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57章 蒙古抚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选定地点,搭建市场

锦州帅府的春日,暖意渐浓,庭院里的柳枝抽出新绿。王磊刚批阅完周婉宁送来的《军费改革成效后续报告》——军饷改革半年来,全军士气稳定,装备更新速度加快,辽东、中原防区的士兵家属生活显着改善,不少原本犹豫是否退伍的士兵,都主动申请留队。这份报告让王磊略感欣慰,但随即拿起的另一份奏报,又让他眉头微蹙。

奏报是负责蒙古事务的乌兰其其格所写,字里行间透着焦虑:归附的科尔沁、察哈尔等蒙古部落,自去年冬季以来,因大雪封山,畜牧受损严重,不少牧民缺少粮食、布匹,虽朝廷已调拨过一批救济物资,却只是杯水车薪。更棘手的是,部分年轻牧民因生活困顿,开始抱怨“归附后日子不如从前自由”,甚至有股牧民偷偷越过边境,与未归附的蒙古部落接触,若不及时解决,恐会动摇蒙古部落的归附之心。

“蒙古部落是咱们北方防线的重要屏障,若他们心生异心,后金残余势力很可能趁机拉拢,北方边境将再起波澜。”王磊将奏报放在案上,对前来议事的乌兰其其格。此时的乌兰其其格,身着蒙古传统长袍,腰间系着弯刀,虽面带忧虑,却依旧保持着干练的姿态。

“国公爷,臣此次来,正是想向您请示解决之法。”乌兰其其格躬身道,“蒙古部落以畜牧为生,冬季雪灾本就常见,以往他们可通过与汉人商贩私下交易,换取粮食与布匹,但自归附后,私下交易被禁止(为防止走私军械),朝廷的救济又难以覆盖所有牧民,才导致如今的困境。”

王磊点点头,他明白问题的核心——蒙古部落与汉人之间缺乏合法、稳定的贸易渠道,仅靠朝廷救济,既难以持久,也无法让牧民真正安居乐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靠‘输血’,还要让他们能‘造血’。”王磊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在蒙辽交界区域滑动,“咱们可以在蒙汉交界地带开设‘互市市场’,让蒙古部落用皮毛、马匹、奶制品等换取汉饶粮食、布匹、农具,既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也能促进汉蒙之间的交流,巩固归附关系。”

乌兰其其格眼中一亮:“国公爷这个主意好!蒙古部落最缺的就是稳定的交易渠道,互市一开,牧民们能靠自己的牲畜换取生活物资,自然不会再抱怨。只是……互市的地点选在哪里,又该如何管理,才能避免出现纠纷?”

“选址是关键,必须兼顾交通便利、民族分布与安全防御。”王磊指着舆图上的“赤峰”,“赤峰位于蒙辽交界,东接辽东祖大寿防区,西连科尔沁部落聚居地,北通察哈尔草原,南靠中原农耕区,且有西拉木伦河贯穿,水路、陆路都便于物资运输;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蒙汉杂居地带,百姓早已习惯与对方相处,不易产生冲突。”

为了确保选址万无一失,王磊决定亲自前往赤峰勘察。三日后,他率领乌兰其其格、十名亲卫及两名熟悉地理的汉人乡绅,踏上前往赤峰的路途。赤峰一带多为草原与丘陵结合地形,王磊一行人骑马穿行在草原上,沿途看到不少蒙古牧民的帐篷,帐篷前的牛羊数量稀少,牧民们脸上带着愁容——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开设互市的决心。

抵达赤峰核心区域后,王磊详细考察了多处地点,最终选定了西拉木伦河南岸的一片开阔地:“这里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便于取水与运输;北侧是草原,方便蒙古牧民赶来交易;南侧有一片树林,可搭建汉人商贩的临时住所;且距离赤峰堡(明军驻守的型堡垒)仅十里,遇到紧急情况,守军能及时支援。”

选址确定后,王磊立刻制定“互市市场建设方案”,明确市场规划、建设分工与时间节点:

1. 市场规划:总面积约百亩,划分为“皮毛交易区”“牲畜交易区”“粮食布匹区”“农具日用品区”“餐饮休息区”五大区域,各区之间用木栅栏隔开,设置明显的蒙古文与汉文标识;在市场中央修建一座“议事亭”,用于处理交易纠纷与日常管理;在市场西侧搭建十间土坯房,作为市场管理人员与巡逻士兵的住所;在市场周边挖掘浅沟,防止牲畜闯入非交易区。

