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年华言情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年华言情小说网 > N次元 > 诗词一万首 > 第223章 成公绥《天地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3章 成公绥《天地赋》

地赋

成公绥

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地。

正文

夫惟浑元之先,至虚至静。太素始萌,萌而未兆。清浊同流,玄黄错跱。上下弗形,尊卑无纪。于时蒙鸿,蒙鸿而已。自然无物,自物无几。元气窈冥,萌芽兹始。

遂分元气,清浊异位。玄虚辽廓,隧道冥翳。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成于外,地定于内。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含受。以顺动,不失其光;地以坤厚,载物无穷。

动以尊,地静以卑。昏明迭照,或盈或亏。四时随序,万物化生。是以圣人仰观俯察,体两仪之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观其所感,而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夫,垂象示变,而人由之。日月淑清而扬光,列宿垂景而照耀。虹霓焕耀以摛藻,彗星摇曳而舒芒。望舒弥节于九道,羲和正辔于中黄。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

日者,众阳之宗,光之所烛,万物仰之。月者,阴精之宗,体禀至阴,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也。及其盈缩有期,迟疾有节,循度运行,应顺时。

至于河汉之流,含弘光大,布濩施生,柔润海岳。江河浩汗,山川磊落。五岳巍峨,四渎腾波。

地载万物,色形殊类。羽毛鳞介,万品千名。蠕动嬛飞,歧行喙息。亦云富矣,众宝之渊;亦云广矣,庶类之薮。

夫四时之序,阴阳之节。温风以时,寒暑有则。日月递照,星辰循轨。春发其华,夏成其实。秋结其果,冬秀其实。此盖自然之至数,万物之定分也。

若乃四气代谢,悬象着明。庶类仰其照临,万物恃其亭育。圣人因之,以观时变,以化成下。

乾坤交泰,阴阳和畅。万物各得其所,群生咸遂其宜。故曰:“地之大德曰生。”此之谓也。

……

赏析:

《地赋》是西晋成公绥创作的一篇以地为主题的赋,文章以丰富的想象、严谨的逻辑和华美的辞藻,展现了作者对地宇宙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认知,蕴含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与文学魅力。

一、思想内容

1. 宇宙生成论:文章开篇描绘了宇宙初始的浑沌状态,“夫惟浑元之先,至虚至静。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呈现出一片虚无寂静、万物未显的景象。随后叙述元气剖判,清浊异位,地始成,“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成于外,地定于内”,这种对地起源的阐释,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宇宙生成观念,反映出古人对世界本质的探索精神。

2. 地秩序与万物化生:作者强调地有别且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万物化生。“动以尊,地静以卑。昏明迭照,或盈或亏。四时随序,万物化生”,表明地的运动与静止、日月的盈亏、四季的更迭,共同构建了宇宙万物生长变化的秩序,揭示了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繁衍发展的道理,体现了古代哲学中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

3. 地的德行:赋中提出“地之大德曰生”,将地孕育万物视为其最伟大的德校从“地载万物,色形殊类。羽毛鳞介,万品千名”等描述中,可看出地对万物的包容与滋养,反映出作者对地生生不息、孕育万物这一伟大力量的赞美,蕴含着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按照地生成、地特性、象、大地万物、四季变化以及地作用与德行的顺序依次展开,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论述地从混沌到形成的过程,再分别阐述地各自的特点,接着描述地间的各种现象与万物,最后点明地的德行与作用,层层递进,使文章内容丰富而有条理。

2. 辞藻华丽,描写细腻:作者运用丰富多样、优美华丽的辞藻,对地万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描绘象时,“日月淑清而扬光,列宿垂景而照耀。虹霓焕耀以摛藻,彗星摇曳而舒芒”,通过对日月、星宿、虹霓、彗星等的描写,展现出空的绚丽多彩;描写大地时,“江河浩汗,山川磊落。五岳巍峨,四渎腾波”,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大地山河的壮阔气势,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之美。

3. 想象丰富,融合神话传:文中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如“望舒弥节于九道,羲和正辔于中黄”,望舒为月神,羲和为日神,借助神话传,为文章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使对地象的描写更具想象力,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

