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传回国内后,很快引发了农业领域的关注。西北某荒漠农业试验区的负责人王教授,第一时间联系了总部:“赤漠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与咱们西北的腾格里沙漠高度相似,这套智能灌溉技术,完全可以在这里推广!” 更让王教授兴奋的是,通过 “万倍具现系统”,赤漠的农技资源能实现 “数量与效果的双重放大”—— 营地研发的滴灌带、传感器、肥料配方,不仅能通过万倍具现实现规模化生产,其蕴含的 “适配沙漠” 的核心技术,还能通过 “技术参数万倍优化”,进一步提升适用性。
在万倍具现的支持下,首批 “赤漠改良型智能滴灌设备” 很快在西北试验区落地。与营地的设备相比,具现后的设备做了进一步优化:滴灌带的抗老化性能提升 10 倍,使用寿命从 1 年延长到 10 年;传感器的检测精度提升 5 倍,能分辨 0.1% 的土壤湿度变化;光伏水泵的能耗降低 50%,更适配西北的光照条件。“咱们在试验区种植了 100 亩沙棘,采用赤漠的智能灌溉方案,再配合万倍具现的改良沙土,沙棘的存活率达到了 85%,远超传统种植的 30%。” 王教授在视频连线中兴奋地展示着试验田的景象,“更重要的是,每亩每年的用水量仅为传统种植的 1\/3,大大降低了荒漠种植的水资源压力。”
万倍具现的不仅是设备,还有 “配套农技方案”。营地研发的 “沙生植物需水模型”,通过万倍具现的 “数据放大”,生成了适配西北不同荒漠区域(如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细分方案 —— 针对腾格里沙漠的昼夜温差大,方案调整了夜间灌溉量,避免低温冻伤根系;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强日照,方案增加了正午的喷雾降温环节,减少水分蒸发。“这些细分方案,让技术推广的成功率提升了 60%。” 王教授,“去年咱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试种的 50 亩沙棘,今年已经开始挂果,预计亩产沙棘籽 100 公斤,按照万倍具现的原料标准,这些沙棘籽能为国内提供 1000 吨高端保健油原料。”
技术推广还带动了 “荒漠产业链” 的发展。在甘肃酒泉,一家依托赤漠农技的 “沙漠农业设备厂” 应运而生,专门生产万倍具现后的智能滴灌设备,年产值达 5000 万元,带动当地 200 人就业;在宁夏中卫,农民通过学习赤漠的沙葱种植技术,在荒漠中开垦出 200 亩沙葱田,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通过冷链运输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亩年收入达 3 万元,比传统种植玉米高 5 倍。“以前觉得荒漠是‘不毛之地’,现在才知道,只要有合适的技术,荒漠也能变成‘金土地’。” 中卫的种植户老李,在接受采访时拿着刚采摘的沙葱,脸上满是笑容。
随着技术推广的深入,林舟团队意识到,需要建立一个 “赤漠 - 西北” 的农技共享网络,实现两地的技术同步迭代、资源互补。通过卫星终端,营地与西北试验区建立了 “实时数据交互系统”—— 营地将每的种植数据、灌溉参数、病虫害防治经验传输到国内,国内则将试验区的土壤改良成果、作物品种优化方案反馈给营地,形成 “双向赋能” 的良性循环。
“上个月,咱们营地发现沙棘容易感染‘根腐病’,通过数据分析,判断是土壤盐分过高导致的。” 赵指着屏幕上的共享数据,“咱们把防治方案 —— 包括使用脱硫石膏降低土壤盐分、喷施生物菌剂抑制病菌 —— 传给西北试验区,他们正好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应用后根腐病发病率从 30% 降到了 5%。反过来,他们研发的‘沙棘 - 苜蓿间作模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咱们在营地试种后,沙棘的亩产提升了 15%。”
共享网络还推动了 “作物品种的联合培育”。营地的沙棘品种,经过长期赤漠环境的驯化,具备极强的耐旱性,但果实较;西北试验区培育的沙棘品种,果实大、产量高,但耐旱性较差。通过两地的品种杂交,再结合万倍具现的 “基因优化技术”,培育出了 “赤漠 1 号” 沙棘新品种 —— 既保留了营地品种的耐旱性,又具备西北品种的高产量,亩产沙棘籽可达 120 公斤,且含油率提升至 40%,成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想品种。
“未来,咱们计划将这个共享网络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的沙漠国家。” 林舟在一次国际农业论坛上表示,“赤漠的农技不仅能服务中国的荒漠治理,还能为全球沙漠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比如咱们正在与蒙古国合作,将智能滴灌技术推广到他们的戈壁地区,帮助当地牧民发展沙生植物种植,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
夕阳西下时,赤漠营地的种植区里,队员们正操作着智能滴灌系统,为沙棘苗进行傍晚的灌溉;西北试验区的田埂上,王教授正带着农民查看沙棘的生长情况;蒙古国的戈壁滩上,首批赤漠改良的滴灌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牧民们正期待着来年的收成。从赤漠到西北,从中国到世界,一套源于极端环境的灌溉技术,正以万倍具现的力量,唤醒着一片片沉睡的荒漠,书写着 “人进沙退” 的绿色奇迹。
林舟站在了望塔上,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种植区,手中握着刚收到的西北试验区数据 —— 截至目前,赤漠农技已在西北荒漠推广种植面积达 10 万亩,带动 5000 户农民增收,减少沙漠化面积 20 万亩。“这只是一个开始。” 他轻声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万倍具现的持续赋能,未来,将会有更多荒漠变成绿洲,更多人因这项技术受益,而赤漠营地,也将永远是这场 “绿色革命” 的坚实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