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涅盘枭凰 > 第142章 智慧的沉淀 - 手稿捐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2章 智慧的沉淀 - 手稿捐赠

从墨脱归来,黎曼卿仿佛完成了一场盛大而庄严的精神朝圣。高原上那用红枸杞拼成的“谢谢奶奶”四个字,如同灼热的烙印,深深印在她的心版上,带来一种混合着巨大欣慰与奇异解脱感的平静。她知道,她此生所能触及的最远疆域、所能点亮的最遥远灯火,已然亲眼见证,再无遗憾。身体因长途跋涉和高原反应积累的疲惫缓慢释放,她比以往更加安静,待在“归耘居”的时间也更长,常常只是坐在庭院的老银杏树下,望着云卷云舒,目光深邃,仿佛在与某种更深邃的力量进行无声的交流。

顾泽楷敏锐地察觉到,她的生命状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种对外部事务的主动参与逐渐减少,转而向内进行系统性总结与沉淀的时期。她不再提出新的构想,甚至对李晓峰等人前来请示的一些具体事务,也更多地是倾听和鼓励,将决策权完全下放。她的精力,似乎正聚焦于一件更为根本、也更为私饶事情上。

一清晨,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庭院散步,而是径直走进了书房隔壁的家族档案室。她没有去触碰那些记录着家族情感与伤痛的盒子,而是打开了角落里几个尘封更久、体积也更大的檀木箱子。里面存放的,并非商业合同或财务报表,而是她数十年来积攒下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手稿和随笔。

这些手稿,跨越了她人生的各个阶段。有创业初期在简陋出租屋里,于昏黄台灯下写下的商业构想与管理心得,字迹青涩却充满锐气;有曼卿集团鼎盛时期,在无数个航班和酒店房间里,对行业趋势、资本运作、企业社会责任的前瞻性思考;有身陷囹圄时,在各种粗糙纸片上偷偷写下的、混杂着痛苦挣扎与深刻反思的灵魂拷问;有初到云岭,面对破败与迷茫时,在田埂边、煤油灯下记录的观察与社区重建的初步设想;更有后来关于涅盘模式、乡村教育、科技赋能、文化传尝生态价值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思考和碎片化灵腑…

这些泛黄或崭新的纸页,是她一生思想轨迹最真实、最未经修饰的底稿,是她所有外部行动的内在源头与驱动力。

黎曼卿开始了她生命中最后一项宏大的工程——系统整理这些毕生的思想结晶。

这项工作,远非简单的归类装订那般简单。它意味着要再次潜入记忆的深河,打捞起那些或辉煌、或惨痛、或迷茫、或顿悟的瞬间,并以一种超越个让失的、客观而建设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梳理、提炼其中蕴含的普遍性智慧。

顾泽楷自然成为了她最得力的助手与第一位读者。两位智慧的老人,常常在书房里一坐就是半。黎曼卿负责辨认字迹、回忆背景、阐述当时的思考脉络;顾泽楷则负责用他科学家的严谨逻辑,帮她进行分类、编号、建立索引,并时常就某些观点的演变与她进行深入的探讨。

“你看这里,”

黎曼卿指着一页狱中笔记,上面凌乱地写着“资本的贪婪与制度的缺失,如同脱缰野马…然,驭马者之心,是否澄明?”

她对顾泽楷,

“那时候,满腔愤懑,觉得都是外界的错。现在再看,其实问题的根子,很大一部分在于驾驭资本的那个人,是否拥有超越利润的更高追求和内在约束。”

顾泽楷点头,补充道:

“所以后来你在云岭,始终强调‘商业向善’,强调资本的伦理属性,这其实就是对当年那个问题的回答和实践。”

他们一起,将散落在无数笔记中的关于企业管理、战略决策、危机应对、创新思维、领导力培养等核心商业思想,抽丝剥茧,整理成一个相对清晰、有机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对人性洞察、对市场敬畏、对失败宽容、对价值创造的深刻理解。它记录了成功,更毫不避讳地剖析失败,尤其是曼卿集团崩塌的深层原因,被黎曼卿要求作为最重要的“反面案例”单独成章,详述教训。

在整理过程中,黎曼卿多次感慨:

“这些经验与教训,如果只锁在我的箱子里,或者只成为云岭个例,那就太可惜了。它们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尤其是那些正在创业、正在探索的年轻人。成功的经验或许难以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却可以共同警惕。”

一个想法逐渐在她心中明朗。

就在这时,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国内几所顶尖高校的商学院和经管学院,几乎同时发来了热情洋溢的邀请函。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云岭模式”的巨大影响力,并诚挚希望黎曼卿能允许他们将此作为教学案例,更希望能聘请她为客座教授,分享她独特的商业哲学与管理智慧。

若是以前,黎曼卿或许会婉拒。但此刻,正在整理手稿的她,看到这些邀请,却觉得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契机。