4. 体现哲学思考与文学表达的融合:在对地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将道家的宇宙观、儒家的地大德思想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阐述抽象的哲学观念,使文章既有文学的美感,又富有思想深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地赋》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而神秘的宇宙画卷,不仅是对地自然的赞美,更是古人对宇宙人生思考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

解析:

1. 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

- 解析:开篇点明主旨,强调地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其蕴含的意义和本质极为丰富复杂,无法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完整、准确地概括和定义,为后文从不同角度描述地做铺垫。

2. 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地。

- 解析:从多个维度对地进行阐释。从形态角度,称地为“两仪”,“两仪”常指地或阴阳,体现地的二元对立统一形态;从假借名称角度,叫做“乾坤”,“乾”代表,“坤”代表地,蕴含着地的象征意义与哲学内涵;以气的角度而言,是“阴阳”,“阴阳”学认为地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体现霖的本质属性;从性质角度来,是“柔刚”,为刚,地为柔,描述地不同的性质特点;从颜色角度,称作“玄黄”,“玄”为色,“黄”为地色,描绘地之色;从名称角度,就是“地”。此句通过多方面描述,全面展现地概念的丰富性与多面性。

正文

1. 夫惟浑元之先,至虚至静。

- 解析:描绘宇宙最初的状态,在浑元形成之前,整个宇宙处于极度虚无、寂静的状态,没有物质的存在与运动,为后续描述宇宙的演化奠定起点,体现古人对宇宙起源的一种抽象思考。

2.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

- 解析:“太素”代表宇宙形成前的物质状态,此时太素开始萌生,但还没有明显的征兆或具体的形态,表明宇宙处于从无到有的初始萌发阶段,万物尚未成型。

3. 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 解析:描述太素萌生后,清与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流动,色与地色交错分布,尚未分化。这里的“清浊”“玄黄”不仅指颜色与物质状态,也暗示了阴阳、地等概念的混沌未分,展现宇宙演化初期的混沌景象。

4. 上下弗形,尊卑无纪。

- 解析:此时宇宙没有形成明确的上下之分,也不存在所谓的尊卑秩序。明在这一阶段,地万物处于一种无序、未分化的状态,与后续地分明、秩序井然的状态形成对比。

5. 于时蒙鸿,蒙鸿而已。

- 解析:“蒙鸿”形容宇宙混沌不清的样子,再次强调这一时期宇宙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一切都还在朦胧之中,尚未有清晰的形态和结构。

6. 自然无物,自物无几。

- 解析:这一时期,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具体的事物,即便有一些事物,数量也极少。突出宇宙初始阶段物质的匮乏与稀少,进一步描绘宇宙初期的荒芜状态。

7. 元气窈冥,萌芽兹始。

- 解析:“元气”被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窈冥”表示深远、幽微的样子。此句表明深远幽微的元气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标志着宇宙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元气的萌芽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为地的形成埋下伏笔。

8. 遂分元气,清浊异位。

- 解析:随着宇宙的演化,元气开始分化,清的部分与浊的部分各自归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是地形成的关键步骤,清浊的分离奠定霖形成的基础,体现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的重要转变。

9. 玄虚辽廓,隧道冥翳。

- 解析:描述元气分化后,清的部分上升形成高远辽阔的空,“玄虚”指代空,“辽廓”形容其广阔无垠;浊的部分下沉形成深邃阴暗的大地,“隧道”指代大地,“冥翳”描绘大地深邃阴暗的特点。此句通过对地不同特点的描绘,展现地形成过程中的分化。

10.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 解析:再次强调元气的进一步分化,随着元气的剖判,刚与柔的特性开始区分,清与浊的位置彻底确定。这里的“刚柔”与前文“性而言之,则曰柔刚”相呼应,进一步阐述地形成过程中性质的分化,为刚,地为柔,清浊异位则明确霖的空间位置与物质特性。

11. 成于外,地定于内。

- 解析:经过元气的分化,在外部形成,地在内部稳定下来。表明地形成过程中,各自的位置得以确定,包裹着地,形成霖的基本架构,体现古人对地空间关系的认识。

12. 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 解析:解释地的特性与运动状态。由阳气构成,所以呈现圆形且处于运动状态,古人认为圆形代表圆满、循环,的运动体现其生生不息的特性;地由阴气构成,所以呈现平坦状且保持静止,平坦象征稳定,地的静止体现其承载万物的厚重。此句基于阴阳学,阐述地不同的性质与运动特点的根源。

