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后,提纯好的混合粉末被送到军用材料检测实验室。赵建军亲自盯着检测过程,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示杂质含量低于 0.001%,洛氏硬度计测出 58hRc 的初步硬度,盐雾试验箱里的样品 72 时后依旧光亮如新时,他终于露出了笑容,拍着张磊的肩膀:“好!原料过关了,接下来就看技术组的万倍具现了!”
技术组的车间里,老王正带领团队围着具现舱忙碌。这是基地第一次尝试多元素协同具现,铁、铜、稀土的粒子结合能差异让他们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前五次试具现,出来的钢材要么局部铜含量过高变脆,要么铜含量不足硬度不够,控制台前的工程师们脸色都越来越凝重。
“问题出在能量场频率和粒子注入顺序上。” 老王盯着粒子重组动态监测图,手指在屏幕上画着曲线,“铁原子结合能 4.3eV,铜 3.7eV,稀土 3.2eV,单一频率根本没法让它们均匀结合。咱们试试分段调控,先注铁,再注铜,最后注稀土,频率跟着调。”
工程师们立刻调整参数,第六次试具现开始了。冷蓝色的光在舱体内闪烁,铁原子先注入,形成细密的晶体骨架,接着铜原子在较低频率下填充间隙,最后稀土原子缓慢注入,优化晶体结构。舱体打开的瞬间,一块暗黑色的特种钢材泛着均匀的光泽,老王拿起硬度计轻轻一压,61hRc 的数值跳了出来,抗冲击强度测试也达到了 2500mpa。
“成了!” 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声,智能监控组的张立刻布置传感器,32 个监测点实时传输能量场强度、粒子浓度和温度数据,中央控制平台上的曲线平稳运行,再没有出现异常波动。三后,10 吨铜合金特种钢整齐地堆放在车间里,泛着冷硬的光泽。
武器研发的最后一步,落在了防御组身上。李虎和赵建军凑在设计图前,现役军用刀剑的图纸被修改得密密麻麻。铁剑的剑身从 1.5 公斤减重到 1.2 公斤,菱形截面的剑尖更利于穿刺,两侧的血槽既能减轻重量,又能提升抗弯曲性能;铁盾设计成弧形,5 毫米的厚度比原来薄了 1 毫米,重量降到 3.2 公斤,边缘包裹着铜合金包边,背后的双背带用高强度尼龙制成,能承受 500 公斤的拉力。
“万倍钢材硬度够高,咱们不用做那么厚重,士兵拿着也轻便。” 李虎指着设计图上的防滑橡胶剑柄,“这材质能扛 - 30c到 60c的温差,边防部队在高原和沙漠都能用。”
锻造车间里,智能锻压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特种钢材被加热到 1200c,在 500 吨的压力下反复锻打,每一次锻打都让钢材内部的晶体更致密。淬火时,油温严格控制在 80c,快速冷却后再回火处理,消除内应力。王猛穿着厚重的防火服,每两时就检测一次工件性能,有一次油温不心升到 90c,他立刻停机调整,重新淬火,直到硬度和韧性都达标才罢休。
十后,100 柄铁剑和 50 面铁盾终于制作完成。铁剑剑身刻着 “赤漠万倍” 的标识,暗黑色的剑身在灯光下泛着冷光;铁盾的盾面印着国防科工委的徽章,弧形的表面光滑而坚固。
实战测试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士兵们手持铁剑,轻松砍透 10 毫米厚的普通钢板,剑尖穿刺钢靶的深度达 15 厘米;10 公斤的铁锤以 10m\/s 的速度撞击铁盾,只留下一个轻微的凹陷;高低温试验箱和沙尘试验箱里的武器经过极端环境考验,性能依旧稳定。
“好武器!” 赵建军看着测试数据,激动得声音都有些沙哑,“这批武器优先配给新疆边防部队,让他们在沙漠高原上,有更硬的底气!”
交付那,阳光正好。100 柄铁剑和 50 面铁盾被装进军用包装箱,整齐地码在卡车上。林舟和赵建军站在卡车旁,看着车队缓缓驶离基地,朝着边防的方向而去。
“接下来,咱们还要研发坦克装甲、导弹外壳。” 赵建军握着林舟的手,眼神坚定,“赤漠基地的万倍技术,会成为国防建设的核心力量!”
林舟望着车队消失的方向,身后的基地里,勘探组又开始了新的矿脉勘探,技术组的具现舱依旧闪烁着冷蓝色的光,防御组的锻造车间传来熟悉的轰鸣声。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在这片沙漠里,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还有更多守护家国的利器,将从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