2. 建设分工:汉人负责搭建土坯房、木栅栏与标识牌,蒙古部落负责平整土地、运输木材与水源保障(组织牧民挖掘水井);乌兰其其格协调蒙古各部落出人出力,两名汉人乡绅负责招募汉人工匠与商贩;王磊亲自主持每日建设调度会,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3. 时间节点:总工期定为一个月,前十日完成土地平整与水井挖掘,中间十日搭建房屋、栅栏与标识,最后十日进行市场清扫、物资筹备与人员培训。

建设过程中,果然出现了插曲。汉人工匠与蒙古牧民因“房屋搭建风格”产生分歧——汉人工匠习惯建造尖顶房屋,便于排水;蒙古牧民则希望建造圆顶房屋,更符合他们的居住习惯。双方各执一词,甚至发生了轻微的争执。

王磊得知后,立刻赶到施工现场,笑着对双方:“咱们建的是互市市场,要让蒙汉双方都觉得舒心。不如这样,交易区的房屋按汉人风格建造,方便存放货物;休息区的房屋按蒙古风格建造,让牧民们有回家的感觉;议事亭则采用‘汉蒙结合’风格,屋顶为汉人尖顶,四周装饰蒙古传统纹样,象征咱们蒙汉一家亲。”

这番话让双方都满意不已,汉人工匠与蒙古牧民握手言和,甚至开始互相学习对方的建筑技巧——汉人教蒙古牧民如何搭建结实的木框架,蒙古牧民则教汉人如何用羊毛毡装饰房屋,建设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王磊还着手解决“交易货币”与“度量衡”的问题。蒙古部落习惯以物易物,对汉人使用的白银、铜钱不熟悉;而汉人与蒙古人使用的“斤”“尺”“匹”等度量标准也不统一,容易引发纠纷。为此,王磊制定了“双轨交易制度”:允许以物易物,同时在市场设立“货币兑换点”,由户部派来的官员负责将蒙古牧民的皮毛、牲畜折算成白银或铜钱;统一度量衡,制作一批刻有蒙古文与汉文的“标准量具”(如秤、尺、斗),放置在各交易区,供商贩与牧民免费使用,确保交易公平。

为了吸引更多汉人与蒙古人参与互市,王磊还推出了“优惠政策”:开业前三个月,所有商贩免收摊位费;蒙古牧民首次参与交易,可凭部落首领的证明,在“粮食布匹区”免费领取五斤粮食与一匹粗布;汉人商贩若能带来农具、种子等蒙古部落急需的物资,可享受“运输补贴”(每车物资补贴五十文铜钱)。

一个月后,赤峰互市市场如期建成。站在市场中央的议事亭前,王磊看着整齐划分的五大交易区、风格各异却和谐统一的房屋、清晰醒目的双语标识,心中充满成就福乌兰其其格兴奋地:“国公爷,现在蒙古各部落都知道要开互市了,牧民们都在准备皮毛、马匹,就等着开市了!汉人商贩也来了不少,光是从锦州、沈阳赶来的粮商、布商就有五十多家!”

王磊笑着点头,又叮嘱道:“开市前,还要做好最后两项准备:一是组织市场管理人员与巡逻士兵培训,让他们熟悉交易规则、纠纷处理流程与双语沟通技巧;二是派亲卫前往周边蒙古部落与汉人村落,张贴‘开市告示’,明确开市时间(三月十五)、交易规则与安全保障措施,让大家放心前来。”

在王磊的统筹安排下,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距离开市还有三日时,赤峰互市市场已热闹起来,不少蒙古牧民提前赶来,在市场周边搭建帐篷;汉人商贩则忙着将粮食、布匹、农具等物资越摊位上,擦拭、整理,期待着开市后的生意。王磊看着这一幕,知道互市不仅能解决蒙古部落的生计问题,更能成为连接汉蒙民族的“桥梁”,为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互利共赢,加深联系

三月十五,春意盎然,西拉木伦河南岸的赤峰互市市场,迎来了开市的日子。刚蒙蒙亮,市场周边便挤满了人——蒙古牧民们骑着马,牵着牛羊,驮着鼓鼓囊囊的皮毛袋子,脸上带着期待;汉人商贩们早早打开摊位,将粮食、布匹、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高声吆喝着,吸引顾客;还有不少看热闹的汉蒙百姓,穿梭在各交易区之间,好奇地打量着琳琅满目的商品。