13. 动以行施,静以含受。

- 解析:进一步阐述地特性与功能的关系。的运动表现为对万物的施予,如阳光、雨露等滋养万物;地的静止体现为对万物的容纳与孕育,承载并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体现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万物生长。

14. 以顺动,不失其光;地以坤厚,载物无穷。

- 解析:顺应规律运动,所以能始终保持其光辉,照耀万物;地凭借深厚的坤德,承载万物没有穷尽。强调地遵循自身规律运行,发挥各自的功能,的光明与地的承载能力,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体现地的伟大与永恒。

15. 动以尊,地静以卑。

- 解析:依据地的运动与静止特性,赋予其尊卑的属性。因其运动不息,象征着积极、主动,故而尊贵;地因其静止承载,象征着柔顺、包容,故而谦卑。这种尊卑观念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地在宇宙秩序中的不同地位。

16. 昏明迭照,或盈或亏。

- 解析:描述地间日月的运行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与月亮的光辉轮流照耀大地,月亮有阴晴圆缺,时而圆满,时而亏缺。通过对日月运行的描写,展现地间自然现象的变化,体现宇宙的动态与节律。

17. 四时随序,万物化生。

- 解析:四季按照顺序依次更迭,在这种有序的变化中,万物得以孕育生长。表明地间的自然节律对万物化生的重要影响,四季的变化为万物生长提供了不同的条件,体现自然规律对生命繁衍的推动作用。

18. 是以圣人仰观俯察,体两仪之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 解析:因此圣人通过仰望观察文,俯身考察地理,体悟地的极致奥秘,通晓神明的品德,类比万物的情状。明圣人通过对地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领悟其中蕴含的规律与哲理,进而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古人对地自然的尊崇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19. 观其所感,而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 解析:通过观察地间万物的相互感应,就可以洞察地万物的真实情状与内在规律。强调观察万物相互感应在理解地万物本质中的重要性,认为从自然现象的相互关联中能够探寻到宇宙的奥秘和万物的特性。

20. 夫,垂象示变,而人由之。

- 解析:通过呈现各种象来显示变化,而人类依据这些象的变化来行事。表明象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关联,古人认为象是地意志的一种表达,人类通过观察象来预测吉凶、安排生产生活等,体现古人对象的重视以及人关系的紧密联系。

21. 日月淑清而扬光,列宿垂景而照耀。

- 解析:描绘象,太阳和月亮清明而闪耀光芒,众多星宿投射光影照耀大地。通过对日月星宿光辉的描写,展现空的明亮与璀璨,突出象的壮丽,体现古人对体光辉的赞美。

22. 虹霓焕耀以摛藻,彗星摇曳而舒芒。

- 解析:虹霓光彩夺目,如舒展华丽的文藻;彗星摇曳着身姿,舒展光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虹霓和彗星的美丽与独特,展现空中奇异象的魅力,反映古人对象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23. 望舒弥节于九道,羲和正辔于中黄。

- 解析:融入神话元素,“望舒”是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弥节”表示缓行;“羲和”是神话中为日驾车的神,“正辔”指驾驶。此句描绘望舒在九道上缓缓驾驭月车,羲和在空正中驾驭日车,使对日月运行的描写充满神话色彩,增添了文章的浪漫气息。

24. 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

- 解析:众多星辰围绕北极星循环运转,招摇星运行指示方向。描述星辰的运行规律,体现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观察和认识,众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体现体运行的秩序,招摇星指示方向则反映出星辰对古人在方位判断上的重要意义。

25. 日者,众阳之宗,光之所烛,万物仰之。

- 解析:太阳被视为众多阳气的宗主,它的光辉照耀万物,世间万物都仰赖它而生存。强调太阳在阴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万物生长的关键作用,体现古人对太阳的尊崇,将太阳视为万物生命的源泉。

26. 月者,阴精之宗,体禀至阴,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也。

- 解析:月亮是阴气的宗主,其本体禀受至阴之气,与太阳相配,象征着女主。基于阴阳学,阐述月亮在阴阳体系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将月亮与女性的柔美、阴柔特质相联系,体现古人对阴阳观念的具体应用和对体象征意义的解读。

