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的加入,如同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灯。她对沈默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熟悉,为技术团队提供了全新的排查视角。连日来,她几乎泡在了信息整合组的临时办公室,与白瑾团队的成员一起,反复聆听录音,分析沈默日记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捕捉那些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钥匙在灯塔里’……”苏晴在白板前写下这几个字,周围已经布满了与沈默相关的各种关键词和时间线,“沈默不喜欢故弄玄虚,如果他用了隐喻,那这个‘灯塔’一定与他熟悉的、或者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相关。”
她回想起夫妻二人恋爱时,曾一起去过一个偏远的沿海镇度假,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古老灯塔,沈默当时对那座灯塔的历史和结构非常感兴趣,还拍了很多照片。这个念头一闪而过,但她没有立刻提出,这太私人,也太不确定。
与此同时,白瑾团队利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结合“雅典娜”这个代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叉比对。他们筛查了与陈静和早期“普罗米修斯学会”可能有关联的所有科研人员、资助者、甚至反对者;也排查了所有已知的神话研究组织、使用类似代号的安全屋或服务器节点。
几的高强度工作后,一个看似无关的线索浮出水面。在筛查一批已被解密的、关于上世纪秘密科研项目的档案时,一个代号为“雅典娜之眼”的冷战时期跨国气象与地质联合监测项目引起了白瑾的注意。该项目名义上是民用科研,但实际有浓厚的军事背景,其最后一个仍在运作的、位于北极圈内的无人监测站,代号正是——“灯塔”。
“北极圈……‘灯塔’……”白瑾立刻将这一发现汇报给林晚晚,“这个坐标,与陈静蓝图最后部分提到的、关于稳定‘火种’核心需要特殊地磁环境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吻合度!”
林晚晚站在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锁定在北极那片广袤的白色区域。西伯利亚之后,又是极地?“播种者”的触角,或者陈静留下的伏笔,似乎总偏爱这些人类文明的边缘地带。
“能确认这个‘灯塔’监测站的现状吗?”林晚晚问。
“很难。”白瑾摇头,“公开记录显示该站已于二十年前废弃。但我们的卫星扫描显示,该区域存在微弱的、非自然的能量信号,信号特征非常古老,与现有科技体系不符,而且……似乎具备某种抗侦察特性。”
废弃的站点,异常的能量信号,与“火种”理论相关的特殊环境,再加上沈默可能留下的“钥匙”……这一切的巧合,指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可能性。
“苏女士,”林晚晚接通了内部通讯,“请您回忆一下,沈默生前,是否对北极,或者某个特定的、代号与‘灯塔’或‘雅典娜’有关的科研项目,表现出不寻常的兴趣?”
苏晴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极力回忆。突然,她提高了声音:“我想起来了!有一次他喝醉了,很少见地跟我聊起他年轻时参与过一个非常酷但也很‘中二’的海外志愿者项目,是去一个‘世界的尽头’维护什么古老的‘眼睛’。他当时笑着,那地方冷得能把思维冻住,像个‘冰封的灯塔’。我还笑他是不是去修灯塔了……他后来再没提过,我也没当真……”
世界的尽头,冰封的灯塔,古老的“眼睛”(雅典娜之眼)!
线索瞬间串联了起来!
“基本可以确定,‘钥匙’就在这个北极的‘灯塔’监测站。”林晚晚做出了判断,眼神锐利,“沈默很可能将他保留的早期数据备份,或者与‘雅典娜’相关的信物,藏在了那里。那里人迹罕至,且具备特殊的电磁环境,是隐藏秘密的理想地点。”
新的目标就此锁定。
但前往北极深处一个可能存在未知风险的废弃监测站,其难度和不确定性,远比西伯利亚的行动更高。环境更极端,后勤保障更困难,而且,“播种者”是否也知道这个地方?那里是藏着希望的钥匙,还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制定侦察计划。”林晚晚没有犹豫,对白瑾和刚刚被召回的周薇下令,“规模要更,装备要更精良,侧重于隐蔽和快速渗透。目标只有一个:确认‘灯塔’站内情况,找到沈默可能留下的东西。”
她看向窗外,目光仿佛已经穿越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冰封的世界。“这一次,我们要拿到打开最终谜题的钥匙。”
灯塔的微光已在远方亮起,尽管微弱,却清晰地标示出了下一段航程的方向。启明的航船,在修补了内部的裂痕、补充了新的燃料(苏晴的加入与线索)后,再次调整航向,朝着更寒冷、也更接近真相的北极圈,破浪前校真正的博弈,正在一步步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