王磊与乌兰其其格身着便服,站在市场中央的议事亭旁,观察着开市的场景。随着乌兰其其格用蒙古语高声宣布“赤峰互市正式开时,市场瞬间沸腾起来——蒙古牧民涌向“粮食布匹区”与“农具日用品区”,汉人商贩则围向“皮毛交易区”与“牲畜交易区”,讨价还价声、欢笑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国公爷,您看那边!”乌兰其其格指着“皮毛交易区”,兴奋地。只见一名蒙古牧民将一张上好的狐狸皮递给汉人皮货商,皮货商仔细翻看后,笑着拿出二两白银递给牧民,牧民接过银子,又转身走进“粮食区”,用一两银子买了十斤米、五斤面粉,脸上笑开了花。“这牧民叫巴特,是科尔沁部落的,去年雪灾,他家的羊死了大半,一直愁着没粮食吃,现在靠卖皮毛就能换回足够的粮食,还能给孩子买块布料做新衣服。”乌兰其其格解释道。

王磊点点头,目光又转向“农具区”。一名汉人铁匠正在向蒙古牧民演示新打造的镰刀:“老乡,你看这镰刀,刀刃是用精铁打的,锋利得很,割草、割麦子都好用,比你们用的弯刀省力多了!”牧民半信半疑地接过镰刀,在旁边的草地上试了一下,果然轻松割倒一片草,当即决定用两匹骏马换十把镰刀。铁匠高胸:“我这镰刀在中原卖得一般,没想到蒙古老乡这么喜欢,以后我要多打些来!”

开市不到两个时辰,各交易区便捷报频传:“皮毛交易区”成交皮毛两百多张,价值白银五百两;“牲畜交易区”卖出牛羊三百多头,汉人商贩收购的马匹,将运往辽东,补充军队战马;“粮食布匹区”卖出粮食两千多斤、布匹百多匹,解决了近百户蒙古牧民的燃眉之急;“农具区”的镰刀、锄头、犁等农具,几乎卖出了一半,不少蒙古牧民还预订了下个月的货。

然而,交易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纠纷。在“粮食区”,一名蒙古牧民认为汉人粮商的秤不准,“明明买十斤粮食,感觉比家里的秤轻了不少”,双方争执起来,吸引了不少人围观。粮商急得满脸通红:“老乡,我这秤是按朝廷标准做的,绝对没问题!”牧民却坚持:“我的马都能驮动百斤货物,这粮食放在马上,明显比平时轻!”

王磊见状,走上前,笑着对牧民:“老乡,咱们先别着急,市场里赢标准量具’,咱们去称一下,就知道准不准了。”他让亲卫拿来市场统一配备的标准秤,将牧民买的粮食重新称重,结果正好是十斤。原来,牧民平时用的是蒙古传统的“皮囊秤”,与汉人使用的“杆秤”标准不同,才产生了误会。王磊耐心地向牧民解释两种秤的差异,并让粮商给牧民多添了半斤粮食,笑着:“第一次交易,就算是咱们的礼物,以后熟悉了,就不会有误会了。”

牧民拿着额外的粮食,不好意思地笑了:“多谢这位大人,是我不懂规矩,以后再也不会乱怀疑了。”粮商也松了口气,对王磊拱手道:“多谢大人解围,以后我会主动向蒙古老乡明秤的标准,避免再出问题。”

为了及时解决类似的纠纷,王磊当即在议事亭设立“纠纷调解处”,安排两名熟悉汉蒙双语、懂交易规则的官员(一名汉人、一名蒙古人)坐班,同时公布“调解规则”:凡交易纠纷,先由双方自行协商,协商不成可到调解处申请调解;调解时,双方需如实陈述情况,调解官员根据“公平公正、互谅互让”的原则作出裁决,双方需遵守;若对裁决不满意,可报请乌兰其其格或王磊最终裁定。

“纠纷调解处”设立后,很快便发挥了作用。上午临近中午时,“牲畜交易区”一名汉人商贩与蒙古牧民因“马匹健康”产生纠纷——商贩买了牧民的一匹马,牵走时发现马腿有点瘸,认为牧民故意隐瞒,要求退钱;牧民则马是刚才被其他牲畜撞到的,不是本身有问题,不愿退钱。调解官员赶到后,先查看马匹的腿伤(确实是新伤),又询问了周边目击者,确认牧民没有撒谎。最终,调解官员提出“折中方案”:牧民减少五十两卖马钱,作为商贩给马治赡费用;商贩接受方案,双方握手言和。

中午时分,市场的“餐饮休息区”也热闹起来。汉人商贩与蒙古牧民围坐在一起,吃着汉人做的馒头、炒菜,喝着蒙古牧民带来的奶茶、马奶酒,虽然语言交流还不太顺畅,但通过手势与简单的词语,彼此分享着交易的喜悦。王磊看到这一幕,对乌兰其其格:“互市不仅是交易物资的地方,更是交流感情的平台。以后,咱们可以在每月开市时,组织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比如蒙古歌舞表演、汉人杂耍,让大家玩得更开心,感情更亲近。”

乌兰其其格连连点头:“国公爷得对!蒙古人最喜欢唱歌跳舞,下次开市,我让部落里的歌手、舞者来表演,肯定能吸引更多人!”