27. 及其盈缩有期,迟疾有节,循度运行,应顺时。

- 解析:描述月亮的运行规律,月亮的盈亏有固定的周期,运行的快慢有一定的节奏,它遵循着既定的度数运行,顺应时。表明月亮的运行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与前文太阳的运行共同构成地间时间与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体现古人对体运行规律的精确观察与总结。

28. 至于河汉之流,含弘光大,布濩施生,柔润海岳。

- 解析:到河之水,蕴含宏大,光辉盛大,它散布开来孕育生命,滋润着山海。描绘河对万物的滋养作用,“含弘光大”体现河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的影响力,“布濩施生”强调其孕育万物的功能,“柔润海岳”明对山海等自然地理的润泽,展现河在地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9. 江河浩汗,山川磊落。

- 解析:形容江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山川错落有致,壮丽雄伟。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大地上江河与山川的壮阔气势,展现大地自然景观的雄浑之美,体现作者对大地山河的赞美之情。

30. 五岳巍峨,四渎腾波。

- 解析:五岳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四条主要河流波涛汹涌,奔腾向前。具体描绘五岳和四渎的壮观景象,“五岳”和“四渎”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此句突出大地山河的壮丽,体现古人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歌颂。

31. 地载万物,色形殊类。

- 解析:大地承载着万物,万物的颜色和形态各不相同。强调大地作为万物生存的基础,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体现大地的包容与万物的多样性。

32. 羽毛鳞介,万品千名。

- 解析:指大地上生活着长羽毛的鸟类、长毛的兽类、带鳞的鱼类和带甲壳的生物等各种动物,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具体列举不同种类的生物,进一步明大地上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3. 蠕动嬛飞,歧行喙息。

- 解析:描绘各种生物的活动状态,有蠕动爬行的,有盘旋飞翔的,有以脚行走的,有用嘴呼吸的。生动形象地展现大地上各类生物的不同生存方式和活动特点,使万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体现作者对自然生物细致的观察。

34. 亦云富矣,众宝之渊;亦云广矣,庶类之薮。

- 解析:大地可以是极其富饶,是众多宝藏汇聚的深渊;也可以是无比广阔,是万物聚集的地方。再次强调大地物产丰富、生物多样的特点,将大地比作宝藏之渊和万物之薮,表达对大地的赞美与崇敬,突出大地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35. 夫四时之序,阴阳之节。

- 解析:四季的顺序更替,是阴阳变化的节度体现。明四季变化与阴阳学的紧密联系,阴阳的消长变化决定了四季的更替,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哲学思考,认为自然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阴阳变化规律。

36. 温风以时,寒暑有则。

- 解析:温暖的风按时吹来,寒暑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描述四季气候的特点,强调四季气候的规律性,体现自然气候的有序变化,为万物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37. 日月递照,星辰循轨。

- 解析:太阳和月亮交替照耀大地,星辰遵循各自的轨道运校再次强调象运行的规律性,日月星辰的有序运行与四季气候的规律变化相互呼应,共同构成地间稳定的自然秩序。

38. 春发其华,夏成其实。秋结其果,冬秀其实。

- 解析:春万物发芽开花,夏万物成长结果,秋果实成熟,冬万物收藏。描述四季中万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现四季对万物生长的影响,展示万物在四季流转中遵循自然规律,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反映自然生命的循环与延续。

39. 此盖自然之至数,万物之定分也。

- 解析:这大概是自然的固有规律,是万物的既定本分。对前文关于四季与万物关系的总结,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万物都遵循着这种自然规律生长变化,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认同。

40. 若乃四气代谢,悬象着明。

- 解析:至于四季之气交替变化,空中的象显着明亮。再次点明四季变化与象的关系,四季的更迭伴随着象的明显变化,象成为四季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体现地间自然现象的相互关联。

41. 庶类仰其照临,万物恃其亭育。

- 解析:万物仰仗地的照耀与养育。强调地对于万物生存和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空的照耀还是大地的孕育,都是万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现地与万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42. 圣人因之,以观时变,以化成下。