她让顾泽楷和李晓峰协助,与其中一所以其深厚人文底蕴和严谨学风着称的大学——清晖大学,进行了接洽。她没有接受客座教授的职位,却提出了一个让校方大为震惊且肃然起敬的意向:她愿意将正在系统整理中的、涵盖其毕生商业思想核心的手稿、笔记原件及电子扫描版,无偿捐赠给清晖大学商学院,建立“黎曼卿商业思想特藏馆”,并向学界和社会开放研究。

消息传出,清晖大学方面高度重视,校长亲自带队,与商学院的顶尖教授组成团队,专程前来云岭拜访黎曼卿,一方面是表达感谢,另一方面也是实地考察这批史料的价值。

在涅盘书院简朴的会议室里,面对这些学识渊博的学者,黎曼卿没有谈论高深的理论,而是如同一位分享家常的长者,坦诚地讲述她整理这些手稿的初衷。

“我捐出这些,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了不起的理论建树,”

她平和地,

“恰恰相反,它充满了实践的泥泞、决策的两难、乃至血淋淋的失败。我希望它们能成为一个样本,一个来自于中国本土商业实践第一线、未经太多粉饰的真实样本。让后来的研究者、学习者,能看到光环背后的阴影,成功底下的陷阱,更能看到,一个商业实践者,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思考、蜕变,最终将商业行为与更广阔的社会价值、人性关怀结合起来的可能路径。”

她特别强调,希望特藏馆不仅收藏成功的经验,更要突出那些失败的教训和过程中的迷茫。

“因为,”

她目光扫过在场的学者,语气深沉,

“真正推动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社会成熟的,往往不是顺境中的凯歌,而是逆境中的反思与超越。”

清晖大学的教授们被她的坦诚与远见深深折服。他们初步翻阅了部分手稿,尤其是那些狱中笔记和对曼卿集团崩塌的深刻剖析,无不感到震撼。这确是一批极具研究价值的、独一无二的思想史料。

捐赠事宜在严谨的法律和学术流程中稳步推进。而黎曼卿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

在敲定捐赠协议细节时,她对清晖大学的代表和陪同的李晓峰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完全出乎众人意料的附加条件。

“这笔捐赠,是无偿的。我分文不取。”

她清晰地道,

“但是,我希望用清晖大学未来可能因研究这些手稿而产生的、任何形式的知识产权收益,或者,如果可能,由我本人再追加一笔资金,在贵校联合设立一个奖项。”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她会设立一个怎样命名的奖项。是“黎曼卿商业领袖奖”?还是“涅盘管理创新奖”?

黎曼卿的下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包括顾泽楷,都怔住了。

“这个奖项,我建议命名为——‘平凡创新奖’。”

“平凡创新奖?”

校方代表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以为自己听错了。

“对,‘平凡创新奖’。”

黎曼卿肯定地点点头,眼神温和而坚定,

“而且,我希望能将获奖者的资格,明确写入章程——获奖者,必须是在基层一线,包括但不限于乡村、社区、工厂、学校等平凡岗位上,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实践,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改善了他人生活,推动了微而积极改变的普通工作者。”

她顿了顿,看着窗外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平凡的身影,声音充满了感情:

“我们的社会,往往习惯于仰望星空,追逐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杰出人物。这没有错。但支撑起我们这个世界最坚实基座的,是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闪烁着智慧与勇气的微光。他们可能是一个改良了耕作方法的农民,一个发明了巧工具的工人,一个创造了新的社区服务模式的社工,一个用独特方法点燃了学生求知欲的乡村教师……他们的创新,或许不够宏大,不够‘高科技’,却最接地气,最富生命力,也最能直接地温暖人心,推动进步。”

“我想用这个奖项,”

她的目光回到会议室,扫过每一张动容的面孔,

“去发现、去鼓励、去致敬这些‘平凡创新者’。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被看见,他们的智慧被珍视。让‘创新’这个词,回归其最本真的意义——那就是用智慧和热情,让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变得更美好。”

会议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随即,清晖大学的校长率先起身,郑重地向黎曼卿伸出了手:

“黎女士,我代表学校,完全接受您的条件!并且,我向您保证,‘平凡创新奖’将成为我校最具特色、也最承载人文精神的奖项之一!感谢您,不仅捐赠了宝贵的知识财富,更为我们,为社会,注入了如此深刻而温暖的价值导向!”

顾泽楷看着黎曼卿,眼中充满了无以复加的欣赏与爱意。他知道,她又一次完成了超越。她将个人毕生的商业智慧,毫无保留地捐赠给社会,转化为公共知识资产;而她设立的奖项,却将荣耀的光环,投向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角落。这本身就是她“商业向善”、“照亮他人”理念最极致、也最动饶体现。

智慧的沉淀,并非封存于象牙塔的高阁,而是化作滋养未来的清泉,并且,这清泉注定要流向最需要滋润的、广阔而平凡的土壤。黎曼卿用她最后的、也是最具系统性的行动,为她波澜壮阔的一生,写下了最为厚重、也最为光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