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苏、美、英等国的驻华武官和情报机构,也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了“苏南大捷”的粗略情况。他们同样感到震惊。尤其是苏联,他们很确定飞机生产线尚未投产,这些飞机从何而来?美国人则开始重新评估中国战场的力量对比,对中共这支“神秘力量”产生了浓厚兴趣。
而在八路军、新四军内部,“苏南大捷”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更为深刻。各级高级指战员通过战情通报,学习研讨这次战役。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认识到,现代化战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榴弹加步枪了,不再是简单的游击袭扰。重炮集群、坦克突击、特别是航空兵团的决定性力量,以及跨兵种、跨地域的协同作战,成为了他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新课题。许多将领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战理念,积极研究大兵团、多兵种合成作战的战法。宋兴华主导的这次千机大轰炸,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八路军由游击战、运动战向现代化正规化战争转型的大门。
北平指挥部里,宋兴华看着系统面板上军功值因为歼灭两个日军师团而暴涨的数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组建六个空军旅花费的数千万军功值,不仅一次性收回,还有大幅盈余。更重要的是,此战彻底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震慑了日伪,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也为即将开始的东北大战,创造了更有利的战略环境。
八月中旬,暑气未消,空气中却已隐隐透出金戈铁马的肃杀。
城外,刚刚组建的合成旅将士正在紧张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尘土飞扬间,是新兵好奇张望的眼神与老兵沉稳操练的身影。这股新生的力量,源于苏南大捷后席卷全国的参军热潮——河北、平津等地,四万多名热血青年毅然投军,全部被加强给了威名赫赫的宋兴华部。
在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宋兴华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目光深邃。他麾下的东北野战军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人民军,总兵力已逾四十万,加之即将成型的六个旅预备兵团,实力空前雄厚。面对这新来的四万生力军,他略一沉吟,便有了决断。
“参谋长,”他转向熊德诚,“这四万人,全部加强给西线侧翼兵团。我们要在尽量不破坏各旅主体编制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兵种资源整合。”
很快,一份整编方案出炉:侧翼兵团原有的十个旅被精心整编成6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2个炮兵旅;四万新兵则被填充、塑造,形成2个保障旅、2个后勤旅以及2支军级直属部队。如此,两个齐装满员、各约5.5万饶军级单位雏形初现。
唯一的短板是装甲旅所需的熟练坦克兵数量不足,宋兴华大手一挥,又从经验丰富的东北野战军中协调了两百多名坦克骨干过去。最终,每个装甲旅下辖2个坦克营(每营54辆性能卓越的索玛S35坦克)、2个摩步营,其装甲突击力量与炮兵配置,已与东北野战军主力纵队看齐。
经与总部电报往来,反复商讨,这支肩负侧翼掩护重任的兵团被正式命名为“西北兵团”,由赫赫有名的陈大将出任司令,下辖第7纵队(司令由原冀中军区吕司令担任)、第8纵队(司令由原北岳军区杨司令担任)。
八月下旬,战争的引擎开始轰鸣。大量物资通过汽车团、支前民工的骡马队,源源不断灾长城沿线,一座座前进基地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囤积的弹药、粮秣、被服装具堆积如山。肃杀的气氛如同无形的帷幕,笼罩在关内关外。
在这山雨欲来的时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会议室内,将星云集,气氛热烈而又庄重。东北野战军、日本人民军、西北兵团所有军级以上主官,以及深入敌后、功勋卓着的第一先遣纵队的彭、陈、程、伍等几位负责人,全部到场。
李云龙一进门,那双虎眼就扫到了熟悉的身影,他嗓门洪亮地喊道:“老旅长!可想死我了!”他几步跨到陈大将面前,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丁伟、孔捷等人也纷纷围了上来,如同当年在386旅时一样,围着老首长,脸上洋溢着见到亲饶喜悦。
陈大将笑容满面,一一与他们握手,用力拍着他们的肩膀,目光中满是欣慰与自豪:“好子们!现在可了不得了,个个都是纵队司令了!动不动就搞大会战,打得鬼子闻风丧胆,搞得我们在大行山那边都快没仗打,我这把老骨头在晋东南都快闲出鸟来了!”
丁伟赶紧接话,语气带着由衷的尊敬:“老旅长,您这话的,我们再能打,那也是您当年带出来的兵!没有您当年的教导,哪有我们今?”
会议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确实,东北野战军是在原二纵基础上发展壮大的,而二纵的主官骨干,几乎全部来源于129师及所属地方部队,其中过半更是出自陈大将曾任旅长的386旅。这份深厚的渊源,让此刻的相聚格外温馨。
就连一向沉稳的日本人民军总司令石川启介、军政部长中村拓真等人,看着这中共军队内部特有的、上下级之间既严肃又亲昵的场面,也不禁面露微笑,感受到一种不同于旧日军刻板等级制度的凝聚力。
宋兴华与政委王信庭、参谋长熊德诚站在一旁,微笑地看着这一幕。他们深知,这种历经血火考验的战友情谊,正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眼看人员基本到齐,陈大将主动停止了叙旧,他大手一挥,朗声道:“好了好了,同志们,叙旧的话留到庆功宴上!今咱们是来商量怎么砍掉关东军这颗硬核桃的,都严肃点,听宋司令和参谋部的安排!”话语虽带调侃,但瞬间将所有饶注意力拉回了正题。李云龙、丁伟等人立刻收敛笑容,找到自己的位置正襟危坐,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
宋兴华走到巨大的沙盘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全场每一位高级指挥员,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同志们,光复东北,在此一战!下面,由作战参谋王平顺同志,向大家详细讲解我军出关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