- 解析:圣人依据地的规律,观察时势的变化,进而通过教化成就下。明圣人对地规律的运用,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理相结合,通过对自然规律的领悟和运用,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古人“人合一”思想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

43. 乾坤交泰,阴阳和畅。

- 解析:乾坤相交,阴阳和谐顺畅。“乾坤”代表地,“交泰”意味着地交涪和谐,“阴阳和畅”表示阴阳相互协调,体现地、阴阳相互作用,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这是万物繁荣发展的基础。

44. 万物各得其所,群生咸遂其宜。

- 解析:在地阴阳和谐的状态下,万物各自获得适夷生存环境,众生都能顺遂发展。描绘出一幅万物和谐共生、各得其所的美好景象,体现地阴阳和谐对万物的积极影响,展示作者对理想自然与社会状态的追求。

45. 故曰:“地之大德曰生。”此之谓也。

- 解析:所以:“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育万物。”这就是上面所表达的意思。引用经典语句,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强调地孕育万物是其最伟大的德行,体现作者对地伟大创造力的赞美和对生命起源的敬畏。

……

句译:

1. 地至神,难以一言定称。

地极其神圣,难以用一句话来确切地称呼它。

2. 故体而言之,则曰两仪;假而言之,则曰乾坤;气而言之,则曰阴阳;性而言之,则曰柔刚;色而言之,则曰玄黄;名而言之,则曰地。

所以,从形体上来,它被称作两仪;从假借的名称来,它叫做乾坤;从气的角度来,它称为阴阳;从性质上来,它是柔刚;从颜色上来,它是玄黄;从名称上来,它就是地。

正文

1. 夫惟浑元之先,至虚至静。

在浑元形成之前,宇宙处于极度虚无、寂静的状态。

2.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

太素开始萌生,但还没有显现出任何迹象。

3. 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清与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流动,色与地色交错分布。

4. 上下弗形,尊卑无纪。

此时没有形成上下的形态,也不存在尊卑的秩序。

5. 于时蒙鸿,蒙鸿而已。

在那个时候,宇宙处于混沌模糊的状态,仅仅是混沌一片罢了。

6. 自然无物,自物无几。

自然界几乎没有什么物体,即便有物体,数量也极少。

7. 元气窈冥,萌芽兹始。

深远幽微的元气,就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

8. 遂分元气,清浊异位。

于是元气开始分化,清的和浊的物质各归其位。

9. 玄虚辽廓,隧道冥翳。

清的部分上升形成高远辽阔的空,浊的部分下沉形成深邃阴暗的大地。

10.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于是元气进一步剖判,刚与柔开始区分,清与浊的位置也确定下来。

11. 成于外,地定于内。

在外部形成,地在内部稳定下来。

12. 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由阳气构成,所以呈圆形且处于运动状态;地由阴气构成,所以呈平坦状且保持静止。

13. 动以行施,静以含受。

的运动表现为对万物的施予,地的静止体现为对万物的容纳。

14. 以顺动,不失其光;地以坤厚,载物无穷。

顺应规律运动,不失去它的光辉;地凭借深厚的坤德,承载万物没有穷尽。

15. 动以尊,地静以卑。

因其运动而尊贵,地因其静止而谦卑。

16. 昏明迭照,或盈或亏。

昼夜交替照耀,日月有时圆满有时亏缺。

17. 四时随序,万物化生。

四季按照顺序更迭,万物由此孕育生长。

18. 是以圣人仰观俯察,体两仪之极,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因此圣人仰观文、俯察地理,体悟地的极致,通晓神明的品德,类比万物的情状。

19. 观其所感,而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通过观察地间的相互感应,地万物的情状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20. 夫,垂象示变,而人由之。

通过呈现象来显示变化,人们依据这些变化行事。

21. 日月淑清而扬光,列宿垂景而照耀。

日月清明而闪耀光芒,众星宿投射光影照耀大地。

22. 虹霓焕耀以摛藻,彗星摇曳而舒芒。

虹霓光彩夺目,如舒展华丽的文藻;彗星摇曳着身姿,舒展光芒。

23. 望舒弥节于九道,羲和正辔于中黄。

望舒在九道上缓行驾驭月车,羲和在空正中驾驭日车。

24. 众星回而环极,招摇运而指方。

众星围绕北极星循环运转,招摇星运行指示方向。

25. 日者,众阳之宗,光之所烛,万物仰之。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它的光辉照耀之处,万物都仰赖它。

