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种植区也出现了插曲:一处防风棚的钢管被风吹弯,防风网出现了一个破洞,沙粒正从破洞处钻进棚内,抽打在沙棘苗上。李娜立即带领两名队员,冒着风沙赶到现场。他们先用铁丝将破洞暂时修补好,然后用备用钢管替换了弯曲的钢管,再用扎带将防风网重新固定。“还好发现及时,不然这一片的沙棘苗就全被沙粒打坏了!” 李娜看着重新稳固的防风棚,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沙暴最猛烈的时刻,营地内的部分区域出现了短暂的停电。技术组的队员们立即启动备用电源,确保万倍具现车间、气象站、配电室等关键区域的供电不中断。在配电室值守的队员,甚至冒着风沙,走出配电室检查线路,发现是一处户外线路被沙尘覆盖导致短路,他们迅速用绝缘工具清理线路上的沙尘,恢复了供电。
勘探组的队员们则在万倍具现车间内巡逻,每隔 10 分钟检查一次具现舱的防尘罩和样本存储柜,确保核心设备和样本安全。张磊在检查时发现,有一个样本柜的门没有关紧,柜内已进入少量沙尘,他立即用抹布将样本表面的沙尘擦拭干净,然后重新关好柜门,并在柜门边缘加装了一圈密封胶条,防止沙尘再次进入。
防御组的队员们则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巡查营地外围的防护设施,另一组在营地内巡逻,帮助其他部门处置突发情况。当他们发现种植区的一名队员因风沙迷眼,无法继续工作时,立即将队员扶到附近的临时 shelter 休息,并找来眼药水为队员清洗眼睛。
在这场与沙暴的 “战斗” 中,没有一个部门是孤军奋战 —— 防御组支援种植区修补防风棚,技术组协助勘探组保护具现舱,种植组则为坚守在一线的队员送去饮用水和干粮。每个人都在为守护营地而努力,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15 时 20 分,沙暴逐渐减弱,狂风变成了微风,空慢慢恢复了晴朗。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沙尘,洒在营地的防护设施上时,基地的队员们纷纷走出防护点,开始清理沙暴留下的 “残局”。
防御组的队员们首先开始清理营地外围的铁丝网:他们用扫帚清扫铁丝网上的沙粒,用扳手检查钢丝绳的卡扣是否松动,对变形的防护设施进行修复。李虎看着重新恢复整洁的铁丝网,笑着:“这次沙暴虽然猛,但咱们的防护措施到位,没造成大的损失,这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
种植组的队员们则忙着清理种植区的沙尘:他们心翼翼地掀开防风棚的防风网,用软毛刷轻轻拂去沙棘苗叶片上的沙粒,然后检查幼苗的生长情况。“太好了!大部分幼苗都没事,只有几株叶子被沙粒打黄了,过几就能恢复过来。” 李娜看着绿油油的沙棘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勘探组与技术组则对万倍具现车间进行全面检查:他们打开具现舱的防尘罩,启动设备进行空载运行,检查设备的各项参数是否正常;同时,对铜矿样本进行重新检测,确认样本的成分和纯度未受沙尘影响。“所有设备参数正常,样本纯度也没有变化,咱们的核心资产安全了!” 张磊拿着检测报告,向林舟汇报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沙暴过后,林舟组织各部门召开了 “沙暴应急总结会”。会上,大家纷纷分享这次防护中的经验与不足:防御组提出,下次应在西北角的铁丝网上加装更多的锚点,增强抗风能力;种植组建议,提前为防风棚准备更多的备用钢管和防风网,以便快速应对险情;技术组则计划升级气象站的监测系统,提高沙暴预警的提前量。
“这次规模沙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林舟在总结会上,“它检验了咱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也让我们发现了防护中的不足。接下来,咱们要根据这次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沙暴应急防护预案》,同时加强各部门的协同训练,确保在面对更大规模的沙暴时,咱们的营地能安然无恙。”
会议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按照总结会上提出的建议,对防护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夕阳下,基地内一片忙碌的景象:防御组的队员们正在加装锚点,种植组的队员们正在整理备用防护物资,技术组的队员们正在调试气象设备 —— 每个饶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次沙暴不仅没有击垮他们,反而让他们的团队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这场规模沙暴,虽然只是赤漠基地日常运营中的一个插曲,却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 它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在极端环境下,个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克服困难、守护家园。
从预警阶段技术组的精准监测,到防护阶段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再到沙暴来临时的紧急处置,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防御组的勇敢冲锋、种植组的细心守护、勘探组与技术组的专业保障,共同构成了基地的 “防护网”,也凝聚成了独属于赤漠基地的 “赤漠精神”—— 不畏艰难、协同作战、精益求精。
这种精神,将成为基地后续发展的 “精神动力”:在未来勘探稀土矿时,面对更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更恶劣的自然条件,团队将凭借协同作战的能力,克服重重困难;在参与航工程具现任务时,面对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团队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在推动国际资源合作时,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技术壁垒,团队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各国伙伴携手共进。
夕阳西下,基地的灯光逐渐亮起,照亮了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万倍具现车间的具现舱已恢复正常,种植区的沙棘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营地的防护设施经过升级改造,显得更加坚固 —— 这座位于赤漠深处的营地,在经历了沙暴的考验后,愈发充满生机与活力。
林舟站在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未来基地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无论是自然环境的考验,还是技术研发的难题,抑或是国际合作的挑战,但只要团队能始终坚守 “赤漠精神”,携手并肩、协同作战,就没有克服不聊困难,没有实现不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