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都市 > 让你荒野求生:你震惊了全世界 > 第238章 龙国推种子推广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8章 龙国推种子推广计划

赤漠的五月,麦田里的 “漠旱 2 号” 已进入蜡熟期,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沉甸甸地摇曳,预估亩产突破 600 斤的喜讯传遍了整个基地;沙棘林里,橙红的果实挂满枝条,经检测,果实的维生素 c 含量比普通沙棘高出 30%。就在林舟团队忙着筹备收割时,国家农业农村部传来重磅消息 —— 正式将 “漠旱 2 号” 抗旱麦、“赤漠沙棘 1 号” 纳入《国家级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启动全国范围内的规模化推广计划,重点覆盖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计划首年推广种植面积 100 万亩,三年内扩展至 500 万亩,打造 “北方干旱区粮食安全屏障”。

消息传来的当,国家农业农村部的专家组就抵达赤漠基地,与省农业厅、林舟团队共同召开推广计划部署会。专家组组长王院士拿着《推广实施方案》,在会上详细解读:“此次推广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种子保障期’,未来两个月内,在赤漠、张掖、定西建设 3 个万倍种子生产基地,确保首年 100 万亩种植所需的 300 万公斤种子供应;第二阶段是‘技术培训期’,组织 100 支技术指导队,深入推广区域开展土壤改良、播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第三阶段是‘全面种植期’,在秋季播种季前完成所有推广区域的准备工作,确保种子顺利下地。”

种子生产是推广计划的核心保障。赤漠万倍种子生产基地的扩建工程率先启动,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增了 10 台万倍种子具现仪,每台仪器每可生产 “漠旱 2 号” 种子 500 公斤,基地日产能从原来的 1 吨提升至 5 吨。老王带领技术组 24 时轮班,严格把控种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基因序列验证、培养基配置到种子萌发率检测,每一批种子都要经过 3 次抽样检测,确保发芽率不低于 90%、纯度不低于 98%。“推广出去的种子代表的是国家水平,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老王拿着种子检测报告,对生产车间的员工,“哪怕只有一粒种子不达标,也要整批重新生产,必须让农户种上最优质的种子。”

张掖和定西的种子生产基地也在同步建设。林舟团队派出 10 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驻守两个基地,指导当地工人操作万倍种子具现仪,制定种子生产标准流程。“张掖的基地主要生产‘漠旱 2 号’,定西的基地兼顾‘漠旱 2 号’和‘赤漠沙棘 1 号’,三个基地形成互补,确保种子供应稳定。” 张磊在视频会议中汇报基地建设进度,“目前张掖基地的 5 台具现仪已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首批种子的发芽率达到 92%,符合推广标准。”

技术培训是确保推广效果的关键。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省农业厅,从赤漠基地选拔了 50 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与各地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 100 支指导队,分赴推广区域开展培训。老周作为村民代表,也加入了指导队,他带着自己种植 “漠旱 2 号” 的经验,深入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农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种植技巧。“咱们种‘漠旱 2 号’,首先得改良土壤,沙土地要撒万倍改良剂,黄土坡要深耕到 40 厘米;播种时深度控制在 3.5 厘米,株距 18 厘米,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 老周在宁夏中卫的田间,手把手教农户调整播种机参数,“你们看这播种机,得调成‘低速慢走’,才能保证种子播得匀、播得深,出芽才整齐。”

为了让培训更直观,指导队还带来了 “移动实验室”—— 一辆装有土壤检测仪、种子发芽箱、然农药制作设备的货车,能在田间为农户提供实时检测和技术演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农户李大叔拿着自家的土壤样本,让指导队检测:“我家的地又干又硬,能种‘漠旱 2 号’吗?” 指导队的技术员用检测仪分析后,笑着:“大叔,您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0.8%,只要撒上每亩 1 吨的万倍有机肥,再深耕一次,就能达到种植标准,明年保准能丰收!” 李大叔听后,立刻报名订购了 5 亩地的种子,“有专家指导,还有这么好的种子,我再也不怕旱了!”

推广区域的土壤改良和灌溉设施升级也在同步推进。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下拨 20 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推广区域的土壤改良和滴灌系统建设。在甘肃酒泉,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农户,用万倍改良剂对 20 万亩沙荒地进行改良,每亩撒施改良剂 1.2 吨,配合深耕,将土壤保水能力从 20% 提升至 50%;在陕西榆林,新建的滴灌系统覆盖了 15 万亩农田,采用赤漠基地研发的 “三级分压 + 变速出水” 技术,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供水,每亩每年可节水 300 立方米。“以前种庄稼靠吃饭,现在有了改良土、滴灌带,再加上‘漠旱 2 号’,咱们的地也能变成‘高产田’。” 榆林的种粮大户王建国,看着自家地里正在铺设的滴灌带,眼里满是期待。

秋季播种季到来时,推广计划进入关键阶段。三个种子生产基地开足马力,每向推广区域运送 10 万公斤种子;100 支指导队遍布各地田间,实时解决农户遇到的问题。在赤漠基地,林舟通过 “全国万倍种子种植监测系统”,实时查看各地的播种情况:屏幕上,甘肃张掖的麦田里,播种机正在有序作业,播种进度已完成 80%;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沙棘种植区,农户们正用改良后的播种机播撒 “赤漠沙棘 1 号” 种子,出苗率已达到 8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能看到‘漠旱 2 号’和‘赤漠沙棘 1 号’的身影,这就是咱们推广计划的意义。” 林舟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对身边的队员,“用不了几年,这些干旱地区都会变成丰收的田野。”

国家农业农村部的中期评估显示,首年 100 万亩推广区域的播种任务顺利完成,“漠旱 2 号” 的平均出苗率达到 88%,远超普通抗旱麦的 70%;“赤漠沙棘 1 号” 的存活率达到 85%,为后续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王院士在评估报告中写道:“万倍抗旱种子的推广,不仅能提高干旱地区的粮食产量,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优质品种惠及农民。”

播种季结束的那,林舟站在赤漠的麦田里,望着远方连绵的绿色。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的 “摇篮”,从这里走出的种子和技术,正改变着中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农业格局。他知道,推广计划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万倍技术的不断创新,还会有更多优质品种、更多先进技术走向田间地头,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的底气更足,让乡村振心道路越走越宽广。夕阳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播种后的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等待着来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