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教授戴着防静电手套,用微型金刚石线锯沿硅质结耗“自然裂隙”缓慢切割——线锯转动的声音轻得像风吹过松枝,一时后,一颗结核被完整剖开,灰黑色的生物铸模层中,“消化腔+触手”的联动印痕赫然显现:消化腔呈梨形,直径约4厘米,3条触手状凸起均匀分布在腔体外侧,每条触手末端都有细的“感觉凸起”,两者连接处的“神经突触前体物质”经紫外灯照射后,泛着淡蓝色荧光(经现场检测仪确认,是乙酰胆碱前体,神经传递的关键物质)。“是完整的器官系统关联痕迹!”魏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5.8亿年前,这些生物就已经能让‘消化’和‘感知’协同——触手感知外界食物位置,再引导消化腔靠近觅食,神经前体物质证明它们靠初步的神经信号传递信息,这是‘器官系统协作’的真正开端!没有这次突破,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的复杂生物系统,根本不可能出现!”
林晚凑到剖开的结核前,聚灵玉佩贴在铸模层旁,灵气与器官系统的“联动韵律”产生强烈共振——她的左眼闪过连贯的演化画面:永胜的器官雏形生物不断优化功能,消化腔外侧慢慢长出凸起,演化成触手状感觉结构;同时在两者间演化出神经信号传递物质,让感知与消化形成联动;这些带着系统关联的生物在浅海底部觅食,留下的铸模被硅质包裹,成为“器官系统协作的第一份档案”;再后来,触手演化出更复杂的感觉功能,消化腔分化出更精细的消化结构,神经信号系统逐步完善,为5.41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物多样性井喷”埋下伏笔……“这是‘寒武纪大爆发的铺垫石’!”林晚轻声,“单一器官只是‘能完成某件事’,而器官系统协同是‘能协调多件事’——就像从‘单个工具’变成‘成套工具’,能应对更复杂的环境,为后续生物多样性的爆发打下基础!”
顾倾城看着结核里的联动印痕,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突然出现的奇迹’,现在才知道,生命早在5.8亿年前就开始‘练内功’了。这些远古生物的器官协同,像是在为后续的复杂演化‘打草稿’——我们现在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系统,都是在那个‘草稿’的基础上,一步步升级来的。”
魏教授将剖开的结核和铸模印痕心翼翼地放进定制的玻璃标本柜(内充惰性气体,控制温湿度),解释道:“这组系统关联痕迹还有个更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不是偶然’。从器官雏形到系统协同,生命用了2000万年,期间不断优化器官联动、完善神经信号,才积累出‘爆发’的潜力。这提醒我们,任何‘飞跃’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都是漫长的积累与准备。”
当傍晚,寻珍团队将器官系统关联标本送往国家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进行神经信号物质与器官协同机制的深度研究。魏教授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此处为5.8亿年前埃迪卡拉纪晚期遗址,存有多细胞生物器官系统关联印痕,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关键铺垫见证。”
车子驶离威信硅质结核遗址,覆雪的山地在车窗外渐渐远去。林晚握着聚灵玉佩,玉佩的灵气变得格外厚重,像是吸收了器官系统协同的联动韵律与演化智慧。顾倾城递过来一杯温热的红糖姜茶:“现在我们算是摸清了寒武纪大爆发的‘前期准备’吧?从器官系统协同到后来的生物多样性井喷,这条演化链终于连到了寒武纪的门口。”
林晚接过红糖姜茶,看着杯中漂浮的姜丝,轻轻点头:“算是连到门口了,但还有最后一段路要走——比如这些系统协同的生物,是怎么演化出更复杂的体节、附肢,最终变成寒武纪的三叶虫、奇虾的?不过这些未知,正是接下来寻珍之路的核心。你看寒武纪的复杂生物,它们的器官系统都是在我们现在发现的‘协同基础’上发展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印痕,就是‘奇迹爆发’前,生命留下的‘准备日记’。”
车子朝着昭通市区的方向疾驰,深冬的夕阳将乌蒙山染成金红色,透过车窗洒在林晚的手上。聚灵玉佩贴着掌心,像是在无声地诉:生命的演化是一场漫长的“积累与飞跃”,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组织分化到器官协同,每一步积累都在为最终的“爆发”蓄力。而林晚和顾倾城都清楚,他们的寻珍之路即将迎来关键节点——向着5.41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向着那些改写地球生命史的复杂生物,继续前校因为生命演化的故事,最激动人心的篇章,还在前方等待被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