下午,互市市场的交易依旧火爆。王磊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蒙古牧民在买完粮食、布匹后,会特意跑到“农具区”,向汉人商贩请教农具的使用方法;而汉人商贩也乐意传授,有的甚至亲自示范如何用犁耕地、如何用镰刀割草。一名叫吉日嘎拉的蒙古牧民,买了一把犁后,缠着汉人老农教了半个时辰,学会后兴奋地:“有了这犁,以后种地就不用靠牛拉人推了,能多种不少地!”

王磊看到这一幕,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他找到乌兰其其格,道:“蒙古部落虽然以畜牧为主,但部分靠近中原的牧民,也有耕种的意愿,只是缺乏农具与技术。咱们可以在互市市场旁开设‘农技培训班’,邀请汉人老农定期来讲课,教蒙古牧民耕种、施肥、灌溉的技术;同时,提供平价的种子与农具,鼓励他们发展农耕,实现‘畜牧+农耕’双丰收,让生活更稳定。”

乌兰其其格大喜:“这个主意太好了!不少牧民早就想种点粮食,却不知道怎么种,有了培训班,他们再也不用愁了!我这就去安排,下个月就开课!”

夕阳西下,赤峰互市的首次开市接近尾声。牧民们驮着换来的粮食、布匹、农具,心满意足地骑着马返回部落;汉人商贩们清点着赚来的银子与收购的皮毛、牲畜,脸上洋溢着笑容。据市场管理人员统计,首日互市共成交各类商品价值白银两千两,参与交易的汉蒙民众超过三千人,没有发生重大纠纷,圆满成功。

王磊在议事亭召开了简短的总结会,对参与市场建设与管理的人员给予肯定,同时提出了后续改进措施:

1. 扩大交易品类:根据首日交易情况,下次开市增加“药材区”与“手工艺品区”,满足蒙古牧民对药材的需求,也为汉人手艺人提供销售渠道;

2. 延长交易时间:将“每月初一、十五开时改为“每月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开时,方便路途较远的牧民与商贩参与;

3. 加强安全保障:从赤峰堡增派二十名士兵,负责市场周边的巡逻与治安,同时在市场入口设置“安全检查点”,防止携带武器与违禁品(如鸦片、劣质火器)进入;

4. 建立“商户信誉榜”:每月根据商贩的服务态度、商品质量与有无纠纷记录,评选“诚信商户”,在市场公示,为其吸引更多顾客。

此后,赤峰互市市场逐渐步入正轨,每月两次的开市,成为蒙汉民众最期待的日子。蒙古部落的生活日益改善,牧民们不再为粮食、布匹发愁,不少人还通过学习农耕技术,种上了麦、玉米,收入大幅增加;汉人商贩则通过互市,打开了蒙古市场,皮毛、马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带动了辽东、中原的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互市促进了汉蒙民族的深度交流。蒙古牧民开始学习汉语,汉人商贩也会几句简单的蒙古语;蒙汉百姓在交易之余,互相分享食物、传授技艺,甚至结成了朋友。有一次,赤峰一带遭遇暴雨,蒙古牧民主动帮助汉人商贩抢救粮食、修补摊位;汉人商贩则在冬季来临前,给贫困的蒙古牧民送去棉衣、棉被。这种互帮互助,让“汉蒙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个月后,乌兰其其格向王磊递交《赤峰互市成效报告》:归附的蒙古部落中,抱怨生活困顿的牧民减少了九成;与未归附部落接触的股牧民,全部返回,还主动劝未归附的亲友“归附后有互市,日子过得更好”;汉蒙之间的纠纷事件,从每月十余起降至一两起;辽东、中原的皮毛价格下降三成,农具销量增加五成,商业活力显着提升。

王磊看着报告,欣慰地:“互市不仅解决了蒙古部落的生计问题,更稳固了咱们的北方防线。这明,民族之间的和睦,靠的不是武力压制,而是互利共赢、真诚相待。”他当即决定,在赤峰互市的基础上,在蒙辽、蒙晋交界的其他地区,再开设三座互市市场,让更多蒙汉民众受益。

在前往下一座互市选址地的路上,王磊望着茫茫草原上往来的汉蒙商队,心中明白,赤峰互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要通过更多这样的举措,让各个民族之间不再有隔阂,真正实现“下一统、各族和睦”的愿景。而这,也正是他“安下”大业中,最温暖、也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