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斗拱长声波辟易
能量链贯通的瞬间,岩层深处传来一阵沉闷的震颤,像是某种巨物在地底翻身。林浩的手还按在启动器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冷汗顺着太阳穴滑下,在防护面罩边缘凝成细水珠。
他没动,只是盯着主控台上的读数——能量传输稳定,但波动频率开始呈现不规则锯齿状,每隔七秒就出现一次微幅回落,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咬了一口。
“不对。”他低声,“时间波不是在冲撞我们……是在试探。”
苏芸正将音叉收回腰间暗袋,闻言立刻停下动作。她抬手摸了摸耳后,那里的皮肤还在微微发麻,刚才那一声轻响带来的共振似乎还没完全散去。
“它知道我们在建锚。”她,“点茶仪式一起,就意味着规则重置开始了。”
赵铁柱仍死守地球仪,屏幕上的未来影像定格在斗拱展开的刹那,那个穿工装的“他”举着手臂,姿势僵硬得像被冻住。仪器外壳烫得吓人,但他不敢松手,生怕一放,整个同步系统就会崩。
夏蝉抱着茶盏徒角落,杯身裂纹又多了两条,月尘几乎不再流动,只在漩涡中心残留一丝微弱的旋向。她闭着眼,靠指尖感知残余震感,嘴唇无声开合,念着《千字文》里最古老的方位词。
阿依古丽蹲在打印终端前,手指飞快敲击参数面板。生物打印程序刚重启,材料仓里的有机沉积物正缓慢融合月壤与微量蛋白纤维,屏幕上跳动着结构成型进度:17%。
“要快。”林浩转身走向冷却模块上方的核心卡槽,“不能再靠能量链硬撑,必须有实体屏障。”
他完,从工具包里抽出一张折叠图纸,摊开时发出清脆声响。上面是应县木塔的全息投影解析图,由鲁班-IV根据苏芸早年修复数据重建而成,每一根梁柱的应力分布都标成了流动色块。
“母亲笔记里提过,真正能扛住千年风雨的,不是砖石,是‘气’。”他指着图中一组交错承力的斗拱节点,“古人造塔,不单是力学计算,更是把节奏、呼吸、声律都编进了结构里——我们要的不是盾,是活的防御。”
阿依古丽抬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沉静。她没话,而是直接调出羊毛毡针法模拟算法,将传统编织中的张力传导模型导入打印系统。程序自动识别并优化了三十七处连接点,最终生成一套带微血管状导能通道的斗拱原型。
“可以了。”她站起身,端起刚完成的构件。
那东西通体呈灰白色,表面有细微脉络闪烁淡青光,像是埋着无数条微型导流管。重量比预想轻,拿在手里竟有种温润质感,不像机器造物,倒像某种古老工艺的遗存。
林浩接过,亲自将其嵌入卡槽。金属接口咬合的刹那,整座岩腔嗡鸣一声,像是回应某种久违的归位。
可几秒钟后,系统警报亮起红灯。
【共鸣频率缺失,结构未激活】
“果然。”苏芸走过来,指尖轻抚斗拱榫卯接口,“它认主,但不认现在的我们。”
她取出青铜音叉,闭眼静默片刻。脑海中浮现出导师最后一次授课的画面——老人用沙哑声音哼了一段残谱,是《大夏》起式,传自周代祭乐舞,后来失传大半。
她睁开眼,朱砂指尖在叉身上划了个甲骨文“潮字,然后将音叉贴紧接口处,轻轻敲击。
第一声落,无反应。
第二声,斗拱微微震了一下。
第三声叠加茶盏残余震频,整块结构突然泛起一层青玉光泽,内部脉络如活水般流转起来。
“差一点。”苏芸皱眉,“基频不对……需要更原始的节奏。”
她忽然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开始吟诵:“地玄黄,宇宙洪荒……”
每四个字为一拍,正是《千字文》最标准的诵读节律。与此同时,她用音叉奏出三连音滑奏,模仿古琴泛音技法。
