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历史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2章 第1节11 白bái,“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第1节11 白bái,“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

白bái,白丁,指没有功名的平民。《晋书·陶侃传》:“(陶)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坐:因罪。)

关于《晋书·陶侃传》职(陶)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这一记载,我将从多个维度为您深入解析这一富含政治智慧的历史典故。

一、故事原文与上下文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记载:

原文节选:

侃之佐吏诣敦请侃。敦留不遣,表侃白衣领职。侃部将朱伺等辄劝侃袭敦,侃不听。

二、注释与翻译

关键注释:

· 坐免官:因罪被免去官职

· 王敦:东晋权臣,拥兵自重,时任荆州刺史

· 表:上表奏请

· 白衣:平民身份,此处指无正式官职

· 领职:担任职务

· 佐吏:下属官员

· 遣:放行

现代汉语翻译:

陶侃因受牵连被免官后,他的下属官员去拜见王敦,请求让陶侃复职。王敦扣留陶侃不放他走,反而上表朝廷,建议让陶侃以平民身份暂代原职。陶侃的部将朱伺等人劝他袭击王敦,陶侃没有同意。

三、着作与作者介绍

《晋书》概况:

· 成书年代: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 编纂背景:唐太宗李世民下诏编修

· 主编团队: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二十余人

· 内容特点: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两晋155年历史

· 史学价值:集前人十八家《晋书》之大成,但带有明显文学色彩

编纂特点: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等撰写史论,开创鳞王直接参与修史的先例。编纂者注重“以史为鉴”,通过晋室兴衰为唐朝统治提供借鉴。

四、主要人物介绍

陶侃(259-334):

· 出身:寒门庶族,靠军功崛起

· 功绩:平定陈敏、杜弢起义,稳定东晋局势

· 性格特点:勤勉谨慎,珍惜光阴,治军严明

· 历史地位:东晋开国功臣,名将陶渊明曾祖父

王敦(266-324):

· 出身:琅琊王氏,士族代表

· 地位:东晋开国元勋,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

· 政治倾向:与皇权矛盾激化,后起兵叛乱

· 与陶侃关系:既利用又防范

五、典故背景深度分析

政治格局:

1. 门阀政治:东晋“王与马,共下”的特殊政局,王氏家族权倾朝野

2. 南北矛盾:南渡北人与江东士族、流民武装间的复杂关系

3. 央地冲突:荆州军事集团与建康中央政府的权力博弈

事件脉络:

· 陶侃因卷入政治斗争被免去荆州刺史

· 王敦既需要陶侃的军事才能稳定荆州,又担心其威胁自身地位

· “白衣领职”成为权力平衡的巧妙安排:既用人又制衡

制度渊源:

“白衣领职”并非王敦首创,三国时期已有先例。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古代政治中:

· 对人才的“控制使用”艺术

· 功过相抵的灵活用人机制

· 权臣操控官员仕途的手段

六、多重寓意解读

政治智慧层面:

1. 权变之道:

· 王敦的平衡术:既用其才,又抑其势

· 陶侃的隐忍: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2. 制度弹性:

·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安排的互补

· 非常时期的特殊用人方式

人生哲理层面:

1. 逆境智慧:

· 陶侃在困境中保持清醒,拒绝部将的冒险建议

· “留得青山在”的远见

2. 身份与能力:

· 官职只是外在形式,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 即使“白衣”身份,仍能发挥重要作用

七、现实启示与深度论述

现代组织管理启示:

1. 人才使用的弹性机制

· 当代案例:企业中对犯错高管的“戴罪立功”安排

· 管理智慧: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给人才改过机会

· 平衡要点:既要给机会,也要有约束

2. 权力制衡的艺术

· 现实映射:现代企业职副职主持工作”的任职模式

· 管理价值:既发挥专长又防止权力固化

· 风险控制:明确的权限边界和考核机制

3. 个人处世的智慧

· 陶侃的选择:接受“白衣领职”,用实际行动证明价值

· 现代意义:在职场逆境中保持专业素养,用业绩话

· 长远眼光:暂时的身份变化不影响长期发展

制度建设的思考:

1. 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关系

· 陶侃“白衣”身份下仍行使职权,明实质重于形式

· 现代制度建设应注重实效而非仅仅程序合规

2. 非常规渠道的价值

· “白衣领职”作为特殊通道,为人才提供了二次机会

· 现代组织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晋升和复出机制

3. 历史经验的现代转化

· 古代权术中的合理成分可以转化为现代管理智慧

· 关键是要在制度框架下实现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深层反思:

陶侃后来凭借卓越能力重新获得重用,成为一代名臣,这一结果证明了:

· 真才实学终将超越暂时的身份困境

· 组织需要建立让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 个人价值最终靠实际行动而非头衔证明

这一历史典故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保持专业能力、恪守职业操守、把握关键时刻的理性抉择,才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现代社会,我们既要完善制度保障,也要培养在制度框架内灵活应变的能力,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