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 集 欣然应允?慈善与投资
兰若寺的孤儿院,在秦云的帮助下,很快就办起来了。林从现代传送来的《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复刻本,还有改良的草药种子(比如能治疗感冒的薄荷、能止血的三七),堆满了孤儿院的房间。秦云还从云州城请了一位老郎中,来教和尚们学医,老郎中听能教孤儿学医,还能拿到工钱,很乐意来。
孤儿院的院子里,和尚们正在跟着老郎中认识草药。老郎中拿着一株薄荷,对孩子们:“这是薄荷,夏煮水喝,能解暑;感冒了,用它煮水喝,也能缓解咳嗽。你们要记住它的样子,以后在山上看到了,就能采回来用。”
孩子们认真地记着,有的还拿出秦云给他们准备的本子(现代的笔记本,伪装成粗布做的),用木炭笔在上面画薄荷的样子。隐士站在旁边,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秦云走到隐士身边,笑着:“前辈,孤儿院的草药园,再过一个月就能种满草药了。到时候,孩子们不仅能学医,还能自己种草药,以后就能帮百姓们看病了。”
隐士点零头,对秦云:“秦施主,谢谢你。要是没有你的帮助,孤儿院也办不起来。你东家真是个好人,不仅帮百姓们改善生活,还帮这些孤儿找到了出路。”
秦云笑着:“东家常,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些孩子学好了医术和种地的本事,以后能帮更多百姓,这也是在积累‘功德’,对舍利子的‘生机’恢复也有好处。”
隐士很认同秦云的话:“你东家得对。对了,还有一件事,我想跟你商量。寺外的土路,每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百姓们走路很不方便,你能不能帮忙修一条石子路?从兰若寺到云州城,一共十里路,要是能修好,百姓们去城里就方便多了。”
秦云立刻答应:“前辈放心,修石子路的事,晚辈会尽快安排。东家,修路是好事,能方便百姓,也能让秦氏货栈的商队走得更顺畅,是双赢的事。”
其实,修石子路不仅是为了方便百姓,也是为了秦氏货栈的商队。秦氏货栈的商队经常要从云州城到兰若寺,再到周边的州县,土路泥泞,商队走得很慢,还容易损坏货物。修一条石子路,能让商队的速度加快,还能减少货物的损耗,对秦氏货栈来,也是一笔划算的 “投资”。
秦云给林发消息,了修石子路的事。林很快回复:“修石子路的资金和技术我来安排,你找当地的百姓来修路,每管饭,还给工钱,这样既能加快进度,又能让百姓们多一份收入。另外,在路的两边种上树,既能遮阳,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让路看起来更漂亮。”
秦云按照林的指示,在云州城和周边的村庄贴了告示,招募百姓修路。告示一贴出来,就有很多百姓来报名 —— 每能吃饱饭,还能拿到五十文工钱,对百姓们来,是个很好的机会。
修路工程很快就动工了。百姓们分成两队,一队从兰若寺往云州城修,一队从云州城往兰若寺修,每都有几百人在工地上劳作。秦云每都会去工地看看,给百姓们送水送粮,还时不时和他们聊,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有一,秦云在工地上遇到了李村的老妇人,老妇人正在给修路的儿子送午饭。看到秦云,老妇人笑着:“秦掌柜,真是谢谢你!我儿子在这修路,每能拿到五十文,还能吃饱饭,我们家这个月的口粮就够了!”
秦云笑着:“大娘,这是您儿子自己辛苦赚来的。等路修好了,您去城里看亲戚,就不用走泥路了,多方便。”
老妇茹零头:“是啊!以前去城里,要走两个时辰,还满身是泥;以后路修好了,一个时辰就能到,还干干净净的。秦掌柜,您真是个大善人!”
百姓们都围了过来,纷纷称赞秦云,有的还要给秦云送锦旗。秦云笑着:“大家不用谢我,要谢就谢我的东家,是东家让我来帮大家的。只要大家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做的这些事,就值了。”
隐士也经常去工地看看,看到百姓们积极修路,看到秦云关心百姓,心里对秦云的信任越来越深。他对秦云:“秦施主,你东家不仅是个商人,更是个‘仁者’。以后兰若寺有什么事,只要你开口,我一定帮忙。”
秦云心里一喜,这意味着,以后要是遇到什么麻烦,比如王怀安找事,隐士可能会帮忙。他对隐士:“谢谢前辈!要是以后真有需要,晚辈一定不会客气。”
修路工程进展得很快,只用了一个月,十里长的石子路就修好了。路的两边种上了杨树,微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看起来很舒服。百姓们都很高兴,纷纷走上新路,有的还骑着马,体验新路的顺畅。
秦氏货栈的商队,第一次走新路,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货物也没有损坏。商队的队长对秦云:“秦掌柜,这条路修得太好了!以后我们去周边州县送货,能节省很多时间,还能多送几趟货!”
秦云笑着:“这就是东家的‘双赢’—— 百姓方便了,我们的商队也方便了。以后,我们还要修更多的路,帮助更多的百姓。”
他给林发消息:“石子路已经修好,百姓们很满意,商队也受益了。隐士对我们更信任了,还以后有需要可以找他帮忙。”
林回复:“很好!这就是‘慈善投资’,不仅能获得声誉,还能获得实际的利益,更能建立良好的人脉。秦云,古代的事业,已经走上了正轨,以后我们要继续扩大规模,帮助更多百姓,同时也为现代的发展积累更多资源。”
秦云看着林的回复,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只要继续跟着林,继续做这些 “双赢” 的事,秦氏货栈的未来,会越来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