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阅道:“你们以为知兰教书好,是有什么邪门歪道么?错,跟着她的第一步,先打好基本功!”
虽然有道理,但是课业压力太重了啊。
大家抱着侥幸心理,顾知兰那么忙,她正还交接府学的事务,跟着崔实去布政使司熟悉新的工作,哪里还有时间逐一批改他们的文章呢。
对付对付得了。
但是他们想错了,每次他们交上去的文章,顾知兰总会在两之内返回意见,而且批改地极为认真,朱批字遍布整张宣纸。
而那种刻意敷衍的文章,顾知兰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这文章没法改,重写。
大家都瞠目结舌,顾知兰是不用睡觉么。
崔阅知道,她一旦忙起来,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有时不知不觉便忙到东方既白,她憩一会儿,又能精神抖擞地来给大家上课了。
崔阅当时就想,谁也不是铁打的身子,等成了亲绝对要管管她,不能这么熬了。
会试的主考官要到二月初才能定下来,但顾知兰已经开始和裴山长一起研究并下注,猜测会是谁了。
能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水平都不差,迎合主考官喜欢的主张与文风,便可能和别人拉开差距。
这种伎俩虽然令人不齿,但很有用。毕竟体育竞技比赛里,还要研究对手的招式,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呢。
等到二月初定了人选再来研究,修订文章风格,怕是来不及的。
大邺朝的会试一般由内阁成员轮番担任主考,首辅因为政务繁忙,一般是不会亲自担任主考的。
裴山长属于那种虽身不在朝堂,但知下事的世外高人,且前段时间去做皇长孙恩师,对朝堂格局更为熟悉,他推测两位次辅可能性最大。
一位是高相一党的王潇,一位是清流一派的柳成智,前者是户部尚书,权势自然是有的,但是名声太差。
柳成智在吏部任职,又兼国子监的博士,属于清流一派,名声好得多,不但在朝堂权势中心站稳了脚跟,学问也算名流,裴山长猜测他的赢面更大一些。
顾知兰研究了一番柳成智的文章,打听出来柳大人最爱苏子文集,对他的性格喜好进行一番分析后,给崔阅等人出了三道策问题目。
一道以贾鲁案例分析历代治河、漕匀经济政策,论述如何平衡官府征调与百姓负担。
一道如何治理边陲问题。
最后一道是关于科举取士,八股锢才,却又是寒门跃迁的最佳选择,如何改革方能让真才得显,而士风不落。
大家拿到题目都懵逼了,之前的考试多半是些纸面功夫,这么紧扣现实的题目,一时不知道如何拿捏尺度来作答。
然而顾知兰觉得,本届会试极有可能围绕朝廷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展开,治水漕运、边境治理、科举兴国,如此一举两得,既选拔了人才,又向广大学子征集了意见。
她要大家不必急于一时,给了大家七日时间,希望能研究一番柳成智的文章,并将自己的文章细细打磨。
崔阅一就都写完了,笑嘻嘻拿给顾知兰看,顾知兰见他一双眼睛亮晶晶的,像个等待表扬的孩子。
顾知兰就当着他的面看了起来,崔阅满心期盼,等待她夸奖自己。
半盏茶后,顾知兰放下纸,道:“第一篇过于匠气,足见你并不懂漕运治水,只不过卖弄一些文字技巧。第三篇中规中矩,我就不提了。第二篇一提到打仗,你就老毛病犯了,慷慨激昂,过于偏激。”
崔阅没想到得到的是这样的评论,一颗心沉甸甸坠了下去,又有些不服气。
顾知兰端起茶盏喝了一口:“我让你研究柳先生喜爱的文章,你可有认真看过?”
崔阅垂眸,顾知兰内心惊叹,睫毛可真长,只听崔阅鼻子里嗡卫:“看过。”
顾知兰:“可有认真研究?”
崔阅便不话了。
顾知兰道:“柳先生的文风洒脱落拓,因此不喜匠气,但又并非偏激狂妄之徒,文章的力量,不必非要体现在激烈的言辞之上,而是平静背后蕴藏的底蕴。”
“我给了你们七日时间,不是要急于交卷,而是要你们认真思考揣摩,精心打磨。要知道,考场上不过几日光景,能考的题目无非经济与治理这些,功夫全是在平时的。”
她摇摇头:“你平时不肯下功夫,没有厚积,如何在考场上薄发,不要以为考中了乡试解元便了不起,要知道参加会试的可是全大邺朝的举人,余杭地区的举人是什么水平,不必我多吧。”
崔阅本来想着等顾知兰夸奖完他,再顺势逗着她玩儿,可她一本正经得将他骂得灰头土脸,他只感觉一阵心塞。
他拿着自己的文章离开了,起初心下不甘,觉得顾知兰是故意为难他,回去后翻开柳成智的文集,看了一会儿,越看越觉得顾知兰的有道理。
他认认真真看了下去,不觉夜色降临,窗外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对顾知兰的愤恨早已不在,内心只感慨她果然比自己聪明得多,是自己没看透。
于是便拿出那几张揉成一团的纸,重新铺开,拿了镇纸压住四角,认认真真修订起来。
此后,他除了吃饭睡觉盯媳妇,全部心思都放在研究文章上。
就这样,写了两日,改了两日,又修了两日,再次交上去的文章,终于博得了顾知兰会心一笑。
顾知兰,不错。
已经是很高的夸赞了。
崔阅心想,果然从古至今为了让媳妇开心,老爷们儿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古有昏君烽火戏诸侯,现在有他费尽心思写文章,头发都掉了一把。
备考的日子过的飞快,转瞬之间便到了年节,这段日子,崔阅进步最快,顾凡和曹文很努力,但他俩的劣势也很明显。
就是年纪,见识少,又出身寒门,那些国计民生的大事,不是头脑聪慧便能理解到位的,需要足够多的阅历与实践。
可这恰恰是最难的,不像背书写文章学习考试技巧,只要下功夫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