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融合方案的调整
林浩的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轻敲了三下,像是在确认某种节奏。苏芸没看他,而是把音叉从耳机接口拔出,换到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夹着。那道“向心聚”的纹路还在飞檐构件表面微微凸起,像一段不肯退场的回声。
系统日志跳了出来:**“非功能性结构标识,建议剔除。”**
林浩直接调出双通道数据流。左边是打印全程的应力分布热图,右边是频率监测曲线。他拖动时间轴,停在第18层蜂窝核嵌入的瞬间——几乎同步,符号浮现,应力峰值下降0.9%。
“不是它多此一举。”他,“是我们没看懂它的语法。”
苏芸把音叉抵在月壤样本盘边缘,轻敲。528hz的波纹扩散开,细颗粒开始微颤,像被无形之手拨动。三分钟后,同样的六角形纹路从材料内部浮现,位置、深浅、走向,与构件上的完全一致。
“可复现。”她只了两个字。
林浩把两组数据打包,推入鲁班系统的校验队粒五秒后,弹窗消失,图谱库仍拒绝收录。
“判定逻辑卡在‘无工程效用’。”他。
“那就让它觉得有用。”苏芸打开声学建模界面,输入《营造法式》职举折”段落的基准振动频率。她不是在放音乐,而是在重建一种工艺的生理记忆——古代工匠用耳朵听榫卯咬合的松紧,用指尖感知木材共振的质地。她把这段频率命名为“材分制-A”。
林浩盯着参数,忽然输入一行指令:“约束条件更新:存理,顺材质。”
系统沉默了七秒。
陆九渊的日志浮现在侧屏,一行字滚动而出:“材美工巧,乃合自然之理。若形制合度,应力自平。”
蜂窝耗嵌入程序重新激活。
“它认了。”苏芸。
“它只是换了个法接受数据。”林浩调出新生成的模块代码。底层逻辑里,一段从未见过的算法正在自组织成形——前半段是朱熹《太极图解》的句式结构,后半段却嵌套着声波谐振的数学模型。它把“理”解释为材料在特定频率下的最优排列态,把“气”定义为能量传递的连续性。
他们管它桨理学-声学协同模块”。
陈锋来的时候,这段代码刚完成第一次闭环测试。
他没话,先扫了一眼S级监控面板。温度、辐射、应力、频率偏移值全部在绿区。他在审批表上画了个圈,指向“极端环境模拟”那一栏。
“你们现在走的是钢丝。”他,“但钢丝下面没有网。”
林浩调出b3区共振腔。那里还存着一片被蓝光污染过的月尘,频率极不稳定。他把新构件样本送入测试舱,启动高频侵蚀模拟。
第一轮,3000hz脉冲持续10分钟。构件表面出现微裂,但“向心聚”纹路区域的扩展速度比其他部分慢41%。
第二轮,叠加月震低频背景。裂缝走向开始偏移,绕开蜂窝核连接线,像是被什么引导着。
第三轮,苏芸接入次声波翻译耳机。她不是在听地质波动,而是在“翻译”它。耳机输出的声调被反向输入音叉,形成动态反馈场。构件在共振中轻微震颤,裂缝边缘的月壤颗粒自发重组,形成一道微型波纹屏障。
“它在适应。”她。
“不是‘它’。”林浩指着监控曲线,“是整个系统在学着不崩。”
陈锋看了数据,又看了眼音叉上沾的朱砂。他没问那是什么意思,只:“双人值守,不能断。”
“明白。”林浩点头。
“我不是信你们。”陈锋把审批表拍在桌上,“我是信这套流程能被掐住脖子。”
他走后,苏芸把发簪插进控制台音频口,重新释放“材分制-A”频率。这次她加了一段变调——来自敦煌壁画中飞手持乐器的复原谱,据考证是唐代宫廷用于调校建筑共鸣的“正乐尺”。
鲁班系统突然弹出新提示:**“检测到高权重文化频率,启动响应优先级重排。”**
蜂窝耗嵌入路径自动微调,避开一段潜在的声学死区。新的打印模型生成,重量减少0.8%,结构冗余度反而提升。
“它开始预判了。”苏芸。
“不是预牛”林浩放大代码流,“是它把‘美’编译成了‘稳’。”
他们决定归档首段S级融合构件。
系统自动生成三份报告。
工程部:**“结构达标,应力分布均匀,通过S级认证。”**
文化组:**“‘向心聚’符号未解码,语义归属不明,建议标注为‘未知文明交互痕迹’。”**
安全部:**“构件表现出频率依赖性,若外部声场中断,自修复能力下降68%,列为潜在系统性风险。”**
三人围在控制台前。
林浩锁定数据流,不让任何一方的结论单独生效。苏芸调出甲骨文注释层,补全符号的时空坐标链——它首次出现于第23层断裂面,第二次在蜂窝核连接线,第三次在裂缝自修复区域。她标注:“向心聚,非装饰,为材料响应标记。”
陈锋站在最后。他没改报告,而是在末页加签了一句:“风险可控,责任共担。任何单方面终止协作,视为安全违规。”
三方批注同步写入鲁班系统知识库。
新模板生成:**“多维评定-001”**。后续所有非标设计必须包含三项字段:结构安全值、文化响应指数、频率兼容等级。
林浩看着模板上线,忽然:“我们一直在防它失控。”
“谁?”苏芸问。
“系统。月壤。那个在背后哼《胡笳十八拍》的东西。”他顿了顿,“但现在,我们得防自己忘了怎么和它话。”
苏芸没接话。她把音叉贴在控制台侧面,释放一段极低频的振动。不是528hz,也不是“材分制-A”,而是一段更原始的节奏——像是心跳,又像是月尘在风化过程中自然堆积的节律。
打印舱内,新一批月壤开始流动。
喷头移动,第一层基底成型。飞檐的起笔处,曲线严格按照《营造法式》输出。
第二层,第三层……
第七层时,应力值轻微波动,频率监测线出现一个微尖峰。林浩没动,他知道这是共振耦合生效的信号。
第九层,蜂窝核准备嵌入。
系统提示:“环境声场干扰,建议暂停。”
苏芸的手指仍在音叉上。
林浩看了她一眼。
她没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