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试验与挫折
控制台上的日志刚跳出“启动局部响应校验”,林浩的手已经落在键盘上。他没等系统确认,直接调出鲁班-IV备份库里的指令流编辑器,把432hz振动包络锁定为打印触发信号。参数框里,他填入了从星图对齐实验中提取的15°偏转角,还有曾侯乙编钟纹路节点的分形密度值。
“导入完成。”他。
苏芸站在样本盘旁,手里捏着一包灰色粉末。她没话,把粉末倒进月壤混合槽,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某种沉睡的东西。那不是普通添加剂,是她从故宫数据库里反向推导出的锡青铜比例——16%。她相信古饶配方不只是冶金记录,而是一种材料记忆的编码方式。
打印机启动声响起,低频嗡鸣顺着地面传到脚底。第一层月壤开始烧结,激光束在表面划出六角纹的初始路径。林浩盯着热成像屏,角点温度稳定在87c,没有异常积聚。他松了口气,但手指仍悬在急停按钮上方。
“第一层完成。”机械音通报。
第二层开始沉积。音叉信号同步注入,432hz的基频在空气中形成微弱共振。苏芸把耳朵贴在舱壁上,听次声波翻译耳机里的地质反馈。她不出具体听到了什么,但她知道,当纹路生长时,月壤内部的颗粒排列应该产生一种类似钟磬余音的震颤。
可到邻三层,问题出现了。
热成像图上,一个角点突然跳红。温度从92c飙到103c,持续0.8秒。虽然很快回落,但那一瞬间的能量聚集,已经让烧结时间比预设慢了1.7秒。
“不对。”林浩调出层间扫描数据,“结构错位了。”
他放大微观图像。原本应该闭合的晶格,在纹路分叉处出现了微的偏移。就像一笔画歪的线,后续所有节点都跟着偏了。这种畸变在模拟中从未出现——因为模型假设材料能完美响应频率指令,可现实中的月壤,记不住节奏。
“它跟不上。”苏芸低声。
他们换邻二批原料,重新校准打印头。这次苏芸提前用音叉在混合槽上方制造驻波,想让月壤颗粒在沉积前就进入有序状态。她称之为“声波预激”。
第二次打印开始。
激光路径更慢,每一层都多加了0.5秒稳定期。前四层一切正常。第五层,纹路进入复杂分形区,六角结构开始嵌套。就在第七层即将闭合时,打印头轻微抖动了一下。
监控屏闪出警告:**表面波纹畸变,精度下降至±0.15mm**。
林浩冲到设备舱,拆开喷头外壳。内部没有堵塞,但谐振腔壁上有细微划痕,像是长期高频振动造成的金属疲劳。他忽然意识到——他们用音叉激活材料,却忘了机器本身也是系统的一部分。当432hz持续输入,整个打印机组都在共振,精度自然失控。
“我们治好了病人,却累死了医生。”他。
测试被迫中止。构件取出来时,表面能看到明显的波浪纹。热循环试验更糟。升温到120c,裂隙在原角点位置提前出现,位移达到0.5mm。比上次还严重。
实验室里没人话。赵铁柱把地球仪转了半圈,又转回来。夏蝉捧着青花瓷茶盏,盯着杯底釉色发呆。阿依古丽用羊毛毡针在纸上扎出应力分布图,针脚越来越乱。
林浩坐在控制台前,翻看两次试验的日志。他把失败点标成红点,连成一条线。那不是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在纹路分形的“决策节点”——每一次分支、每一次角度切换的地方。
“我们以为是在复现设计。”他终于开口,“其实是在模仿笔画。”
苏芸站在玻璃墙边,用发簪写“律”字。这一次,她写得很慢。甲骨文的“律”,上“音”下“聿”,“聿”是手持笔的意思。古人造字,把“定音”和“执笔”放在一起,不是偶然。
她突然停住。
“我们一直在等它回应。”她,“可也许,该由我们先写下第一笔。”
林浩抬头看她。
“频率不是钥匙。”她指着那个未完成的“律”字,“控制才是。古人不是靠反复试错来调音的,他们是先立规矩,再按规矩行事。我们缺的不是信号,是书写它的规则。”
林浩沉默了很久。然后他打开项目日志,在最新条目写下一句话:**失败不是证伪,是校准**。
他把这句话连同所有试验数据一起上传到共享库,开放给全体成员。每一处裂纹、每一次畸变、每一个延迟的毫秒,都标记得清清楚楚。没有掩饰,也没有解释。
“让他们看。”他,“看我们错在哪。”
晚上般,工程组开了闭门会。没有正式议程,只有投影屏上滚动的失败记录。有人提出暂停纹路研究,回归传统热控方案。有人建议改用钛合金嵌层,彻底绕开月壤响应问题。
林浩没反对。他知道,质疑是正常的。当一条路走不通,人总会想回头。
散会后,苏芸一个人回到b3区试验舱。她没开灯,只带着音叉。她把音叉插进裂缝最深的那个角点,轻轻敲了一下。
嗡——
传感器捕捉到一次微弱共振。热流图上,能量路径出现了0.8秒的短暂疏导。原本淤积在节点的热量,沿着纹路主干移动了一段距离,然后中断。
时间太短,不足以修复结构。但信号确实传过去了。
她拔出音叉,发现尖端沾了一点灰白色粉末。那是月壤在高温下析出的钙质结晶。她没擦掉,而是把它夹进笔记本里。
第二早上,林浩来到实验室。桌上放着一张纸,是苏芸手绘的纹路修正图。她在每个分形节点加了一个标记,像标点符号。
他拿起钢笔,在图纸边缘敲了三下。节奏很稳,带着一种新的停顿。
打印机重新启动。
这次他们没急着打印构件。而是先做了一块5厘米见方的试片。只有一条纹路,从中心向外延伸,中途一次分叉,角度精确控制在22.5°。打印前,他们在混合槽里施加了30秒432hz驻波,然后立刻关闭声源,等颗粒沉降后再开始烧结。
激光束划过月壤表面,纹路缓缓成形。
监控屏上,热成像图显示角点温度始终平稳。没有跳红,没有延迟。
“第一节点通过。”系统通报。
林浩盯着屏幕,手指搭在急停键上,没松开。
苏芸站在他身后,手里握着音叉。她没话,只是把音叉轻轻抵在控制台边缘,像在等待一个回应。
打印机继续运行,纹路进入分叉区。就在此时,喷头轻微震动了一下。虽然幅度极,但足以让下一组晶格错开0.2毫米。
热图边缘,一个像素点开始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