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升级计划启动半个月后,基地遭遇了一次 “实战检验”。一凌晨三点,异常行为监测系统发出警报 —— 有黑客试图通过境外 Ip 地址,破解核心实验室的数据库。老王立刻带领技术组进入 “应急响应状态”,通过 “蜜罐” 系统将黑客诱骗至虚假数据库,同时追踪其 Ip 地址,发现来自某境外科技公司。就在黑客试图从虚假数据库中 “窃取” 数据时,技术组已将其操作轨迹和 Ip 信息同步传输给公安部门,最终成功锁定黑客位置,配合国际警方将其抓获。“这次能快速应对,多亏了咱们的立体防护体系。” 老王擦着额头的汗,看着屏幕上显示的 “攻击已拦截” 提示,松了口气,“这也证明,咱们的防御措施不是‘花架子’,能真正挡住风险。”
防御升级不仅是为了守护基地,更是为了守护全国的粮食安全。林舟在防御总结会议上,对团队成员:“咱们基地里的每一粒种子、每一份数据、每一台设备,都关系着北方干旱区的粮食收成,关系着千千万万农户的饭碗。如果这些资源被窃取,不仅咱们多年的心血会白费,龙国的粮食安全也会失去重要支撑。” 他指着窗外正在建设的防御工事,语气坚定:“加强防御不是‘题大做’,而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只有守住这里,才能守住龙国粮食安全的‘根’。”
夕阳下,赤漠基地的智能脉冲围栏泛着淡淡的银光,高清摄像头在余晖中转动,像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
赤漠基地的防御升级已落地半月,智能脉冲围栏日夜闪烁着警示灯,量子加密的数据中心安静运行,分级管控的人员通道秩序井然。但林舟并未放松警惕 —— 他深知,真正的安全从不是 “建成即终点”,而是在持续排查与优化中筑牢防线。为此,他特意邀请了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国防工程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安全评估专家组,组成联合评估团队,对基地防御体系进行全方位 “体检”,旨在找出隐藏的安全短板,制定更严密的防御建设方案。
评估工作从 “实战化模拟” 开始。联合评估团队并未提前告知防御弱点,而是直接发起多维度模拟攻击:凌晨两点,3 名身着迷彩服的 “入侵者” 携带攀爬工具,试图从基地西北侧围栏突破 —— 这里是沙丘与围栏的交界处,曾因地形复杂导致监控存在盲区;同时,网络安全专家模拟境外黑客,向基地工作人员邮箱发送伪装成 “种子订单确认函” 的钓鱼邮件,邮件附件暗藏新型木马程序;更有无人机团队操控 2 架型隐身无人机,超低空飞行试图避开雷达监测,潜入核心实验室上空拍摄设备细节。
这场 “不打招呼” 的模拟攻击,很快暴露了防御体系的短板。西北侧围栏的监控盲区果然成为漏洞 ——“入侵者” 借助沙丘遮挡,成功接近围栏 50 米范围才被地面震动传感器发现,比预期预警时间晚了 3 分钟;那封新型钓鱼邮件,竟绕过邻一层防火墙,直到进入技术层人员邮箱时,才被异常行为监测系统拦截,虽未造成数据泄露,但已突破外层防护;2 架隐身无人机因飞行高度低于 10 米,基地原有雷达未能及时捕捉,最终靠人工了望发现时,已飞到实验室外围 1 公里处。
“这些漏洞看似微,但若被真正的敌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国防工程研究院的李教授拿着模拟攻击报告,在评估会议上严肃指出,“3 分钟的预警延迟,足够入侵者破坏围栏;钓鱼邮件突破外层防护,明网络防火墙对新型攻击手段的识别能力不足;隐身无人机的低空突防,暴露镣空安防体系的空白 —— 这些都是必须补上的短板。” 国家网络安全中心的王工程师补充道:“我们还发现,核心实验室的设备控制系统与外部数据中心存在隐性数据交互通道,虽未被激活,但一旦被破解,可能成为远程操控设备的后门。”
针对排查出的短板,联合评估团队与基地团队展开多轮研讨,最终形成《赤漠基地防御建设优化方案》,从四个维度实现防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