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技术突破·临时防护屏障
警报声在L-7区外壁消散三分钟后,林浩的钢笔尖抵在控制台边缘,轻轻一挑,笔帽弹起又落下,像一次无声的倒计时重启。主控屏上,首段屏障的应力热图由猩红转为琥珀,再缓缓褪成一片沉稳的青灰。他没话,只是把左手腕抬到眼前——青铜表盘上的星图指针,正卡在“枢”与“璇”之间,差半格才归位。
“首段成型,结构完整度98.6%。”赵铁柱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带着焊枪冷却时的金属余震,“热补偿系统撑住了,但打印头第三喷嘴有微裂,建议下一段换备用模块。”
林浩点头,手指滑过全息界面,将母亲手稿中的螺旋缓冲函数注入下一阶段打印协议。这一次,他没再依赖AI的自动校准,而是手动锁定了每层沉积的旋转角增量——0.37度,恰好是敦煌220窟飞裙裾的缠绕斜率。打印机臂缓缓启动,喷嘴在真空环境中划出肉眼难辨的螺旋轨迹,像在月壤中编织一张看不见的网。
“告诉打印头,”他低声,“这不是墙,是呼吸的皮。”
苏芸站在检测舱的观察窗前,指尖沾着朱砂,正用发簪在玻璃上写一个“安”字。最后一笔收锋时,她忽然停住,回头看向音叉报警系统的波形图。背景辐射的峰值曲线,竟与《胡笳十八拍》第五段休止符的波谷完美对齐,误差不到0.03秒。
“不是巧合。”她摘下音叉,贴在尚未固化的屏障表面,轻轻一敲。
嗡——
低频声波穿透复合层,激起微观结构的连锁共振。全息扫描仪立刻捕捉到异常:原本均匀分布的月壤晶体,在声波作用下自发排列成蜂窝状迷宫,孔隙率提升17%,而辐射穿透率却下降12.7%。AI“陆九渊”瞬间弹出警告:“文化符号刻蚀可能导致密度梯度失衡,建议终止声学干预。”
苏芸没理它。她又敲了两下,频率微调,像在调试一把古琴。这一次,屏障内部的晶体簇开始以特定节奏开合,仿佛在“呼吸”。她调出满的观测数据,将辉光闪烁的周期导入声波参数,形成闭环反馈。检测舱的警报灯由黄转绿。
“你们管这疆削弱’?”她对着空气,“这叫调频。”
陈锋蹲在L-7主通道接口处,匕首刃体切换为辐射剂量仪,探头对准地面一撮长城砖粉末。三分钟前,他按原计划撒下粉末,准备标记避险路径的第三个节点。可粉末落地后并未散开,反而聚成七个微凸点,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且持续释放出极弱的负向能量场——与背景辐射呈反相关。
他划了根火柴,烧断自己一截指甲,灰烬撒在粉末旁。灰烬静止不动,粉末却微微震颤,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牵引。
“物理信标不该有记忆。”他低声,收起匕首,从战术背包取出备用粉末,重新撒下。
这一次,他盯着粉末的流动轨迹,右手无意识摸出唐横刀,刀尖轻点地面,划出一道防御弧线。就在刀锋掠过第三点时,粉末突然悬浮,形成一个半透明的穹顶投影,轮廓与广寒宫初代设计图几乎一致,连飞檐翘角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他没动,也没叫人。
只是把刀收回鞘中,将新形成的聚簇点标为“被动引导1号”,写进避险路径修正案。笔尖压得极重,纸背都快戳穿。
林浩走进检测舱时,苏芸正把音叉收回靴内。冰爪弹出的痕迹还在,半毫米,像是被某种频率唤醒的肌肉记忆。
“你干了什么?”他问,目光落在屏障表面那道刚弹出的墨线。
他用的是祖传墨斗,墨汁混了朱砂与月壤溶剂。按理,这种混合物在复合材料上只能留下浅灰痕迹。可此刻,墨线竟泛着微弱金光,纹理蜿蜒如山脊,分明是《千里江山图》里的笔意。
“我没动设计。”苏芸摇头,“但声波共振后,材料自己‘认’出了这道线。”
林浩伸手,指尖轻触墨线边缘。温度正常,可触感像摸到了某种活物的脉动。他调出分子扫描图,发现屏障内部的晶体排列,在墨线经过的区域,出现了与敦煌壁画颜料层相似的螺旋缠绕结构。
“她用直觉做的,它用逻辑算的。”他想起那在控制台的话,声音低了几分,“现在,它们开始对话了。”
赵铁柱在打印区外围检查喷嘴裂纹,阿依古丽用羊毛毡针法在平板上模拟下一阶段的应力分布。王二麻子带着满在L-7西段布设临时传感器,每颗螺丝都拧了三遍。
主控屏上的倒计时跳到68:42:11。
林浩站在屏障前,再次取出墨斗。这一回,他没蘸溶剂,而是打开侧盖,将一撮长城砖粉末混入墨仓。墨线拉出时,金纹更显,且随着粉末流动,在屏障表面缓缓延展,像在绘制一幅未完成的星图。
苏芸忽然抬头:“音叉在响。”
没人敲它。它就插在她靴侧,微微震颤,频率与背景辐射的波动完全同步。
陈锋从通道口走来,手里捏着一张新打印的避险图。他把图拍在控制台上,指着那个被动引导点:“它不是标记。它是路标。”
林浩看着屏障上的金纹,又看向苏芸靴侧的音叉,再转向陈锋手中的地图。三样东西,三种频率,却在某一瞬,形成了某种难以言的共振。
“我们不是在建屏障。”他终于,“我们是在教它怎么活。”
话音未落,屏障表面的金纹突然加速流动,墨线尽头,一点微光亮起,像星火初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