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看了看我,似乎有话想却又不敢。
“这种事轮不到咱们操心,有你爷爷他们呢。我还是好好养养吧,我要在睡会吃饭的时候记得喊我。”
我完就背过身去,闭上眼睛开始睡觉。
————————
我修养了几才勉强能下床活动,但是还感觉经常容易疲倦。卜老头让我接着服用他的药,在修养一个月就能恢复过来。
由于判官留下的信息很重要,马家人早在几前就出发了。其它人也都陆续回去了,只留下齐老爷子和卜老头他们几个陪着我。
我能下床活动以后,齐老爷子他们就带着我坐上了去往津的车。
这辆车是马家提前包好的,这样方便我们带着各自武器赶到目的地。
我一上车就睡着了,可能是损耗太大留下的后遗症。只要活动一段时间,就感觉很疲劳。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被叫醒了。等下了车,我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津。
司机开车把我们送到鼓楼就离开了,我看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在次感觉到了人世的繁华。
历史上的津鼓楼曾是津卫的“三宗宝”之一,民谚:“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历史上,津鼓楼曾两建两拆。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津设卫筑城,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兵备副使刘福将原来的土城固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楼高三层,砖城木楼,楼基是砖砌的方形城墩台,四面设拱形穿心门洞,分别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相对应。鼓楼城台建有木结构重层歇山顶楼阁,上层楼内悬大钟一口,约两吨,铁铸,为唐宋制式。大钟初用以报时,以司晨昏,启毕城门,早晚共敲钟108响。鼓楼北面有清代津诗人梅树撰写的一副抱柱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1900年,八国联军侵津,第二年津城墙被迫拆除。由于遭兵燹之灾,鼓楼日渐颓圮。1921年(民国十年),有拆建鼓楼之议,并于年内完成。重建的鼓楼,用旧城四门楼之名,由津书法家华世奎重书,镌于鼓楼四门,曰镇东、安西、定南、拱北。
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拆除。
改革开放,中华振兴,津沽文脉,得以传常1994年津开始了危陋房屋大片改造工程,作为危改重点的老城厢地区也因此使鼓楼有了重建的机会。鼓楼重建工程于2000年11月25日开工,2001年9月28日竣工。
新建的鼓楼位于津老城厢中心。重建后的鼓楼宏伟典雅,青砖墙面,白玉栏杆,飞檐斗拱,碧瓦丹楹,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鼓楼及周边的商业街,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新的旅游胜地。重建后的鼓楼体量增大,弥古而不拘古,雅俗共赏。为27米见方,高27米的体量。取“9”的倍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有吉祥内涵。鼓楼广场9乘9共81平方米。鼓楼主体为钢混结构,砖城木楼,须弥基座,木楼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设斗拱和飞檐,做殿式旋子彩画,重檐歇山屋顶。瓦作大式灰色简瓦屋面,绿琉璃券边,汉白玉栏杆,脊上飞檐走兽。砖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锅底券拱门,穿心门洞,四拱门上方恢复汉白玉城门石,仍镌刻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字样。新钟的体量增大,高2000毫米,寓意为2000年制作。钟的材料为响铜,重及三吨。钟上铭文由冯骥才、张仲先生撰写,字体为繁体魏碑。
津简称津,意为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
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津成为南方粮、绸北阅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津左卫,转年又增设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津卫。
1860年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津设立租界,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津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剩
我们在路边等了没多久,马家人就过来接我们了。
他们带着我们几个走到附近一间旅馆里的一个房间里,当打开房间门后就看见有几个人在等我们。
我特别惊讶的是这个房间里不止有马家人,还有唐装老者和一个身穿古风服饰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