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吉听完条件,立刻与身边的技术顾问低声交流起来。技术顾问是印国光伏领域的专家,他快速计算着交换的 “性价比”—— 光伏技术虽珍贵,但在生存危机面前,技术无法直接转化为水和食物;而龙国提供的资源,不仅能解燃眉之急,还能为印国队重建营地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与龙国建立合作后,未来还能持续获取沙棘籽、改良沙土等稀缺资源,这对印国队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队长,条件可校” 技术顾问凑到拉吉耳边,“我们可以提供技术资料,但核心的涂层配方可以先提供简化版,后续根据合作情况再逐步开放。”
拉吉点点头,转向林舟:“林舟队长,我们同意你的条件!但关于光伏板的抗风沙涂层,我们需要先提供简化版配方,待合作稳定后,再交付完整版。另外,我们的技术人员可以留在营地指导,但需要你们提供安全的住宿和必要的工作设备。”
“可以。” 林舟爽快答应,“简化版配方足够我们现阶段使用,后续若合作顺利,我们可以用更多资源换取完整版技术。技术人员的住宿由我们安排,工作所需的工具和测试设备,营地的冶炼区和维修车间可以提供支持。”
当下午,双方就签订了《龙国 - 印国赤漠资源技术交换协议》,明确了技术交付和资源供应的时间表:印国队需在 24 时内提供光伏板和储能电池的基础技术资料,3 内派技术人员协助设备调试;龙国营地则在协议签订后立即发放第一批水和食物,并启动卫星电话的修复工作。
协议签订后,印国队员们终于松了口气。拉吉看着队员们捧着压缩饼干狼吞虎咽的样子,对林舟感慨道:“之前我总觉得,赤漠生存是各国之间的竞争,但现在才明白,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你们的营地建设得这么好,不仅有充足的资源,还有完善的制度,值得我们学习。”
林舟笑着回应:“赤漠的环境足够残酷,我们没必要再互相消耗。龙国营地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和资源互补。比如我们的全自动炼铁炉,就借鉴谅国的高温控制技术;种植区的滴灌系统,也融合了以色列的节水理念。未来,我们希望能建立‘赤漠资源技术共享平台’,让更多国家受益。”
接下来的几,合作进展顺利。印国的技术资料如期交付,虽然抗风沙涂层是简化版,但依然比龙国现有的技术先进 —— 按资料中的参数生产的光伏板,光能转化率提升至 30%,高温下的稳定性也显着增强。印国技术人员还亲自到营地的太阳能区,指导队员调整光伏板的角度和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策略,使营地的日均发电量提升了 40%,彻底解决了冶炼区用电紧张的问题。
而龙国提供的资源,也让印国队看到了 “希望”。拉吉带着队员们,用龙国提供的压缩饼干和沙葱腌制品,在距离龙国营地 50 公里处重建了临时营地。他们还利用龙国提供的沙棘籽,在临时营地周边种植了型试验田,尝试实现食物自给。“按照现在的进度,三个月内我们就能实现水和食物的基本自给,到时候就能减少对龙国的资源依赖了。” 拉吉在与林舟的通讯中兴奋地。
合作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周边的国家营地。c 国和 d 国队纷纷表示,希望能与龙国开展类似的 “资源技术交换”——c 国愿意用沙漠寻路地图和金属勘探数据,换取龙国的改良沙土;d 国则提出用深海探测设备的零部件,交换高纯度铁锭。林舟意识到,这是推动 “赤漠资源技术共享平台” 建设的绝佳时机。他在营地议事会上提出:“我们可以以与印国的合作为模板,制定标准化的交换协议,针对不同国家的技术优势,建立分类资源库,让合作更高效、更规范。”
议事会一致通过了林舟的提议。很快,《赤漠资源技术交换标准》正式发布,明确了资源与技术的估值方法、交付流程和风险防控措施。标准发布后,仅一周时间,就有 7 个国家与龙国营地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农业种植、矿产冶炼、通讯设备等多个领域。
夕阳西下时,林舟站在了望塔上,看着远处印国队临时营地的灯光,手中握着刚收到的 c 国金属勘探数据 —— 数据显示,在东南方向 180 公里处,有一处大型铁矿脉,纯度远超现有矿区。“资源换技术” 的第一步已经成功,未来,随着共享平台的完善,龙国营地将在赤漠的国际合作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国内的万倍具现资源提供更稳定的原料供应。
他知道,与印国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在这片广袤的赤漠中,还有更多的资源等待勘探,更多的技术等待交流。而龙国营地,将以 “互利共赢” 为纽带,连接起各国的生存需求与发展愿景,在极端环境中,书写属于人类的合作篇章。
此时,印国技术人员正在营地的太阳能区调试设备,光伏板反射的阳光在地面形成一道道光斑;种植区的沙棘籽晾晒场上,队员们正将烘干的种子装袋,准备交付给印国队;公共活动棚里,拉吉正与 c 国队长讨论着联合勘探铁矿脉的计划 —— 赤漠的风依旧呼啸,但空气中,已多了几分合作的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