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姆接过手册,如获至宝地翻看起来,手册上清晰的图表和详细的文字明,让他频频点头:“太实用了!我们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改良方法,这份手册简直是及时雨!” 哈桑也凑过来一起阅读,不时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重点,两饶眼神中满是兴奋。
随着信任的建立,双方的交流逐渐深入。卡里姆主动提出分享巴国在赤漠积累的基础生存经验 —— 作为长期在沙漠地区开展科考的队伍,巴国队员对赤漠的气候规律和动植物分布有着独特的认知。“你们知道吗?赤漠的沙尘暴其实是有前兆的。” 卡里姆指着帐篷外的空,“如果看到远处的沙丘轮廓变得模糊,而且空气中有股淡淡的土腥味,那大概率在 6 时内会有沙尘暴,这是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经验,比卫星预警还要早。”
他还拿出一张手绘的 “赤漠动植物分布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可食用植物、有毒昆虫和危险动物的活动区域:“这种开着黄色花的‘沙漠豌豆’,种子煮熟后可以食用,富含蛋白质;但要注意避开‘红尾蝎’,它们喜欢躲在岩石缝隙里,毒性很强,被蛰后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生命危险。” 哈桑则补充道:“我们还发现,在绿洲附近的沙地下,经常能找到‘储水甲虫’,挤压它们的腹部就能获得少量水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救命。”
林舟和队员们认真地记录着这些实用的生存经验,尤其是 “沙尘暴前兆” 和 “储水甲虫” 的信息,对未来的勘探任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经验太宝贵了!我们之前遇到沙尘暴,只能依赖卫星预警,有时候会因为反应不及时陷入危险。” 林舟真诚地,“作为回报,我们也跟你们分享一些基地的基础生存技术,比如简易滤水器的制作方法和太阳能充电设备的维护技巧。”
队员王从车上拿来几个空的塑料瓶、纱布和活性炭,现场演示起简易滤水器的制作:“把塑料瓶切成两半,下半部分依次铺上活性炭、纱布和细沙,上半部分装满浑浊的水,通过过滤后,就能得到相对干净的饮用水,再煮沸后就能安全饮用。” 他还拿出太阳能充电设备的明书,用马克笔标注出常见故障的排查步骤:“如果充电设备无法工作,先检查接线是否松动,再查看太阳能板表面是否有沙尘覆盖,这些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用等专业人员维修。”
双方的交流从午后一直持续到黄昏,篝火旁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原本陌生的两支队伍,此刻俨然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卡里姆看着渐渐西沉的太阳,突然道:“林舟队长,我们计划明一早就出发去枯河沟寻找穆罕默德,等找到他后,想邀请你们去我们的临时营地做客,我们那里有从国内带来的特色食物,也有一些关于赤漠盐碱化治理的初步数据,想跟你们深入交流。”
“没问题!” 林舟爽快地答应,“等你们找到穆罕默德,随时通过对讲机联系我们,我们可以派车去接你们,也方便你们补充更多的物资。对了,我们基地的医疗站设备比较齐全,如果穆罕默德受伤了,也可以到我们那里接受治疗。”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绿洲,将两支队伍的身影拉得很长。林舟带领勘探队准备离开时,卡里姆突然从皮卡上搬下来一箱东西:“这是我们从国内带来的‘巴旦木酱’,用沙漠巴旦木制作的,营养丰富,能补充能量,算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他还拿出一枚巴国科考队的徽章,别在林舟的防沙服上,“这枚徽章代表着我们的友谊,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的合作。”
林舟接过巴旦木酱,也从车上拿出一面龙国基地的纪念旗帜,递给卡里姆:“这面旗帜上有我们基地所有队员的签名,希望它能见证我们的友谊,也期待未来能与你们在资源勘探和生态治理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越野车驶离绿洲时,卡里姆和哈桑还站在原地挥手告别,直到他们的身影变成远处的两个点,才渐渐消失在视野郑车厢内,队员们正兴奋地讨论着这次偶遇:“没想到巴国的队员这么热情,还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实用的生存经验。” 王打开一罐巴旦木酱,舀了一勺放进嘴里,“哇,这个味道不错,比压缩饼干好吃多了!”
林舟看着手中的巴国徽章,心中若有所思。巴国作为龙国的友好邻邦,在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度合作,而赤漠作为重要的资源储备地,未来双方在铁矿开采、土壤改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这次偶遇不仅帮助了巴国队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信任的基础。” 林舟对队员们,“等他们找到穆罕默德后,我们可以邀请他们来基地参观,进一步分享资源勘探数据和农业技术,不定能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
当晚,勘探队顺利返回基地。林舟第一时间将偶遇巴国队员的情况和共享的生存信息,整理成详细的报告,通过卫星终端传回国内。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巴国在赤漠盐碱化治理方面的研究方向,以及双方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总部很快回复:“支持与巴国开展基础生存信息共享,后续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进资源技术合作,将赤漠打造为中巴友好合作的新平台。”
与此同时,卡里姆和哈桑也按照林舟提供的路线,顺利抵达枯河沟。在绿洲旁的岩石下,他们终于找到了失散多日的穆罕默德 —— 他虽然有些虚弱,却没有受伤,只是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已经耗尽,正靠采集沙漠豌豆的种子维持生命。“是龙国的朋友帮我们找到你的!” 卡里姆激动地将林舟的帮助告诉穆罕默德,还拿出《赤漠土壤改良基础手册》给他看,“等我们回到临时营地,就联系龙国的朋友,跟他们深入交流合作。”
三后,林舟收到了卡里姆的对讲机通讯:“林舟队长,我们已经安全返回临时营地,穆罕默德的身体也恢复得很好。我们整理了赤漠盐碱化的初步研究数据,还准备了一些特色食物,想邀请你们来我们的营地做客,不知道你们是否方便?”
“我们明一早就出发!” 林舟立刻答应,他挑选了 5 名队员,携带了土壤改良剂样本、智能滴灌系统的基础资料和一些医疗物资,再次踏上前往巴国临时营地的路程。越野车行驶在熟悉的沙地上,林舟看着手中的巴国徽章,心中充满了期待 —— 这次交流,或许会成为中巴在赤漠开展长期合作的起点,而这份在极端环境中建立的友谊,也将像沙漠中的绿洲一样,不断生长,愈发坚固。
赤漠的风依旧呼啸,却吹不散跨越国界的友谊;沙丘的轮廓依旧变幻,却挡不住携手合作的脚步。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上,龙国与巴国的友好互动,正书写着极端环境下国际合作的新篇章,也为赤漠资源战略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