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一发现,科研团队提出了 “分阶段能量调控” 方案:第一阶段用高能量场让金属粒子形成骨架,第二阶段降低能量强度,让竹纤维粒子缓慢附着,第三阶段再用低能量脉冲强化过渡层。“我们在实验室模拟过这个方案,多材质具现的结合强度能提升 40%,脱落率从 8% 降至 0.5% 以下。” 赵刚,这个方案后续将应用于基地的农具、设备具现郑
经过两周的现场拆解,科研团队不仅初步摸清了万倍技术的核心原理,更针对基地此前遇到的技术瓶颈提出了优化方案,同时为技术拓展到更多资源类型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地接下来计划勘探稀土矿,但稀土元素种类多(17 种)、原子结构复杂,此前的具现参数难以适配。基于拆解发现的 “元素分解阈值差异” 原理,科研团队为稀土矿具现设计了 “多频段能量输出” 方案:针对轻稀土(如镧、铈)的低阈值(1.4-1.6eV),采用低频能量脉冲;针对重稀土(如钆、镝)的高阈值(2.2-2.4eV),采用高频能量脉冲,同时在粒子重组阶段加入 “稀土特征频率锁定” 功能,避免不同稀土元素混淆。
“我们用基地的稀土模拟样本做了测试,具现后的稀土纯度达 99.92%,各元素分离度超过 98%,完全满足高端制造业需求。” 周明院士展示着测试结果,“这个方案不仅能降低稀土具现的难度,还能减少 30% 的能量消耗,对基地的供电系统也是一种减负。”
此前基地的万倍技术主要应用于固态资源(矿物、农具),而官方科研团队通过拆解发现,只要调整 “粒子重组时的能量场形态”,就能实现液态和气态资源的具现。比如具现液态水资源时,可将能量场从 “立体波动” 改为 “平面扩散”,让水分子在重组时保持液态结构;具现气态氧气时,则通过降低能量场强度,避免分子过度聚合。
“赤漠地区缺水缺氧,未来基地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在勘探偏远区域时现场具现饮用水和氧气,不用再靠运输补给。” 陈凯教授,科研团队已为液态和气态具现制定了 12 套参数方案,后续将在基地进行实地测试。
在拆解过程中,科研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此前被忽视的问题:具现过程中存在 0.2% 的 “隐性物质损耗”,这些损耗的粒子并非消失,而是形成了难以检测的 “纳米级杂质”,附着在具现舱内壁。长期积累不仅影响设备寿命,还会降低后续具现的纯度。
基于这一发现,团队研发了 “粒子回收装置”—— 在具现舱内壁加装一层 “磁性吸附膜”,可吸附 99% 的纳米级杂质,同时通过 “高频振动” 定期清理。“我们测试过,加装装置后,具现纯度提升 0.3%,设备维护周期从 1 个月延长至 3 个月,每年能为基地节省 200 万元维护成本。” 李敏教授指着装置样品,语气中满是自豪。
官方对万倍技术的拆解投入,不仅是为了优化技术本身,更是为了构建 “技术安全可控” 与 “产业深度赋能” 的长远体系。在中期成果汇报会上,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 50 亿元科研资金,围绕万倍技术开展三大布局:
基于拆解发现的原理,官方将联合基地制定《万倍具现技术安全操作规范》,明确不同资源类型的 “安全参数范围”,比如金属具现的能量场频率不得超过 2.8Ghz,多材质具现的能量波动幅度需控制在 15% 以内。同时,在基地建立 “万倍技术风险预警中心”,实时监测具现过程中的参数异常,一旦超过安全阈值,立即启动应急措施。
“我们还会在国内建设 3 个‘技术备份实验室’,复制基地的万倍具现系统,万一基地遇到极端情况,备份实验室能继续为国家提供资源具现支持。”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在会上强调,“技术越重要,越要确保它不会因单一节点故障而失效。”
官方计划将拆解后的技术原理,推广至国内 20 个重点资源基地,让万倍技术适配煤炭、油气、稀土等更多资源类型。同时,联合国内制造业企业,开发 “万倍具现专用设备”,比如为汽车产业具现高强度车身钢材,为航空航产业具现特种合金,为电子产业具现高纯度半导体材料。
“以半导体材料为例,国内每年需要进口 1200 吨高纯度硅料,未来通过万倍技术,只需在国内找到硅矿,就能实现自主供应,成本降低 60% 以上。” 周明院士补充道,“我们还会培养 1000 名掌握万倍技术的专业人才,分配到各资源基地,确保技术能落地、能用好。”
随着万倍技术的原理逐步清晰,官方还计划将其作为 “全球资源治理” 的合作工具,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共享技术成果。比如为缺矿的非洲国家具现农业机械所需的钢材,为水资源匮乏的中东国家具现饮用水,条件是这些国家开放其特色资源的勘探权,形成 “技术换资源” 的双赢模式。
“赤漠基地已经与巴国达成初步合作,未来我们会派技术团队帮他们建设型万倍具现车间,具现铜矿支援其电力产业,而他们则向我们开放稀土矿的勘探数据。” 林舟在会上透露,“这正是拆解技术的意义 —— 不仅能让它更安全、更高效,还能让它成为连接各国的‘资源纽带’。”
在科研团队离开基地时,一份《万倍具现技术拆解报告(第一阶段)》正式成型,其中包含 17 项核心原理发现、23 套优化方案、35 个技术参数标准,这些成果已第一时间应用于基地的实际工作郑
在万倍具现车间,技术组根据 “多频段能量输出” 方案调整参数,首次尝试具现的稀土模拟样本,纯度达到 99.93%,能量消耗降低 28%;在勘探准备区,张磊团队利用 “元素分解阈值” 数据,优化了稀土矿的探测设备,能更精准地识别不同稀土元素的分布;在种植区,老郑使用基于 “多材质具现” 原理改良的农具,手柄脱落率为零,耕作效率提升 15%。
“以前我们用万倍技术,像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拆解后的原理支撑,就像‘拿着地图走路’,不仅知道怎么走,还知道为什么这么走。” 王看着新具现的稀土样本,感慨地,“接下来勘探稀土矿,我们再也不用怕参数设置错误,甚至能尝试具现更复杂的‘稀土 + 金属’复合材料,为国内高端制造业提供更精准的资源支持。”
夕阳下,万倍具现车间的蓝色能量纹路再次亮起,这次具现的是一批适配稀土冶炼的特种设备零件。林舟站在观察窗前,看着屏幕上稳定的参数曲线,手中握着官方送来的 “万倍技术重点实验室” 牌匾 —— 这是对基地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他知道,官方对万倍技术的拆解投入,不仅让基地掌握了 “技术密码”,更让它在国家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