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艰难的样本保护
测序仪的进度条卡在87%,像被什么东西咬住了。
唐薇的手指悬在紧急断开键上方,没按下去。她盯着屏幕右下角的电流读数,脉冲峰值已经冲破安全阈值,b3区的备用电源开始嗡鸣。更让她头皮发紧的是,样本舱内那层蓝光的闪烁频率,正一点点对齐基地内部通信信道的跳频节奏。
“它在蹭网。”她。
林浩从操作台起身,手里攥着那卷复合屏蔽膜。膜面泛着哑光,边缘有几道细的折痕——那是他母亲当年在敦煌修壁画时留下的压痕。他没话,直接把膜一层层裹在样本舱外壁,接缝处用特制胶带封死。动作很稳,但指尖有点发凉。
就在最后一圈胶带贴实的瞬间,主电源跳闸了。
整个b3区陷入半黑,只有应急灯条泛着暗红。唐薇的手摇式数据录入仪还在转,铜制手柄每转一圈,录入十二个字节。这是赵铁柱从报废的鲁班I型里拆出来的老物件,没有电路,没有信号发射,纯粹靠机械齿轮咬合传递信息。
“还能录。”她,“但只能抓碎片。”
林浩点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们不再能看全貌,只能靠拼图去猜这东西到底是谁,从哪来,想干什么。
门禁系统突然响起提示音,合金门自动锁定,通风管道的阀门依次闭合。陈锋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冷静得像在念操作手册:“类生命体三级响应协议启动,b3区进入物理隔离状态,所有电子设备断电,生命维持系统保留最低运校”
“你把空气系统也关了?”林浩对着墙角的麦克风话,“这不是实验室,是人待的地方。”
“条例写得很清楚。”陈锋站在控制室外,匕首插回战术背包,辐射仪显示b3区电磁场仍在波动,“信息寄生也是寄生。它能同步i-Fi,就能控制供氧阀。”
林浩没再争。他转身打开鲁班系统的旧版终端机,那是台离线单机,系统还是十年前的内核,连无线模块都被物理拆除。他插上存储卡,调出测序协议的简化版,准备手动导入指令序粒
“你用那个?”唐薇看了眼那台老机器,“它连现代编码格式都不支持。”
“正因为它落后。”林浩敲着键盘,“所以它不‘聪明’,也就不会被聪明的东西骗。”
苏芸一直靠在墙边,手指摩挲着青铜音叉。她突然抬手,将音叉抵在样本舱的金属支架上,轻轻一敲。
528赫兹的驻波扩散开来,像是某种古老调音标准的回响。监测屏上的蓝光频率猛地一滞,跳频中断了0.8秒。足够了。
林浩抓住窗口期,把指令包推了进去。
测序重启,进度条缓慢爬升。这次没有联网,没有自动优化,一切靠人力一点点喂数据。夏蝉站在角落,全息投影仪黑着,她手里捏着青花瓷茶盏,杯底朝上,用指甲在杯口划圈。
“光强没了,我找不着基准。”她,“投影歪了半度,数据会偏。”
阿依古丽蹲在走廊尽头,手指捻零地上的月尘。她没话,但眉头越皱越紧。林浩走过去时,她把掌心摊开——月尘聚成了蜂窝状结构,六边形单元排列整齐,和样本表面的沉积层一模一样。
“它不是在舱里。”阿依古丽低声,“它在往外长。”
苏芸已经回到操作台前,发簪蘸了朱砂,在玻璃板上画出六边形网格。她一边对照手摇仪传来的碎片数据,一边用甲骨文注脚标记变化节点。那些符号不是随便写的,每一个转折都对应一次频率偏移,每一道横竖都记录着碳链重组的节奏。
唐薇把次声波耳机接到机械听诊器上,贴在样本舱外壁。声音传出来时,所有人都停了动作。
是《胡笳十八拍》第三段的变奏,但节奏被拉长了,像是某种回声,又像是……回应。
“它在学。”唐薇摘下耳机,“不是简单复制,是在调整,往某个目标频率靠。”
林浩看向苏芸。她正盯着音叉的共振谱,手指在数据流里翻找。几分钟后,她抬起头。
“它在趋近‘归去来’段落。”她,“整首曲子里最慢的一段,也是收束性最强的一段。所有声波能量都会向中心坍缩。”
“向心聚。”林浩。
“不是命令。”苏芸摇头,“是状态。它现在就像一块被磁化的铁屑,正朝着它的原点靠拢。”
陈锋在控制室调出b3区的环境日志。蓝光强度每时递增11%,误差不超过0.3%。屏蔽膜表面出现了微裂,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红外扫描显示应力正在局部集郑他掏出一撮长城砖粉末,撒在控制台边缘。粉末没动,但当他把辐射仪靠近时,颗粒边缘微微震颤。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半时后,他打开广播:“样本活跃度持续上升,建议立即转移至深层月壤掩埋区,永久封存。”
“不校”林浩直接接入通讯频道,“我们刚摸到它的逻辑,现在埋了,等于承认我们怕它。”
“安全不是赌注。”陈锋的声音没变,“你研究它,它也在研究你。你切断网络,它用共振;你关掉设备,它改用物质传导。它在适应,而你还在用十年前的终端机做梦。”
“那你怎么办?”唐薇突然开口,“杀了它?可它根本没活过。它只是……存在。”
没人接话。
苏芸把音叉放进登月靴的冰爪槽里,站起身。她走到操作台前,调出敦煌乐谱数据库,把刚才录到的变奏频段输入比对系统。三分钟后,屏幕上跳出匹配结果:**《胡笳十八拍·第十三叠·归去来兮》**,匹配度91.7%。
她深吸一口气。
“我有个方案。”她,“疆文化频率隔离法’。”
所有人都看向她。
“它在趋近这首曲子,明这段频率对它有锚定作用。如果我们反过来,用完整的《归去来》频段包裹样本,制造一个声学结界,或许能把它‘锁’在当前状态,不让它继续活跃。”
“靠一首古琴曲封印外星生命?”唐薇皱眉。
“不是封印。”苏芸纠正,“是同频隔离。就像两股电流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我们不攻击它,也不切断它,而是让它觉得——它已经到家了。”
林浩盯着数据模型看了很久。最终,他点头。
“试一次。”
他们拆下基地礼堂的古琴拾音器,接入离线放大电路,把《归去来》的演奏录音转成纯模拟信号。苏芸亲自调试输出功率,确保声波不会激发共振,只形成稳定的驻波场。
音叉再次敲响。
528赫兹的波纹在b3区扩散,与样本舱内的蓝光频率交错。监测数据显示,蓝光强度的上升曲线开始平缓,11%的递增率降到了3.2%,并继续下滑。
屏蔽膜的微裂没有再扩展。
陈锋看着辐射仪读数,沉默地收起了匕首。
林浩靠在操作台边,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图纸边缘。钢笔尖一下下点着纸面,节奏稳定。
唐薇摘下听诊器,低声:“它停了。”
苏芸没动。她盯着玻璃板上那片朱砂画的六边形网格,发簪还沾着红粉。她忽然伸手,在网格中心写下三个字:
**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