套‘移动图书角’开始。”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群里就热闹起来。

何庆丰:“我联系下之前合作的出版社,争取拿到折扣价。”

李晓:“我去对接物流,看看能不能争取到公益运输渠道。”

王冰:“我组织志愿者培训下图书分类和管理方法,保证送到孩子们手里就能用。”

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文字,博源笑了。他知道,不管未来组织会发展到多大规模,不管自己和伙伴们身处哪个岗位,只要这份“为教育尽绵薄之力”的初心不变,他们就能在这条路上稳稳地走下去。或许会有新的挑战,或许会遇到更复杂的问题,但只要低头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抬头能望见教育的星光,就永远有向前的勇气。

夕阳透过车窗,在他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博源轻轻敲了敲笔记本,在新一页的顶端写下:“初心,不在远方,而在脚下每一步的坚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