当“金生丽水”四字出口时,斗拱猛然展开,一层层向外推移,如同莲花绽放,形成半球形能量场,将整个锚定核心包裹其郑
岩壁震动骤然减弱,逆向时间波被强行偏折,原本紊乱的能量脉络重新稳定下来。
“成了?”赵铁柱回头问,声音带着喘。
“暂时。”林浩盯着主控台,“但它还在外围游走,这只是第一道墙。”
陈锋一直站在边缘,匕首展开为应力扫描仪,此刻对准斗拱主梁。屏幕跳出三维热力图,颜色分布极其规律,几乎与某个历史数据库完全吻合。
他愣了几秒,低声:“这不是模拟数据……是真实结构复现。”
他调出对比档案——正是苏芸母亲当年修复应县木塔时记录的原始应力流向图。两者误差不到0.3%,连微扭曲角度都一致。
“所以……”他顿了顿,收刀入鞘,“这东西真的懂老祖宗怎么搭房子。”
战术背包里的长城砖粉末忽然轻微浮动,缓缓升空,在三人面前拼出两个篆书:“正构”。
没人话。这两个字意味着系统已认证该结构具备文明根源合法性,不再是临时拼凑的科技产物,而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延续。
阿依古丽蹲回终端前,继续监控生物材料活性。打印进度跳到68%,下一组构件即将成型。她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忽然发现材料仓内壁渗出一滴透明液体,顺着管壁缓缓下滑。
她没声张,只是悄悄记下时间戳。
苏芸靠在岩壁边,指尖还在发麻。她低头看着掌心残留的朱砂痕迹,忽然意识到一件事:刚才那段《大夏》变调,并非完全来自记忆。
有那么一瞬间,她听见了另一个声音——低沉、悠远,像是从地底传来,又像是从极远处飘来,与她的音叉产生了微妙叠加。
她没敢。
林浩走到主控台前,拿起钢笔,在图纸背面快速画起新模型。他知道望舒不会停,点茶仪式一旦开始,接下来就是文明解构的倒计时。
他们抢到了一点时间,但真正的对抗才刚开始。
“下一段墙体要用夯土夹筋法。”他对阿依古丽,“碳丝网格密度提升百分之二十,准备应对更强冲击。”
“明白。”她点头,目光扫过打印舱内的成品斗拱。那东西静静立在卡槽里,光泽渐隐,却依旧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存在感,仿佛它本就属于这里,只是刚刚醒来。
夏蝉仍坐在角落,捧着裂纹茶盏。她忽然睁开眼,看见一粒月尘从杯口飘起,不是随机漂浮,而是沿着某种螺旋轨迹缓缓上升,最终悬停在半空,不动了。
她屏住呼吸,不敢惊扰。
赵铁柱盯着地球仪,画面依旧静止在斗拱展开的那一刻。可他注意到,那个“未来的他”的嘴角,似乎比之前扬起了半毫米。
陈锋背靠岩壁,右手搭在匕首柄上,目光扫视四周。他知道危险还没过去,那种被注视的感觉越来越强,就像有一双眼睛藏在时间褶皱里,正默默看着他们搭建这座注定要被摧毁的城。
林浩放下笔,伸手触碰主控台边缘。那里有一道浅痕,是他刚才情急之下用钢笔尖划出来的。他盯着那道线,忽然想到母亲笔记里的另一句话:
“修壁画的人,从来不是在补颜色,是在替古人把手伸进未来。”
他收回手,看向那座静静运转的斗拱。
现在,他们的手也伸出去了。
苏芸站起身,再次取出音叉。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她清楚一点——如果要用声音唤醒历史,那就得有人一直唱下去。
她将音叉贴于唇边,轻声哼起一段没人听过的旋律。
第一个音落下时,斗拱内部的脉络忽然全部亮起,像是回应,又像是警告。
阿依古丽抬起头,看见打印舱中的新材料正在凝固,表面浮现出类似篆书的纹路,一笔一划,清晰可辨。
她张了嘴,却没发出声音。
因为那文字她认识。
写的是一个“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