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集 成立研发中心?科技布局的第一步
滨海市郊区的新仓库里,林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株刚从青牛岭传过来的野山参。阳光透过仓库的高窗洒下来,落在人参的须根上,泛着淡淡的光泽。他刚用系统的物质分析功能扫过,屏幕上显示这株人参的年份足有五十年,皂苷含量比市面上的普通野山参高出 12%—— 这是秦云带着村民在深山里新找到的,数量不多,但品质极好。
“林哥,苏总那边打电话来,赵峰最近在跟几个药材商打听咱们的货源,还问起了青牛岭的情况。” 王猛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物流报表,眉头皱着,“我让下面的人盯着赵峰的动静,发现他昨还去了咱们之前合作的一家货运公司,不知道想干什么。”
林手里的动作顿了一下,指尖划过人参的须根。赵峰这个名字,自从上次青牛岭抓了座山雕后,他就没再刻意关注过,没想到对方还在盯着他。“货运公司那边有什么异常吗?”
“暂时没有,不过那家公司的老板跟赵峰有点交情,我怕他们会给咱们的运货添麻烦。” 王猛把报表递过去,“这是最近一个月的物流记录,从青牛岭过来的药材都按时到了,但赵峰要是想搞事,不定会在半路截货。”
林接过报表,翻了两页,目光落在 “运输损耗率” 那栏 —— 一直稳定在 0.5% 以下,这是因为他让周老实用了现代的真空包装技术。但赵峰要是真动歪心思,光靠包装可不够。他站起身,走到仓库的窗边,看着外面来往的货车,心里突然有了个主意。
“王猛,咱们不能只被动防守。” 林转过身,眼神亮了,“我想成立一个研发中心,就以‘优化传统药材处理工艺’为名义,把青牛岭的药材进行深加工,比如提取皂苷、制作浓缩液,这样一来,既能提高药材的附加值,也能把供应链攥在自己手里,赵峰就算想打听货源,也摸不到咱们的核心。”
王猛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这主意好!要是能做深加工,咱们就不用只卖原材料了,利润能翻好几倍,而且研发中心一成立,咱们还能申请政府的科技补贴,一举两得。”
“不止这些。” 林走到办公桌前,拿出一张白纸,开始画框架,“研发中心分两个部门,一个负责药材提取工艺,找几个懂生物制药的专家;另一个负责包装和储存技术,现在青牛岭的药材虽然用了真空包装,但保质期还是有限,得研究更好的储存方法。地址就选在郊区的科技园,那里有政策扶持,而且离咱们的仓库近,方便运输。”
干就干。当下午,林就带着王猛去了滨海市科技园。负责招商的李主任听他们要做 “传统药材现代化加工”,眼睛一下子亮了 —— 这几年市里一直在推 “中医药创新”,林的项目正好符合政策。“林总,你们要是落户这里,我们能给三年的税收减免,还有研发补贴,最高能补五百万。” 李主任递过来一杯茶,语气热情,“而且科技园里有不少生物科技公司,你们还能跟他们合作,资源共享。”
林心里有底了,当场就签了意向书。接下来的一周,他开始招人。第一个面试的是退休的老教授张启明,以前在省中医药大学做过药材提取研究,手里有好几个专利。张教授本来在家养老,听林要做 “传统药材的现代化提取”,特意拄着拐杖来面试。
“林总,现在很多公司做药材提取,都追求快,但我觉得,传统药材的精髓在于‘慢提’,得保留它的活性成分。” 张教授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自己写的研究报告,“你看这株紫髓兰,要是用乙醇低温提取,能保留 90% 以上的有效成分,要是用高温萃取,虽然快,但有效成分会流失 30%。”
林接过报告,里面的实验数据详细得很,连不同温度下的提取率都标得清清楚楚。他心里一动,这正是他要找的人。“张教授,我想做的不仅是提取,还要建立一套‘药材品质标准’,比如青牛岭的紫髓兰,怎么判断它的活性,怎么储存才能不流失,这些都需要您这样的专家来牵头。”
张教授眼睛一亮,拍了拍桌子:“我就喜欢林总这种有想法的!我退休这几年,一直想做这件事,就是没人支持。你要是信得过我,我明就来上班!”
搞定了核心专家,研发中心的架子很快就搭起来了。林租了一层 1000 平米的厂房,分成了实验室、提取车间和储存室,还从苏婉的苏氏药业借了两台二手的提取设备。开业那,苏婉特意过来剪彩,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研究员,笑着对林:“你这一步走得妙,既避开了赵峰的眼线,又为以后的发展铺了路。”
林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却没放松。他知道,研发中心只是第一步,赵峰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日子,还得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