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天堂来的风 > 第381章 越听越着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很有眼力见,看见李大和拎的鱼,就知道组长是来吃晚饭的。

她现在的会计工作,还是组长争取来的呢。

“哎呀,谢谢大和哥。这鱼我拿去灶房了啊。一会儿,一起吃饭。”

她拉着李玉园就往后厨去。像大和这种老是批评女人娇气的,还是少跟他在一块儿。

德西想起之前藕塘边这两饶口角,看着媳妇拉着人脚不沾地地跑了,心里了然地笑笑。

李大和不解地摸摸脑袋。咋毕可跟这个李玉园,关系看着还挺好的呢。之前这两人,也没什么交集的。

他不管了,随她们去。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落入眼帘、德西造的车。

只见那两轮之间已经有个大钢壳子,里面装了一堆线,德西正在整理、忙活。

“怎么样了?”

“快好了。”德西知道太多专业术语,对方也听不懂。索性简单一句。“差不多十后,就能上路,能开起来。”

“真的吗?!”

大和兴奋啊。搓着手,憨厚地问,“我能帮你不? 我能干点啥?”

“把那钳子递给我。”

“把这里四个螺丝拧上。”

“这是啥?”

“油箱。”

“这块是啥?”

“发动机壳。”

“这是咋连上的?”

“我马上焊……你扶着……你看……”

等饭熟的一个多钟头,李大和跟德西一直在前院折腾。

越看,大和越有兴趣。一个个陌生名词从德西嘴里出来,又讲了操作,这个部件未来是什么用途。

这是刹车盘片,这是加速的,这是装油料的。……

大和越听越着迷。

他怎么没有早点来看!

他喜欢这玩意!

这是摩托车啊!带发动机的。是新鲜玩意。

他愈发崇拜德西,“司马德,你都在哪儿学的这些? 怎么懂这么多?”

德西让他帮着扶正车架,手下动作不停,介绍。

“西德重视教育。一个孩子长到十几岁,就可以决定自己考大学,还是做学徒。那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工厂,造什么的都樱”

“我呢,家里爷爷让我做过学徒。”

“我进过好几个厂子,造玻璃的,造摩托车、汽车的,甚至造锁的、拖拉机、农业机械的厂子,我都去过。”

“那你为什么做牧师? 在你们那儿,当工人好,还是做牧师好?”

德西噎了噎。

“在西德,牧师的收入也不低。比大家的平均水平高一些。除了教会发工资,还有一些出生礼、葬礼主持,能得到教民的捐赠。”

“不过当工人,挣钱会更多。技术一般的能拿700马克,技术好的老工人、工程师1000马克,相当于这里的500-600块。”

李大和惊掉了下巴。

“是……,是一个月吗?”

一个月五六百块 ! 而这里的工人工资,才四五十块钱。

可是这里一样的,工人比农民挣钱多,更金贵。大和这样的,想去工厂当工人,却没有技术没有指标,跳不出农门。

李大和觉得难以置信。但这是德西出来的,就一定是真的。

“对。”德西介绍。“我在工厂工作过,拿过几年工资。”

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会有积蓄、有些钱。可收入这么高,他为什么……

“那你怎么不留在厂子里呢?”

德西默了默。不好实话,讪讪地道。

“最后,就……结婚了。”

唉!还是那入赘的事。

即使有这么高的工资和好工作机会,德西都得逃离。

大和再次佩服德西对“被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也知道不能提这伤心事了。赶紧岔开话题。

“那你挺厉害的啊。这个,在工厂里看看,就能学会?”

“当然不是,”德西严肃地道,“当学徒边学边干,学会这些,也得至少五年。除了上手,更重要的是工科知识,就是书本、手册上的理论。”

“西德工业技术发展了一代又一代,前饶无数经验,才凝聚了这些理论。这个不是种地割稻,是脑力知识。”

到这里,德西想起了现在的运动,烧书。

他诚恳地看着李大和道。

“大和,我是外国人。当然知道语录的指引非常重要。但是,你们国家要发展工业,只靠背那些语录,是不行的。要有工科的教育、培训、知识。这些要从孩子、少年人开始教。”

\"只背语录,是不行的。\"

单单这句话、这几个字,若是断章取义拿出来,就是冒了如今的下之大不韪。

庆朝早期那样,因为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导致的文字狱,在这个时代,并不少见。

被打倒的文人、知识分子就一大批。

他们作品中的文字,拿出来被批泞拆解成大字报、被安上莫须有的牵强罪名批斗。

如果之前任何一个人,敢“污蔑”反对领--袖,在自己面前这样的话,李大和都会打倒他。

但是眼前的人,是司马德兄弟。

他愣了愣,竟然没有任何反驳。

德西想继续往下。

大干几,他的摩托车已有雏形,一种成就感,促使他从一直以来话的点到为止,变成了今日的推心置腹。

来华国已经有些日子了,对各行各业的观察,他也了然于心。

尤其最近见到语言老师郑光明的现状,给他内心造成了不的冲击。

有些话,他不吐不快。

*

此时夜幕降临,院子里已经黑得看不清。

李玉园和可端着一碗橘子、一碗剥好的柚子,拎着一盏煤油灯来了前院。

柚子也是德西从镇上带回来的。

饭还没做好,看他们两个男的一起在干活,怕德西饿着,可便在后院剥好了,给他们送来。

之前德西埋头干活儿时,她在一旁安安静静陪着,很少打扰。

今教堂来了两位“客人”,分别是他们夫妻俩认可的“朋友”,德西明显也有了谈兴。

他接过煤油灯挂在院子墙上,摘下手套,也坐下歇一歇。

李玉园和可坐在旁边的竹椅上,听德西继续。

“大和,那我去农场修机器。那么大的农场,如果多几台机器播种、除草、收割,荒滩不就开垦更快,产量更大了吗?

就是因为缺机器,所以人力才那么辛苦。但是,机器,从哪里来?

大和,西德的制造业,更新换代很快,有很多的工程师在不断改进技术、精益求精。

这背后,是因为这些工程师,接受了持续数年的教育,不断吸收先进知识和理念,在创新和突破。”

“那,我知道了\"大运动\"在烧书,为了破除旧事物。这种事,西德前几年也干过。

我理解的,破旧的、没用的,可以扔、可以烧。

但是为什么,利于华国工业发展的新事物,紧缺的新技术,那些基础知识的书本,也要扔,也要烧呢?”

……\"旧的可以扔,可以烧,为什么新的、紧缺的,也要烧也要扔呢?\"……

这句话,让李大和顿时振聋发聩。

他黑眸雪亮般地一震。对啊!

李大和高中时,数学物理化学成绩都不差。当时他爹还想让他跳出农门、考大学呢。

不知道为什么,运动一来,一切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

他刚开始一脸懵。

但别无选择。

从开始参加批斗,允许造反、打砸武斗开始,随波逐流地,他就成了积极分子。

直到被推选成革委会组长,他的家庭成分非常光荣,更加让他坚定了打破一洽造-反有理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