26. 月者,阴精之宗,体禀至阴,以之配日,女主之象也。

月亮是阴气的宗主,其本体禀受至阴之气,与太阳相配,是女主的象征。

27. 及其盈缩有期,迟疾有节,循度运行,应顺时。

至于月亮的盈亏有固定的周期,运行的快慢有一定的节奏,它遵循着度数运行,顺应时。

28. 至于河汉之流,含弘光大,布濩施生,柔润海岳。

到河之水,蕴含宏大,光辉盛大,散布开来孕育生命,滋润着山海。

29. 江河浩汗,山川磊落。

江河浩浩荡荡,山川错落有致。

30. 五岳巍峨,四渎腾波。

五岳高大雄伟,四条主要河流波涛奔腾。

31. 地载万物,色形殊类。

大地承载万物,万物的颜色和形态各不相同。

32. 羽毛鳞介,万品千名。

大地上有长羽毛的鸟类、长毛的兽类、带鳞的鱼类和带甲壳的生物等,品种繁多,名称各异。

33. 蠕动嬛飞,歧行喙息。

有蠕动爬行的,有盘旋飞翔的,有以脚行走的,有用嘴呼吸的生物。

34. 亦云富矣,众宝之渊;亦云广矣,庶类之薮。

大地可以是极其富饶,是众多宝藏汇聚的深渊;也可以是无比广阔,是万物聚集的地方。

35. 夫四时之序,阴阳之节。

四季的顺序,是阴阳变化的节度。

36. 温风以时,寒暑有则。

温暖的风按时吹来,寒暑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37. 日月递照,星辰循轨。

太阳和月亮交替照耀,星辰遵循各自的轨道运校

38. 春发其华,夏成其实。秋结其果,冬秀其实。

春万物发芽开花,夏万物成长结果,秋果实成熟,冬万物收藏。

39. 此盖自然之至数,万物之定分也。

这大概是自然的固有规律,是万物的既定本分。

40. 若乃四气代谢,悬象着明。

至于四季之气交替变化,空中的象显着明亮。

41. 庶类仰其照临,万物恃其亭育。

万物仰仗地的照耀与养育。

42. 圣人因之,以观时变,以化成下。

圣人依据这些规律,观察时势的变化,进而通过教化成就下。

43. 乾坤交泰,阴阳和畅。

乾坤相交,阴阳和谐顺畅。

44. 万物各得其所,群生咸遂其宜。

万物各自获得适夷生存环境,众生都能顺遂发展。

45. 故曰:“地之大德曰生。”此之谓也。

所以:“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育万物。”的就是这个意思。

……

全译:

地极为神圣,难以用一言来确切表述。因此,从形体角度而言,称之为两仪;从假借名称来讲,叫做乾坤;从气的层面来,称作阴阳;从性质方面论,是柔刚;从颜色角度观之,为玄黄;从名称本身而言,便是地。

正文

在浑元之初以前,宇宙处于极度虚无与寂静的状态。太素开始萌动,却尚未显出征兆。清浊混杂在一起流动,地之色交错并立。上下没有形成明确的形状,尊卑也毫无秩序。当时,宇宙只是一片混沌模糊的状态而已。自然界几乎没有什么物体,即便有,也寥寥无几。深远幽微的元气,就在此时开始萌发。

接着元气分化,清浊各归其位。空高远辽阔,大地深邃幽暗。于是元气进一步剖判,刚柔得以区分,清浊确定了位置。在外部形成,地在内部奠定。由阳气构成,所以呈圆形且处于运动状态;地由阴气构成,所以呈平坦状且保持静止。通过运动来施行造化,地凭借静止来容纳万物。顺应规律运动,不失其光辉;地以深厚的坤德,承载万物无穷无尽。

因其运动而尊贵,地因其静止而谦卑。昼夜交替照耀,日月或盈或亏。四季按顺序更迭,万物由此化生。所以圣人仰观文、俯察地理,体悟地的极致,通晓神明的品德,类比万物的情状。观察地间的相互感应,地万物的情状便清晰可见。

通过呈现象来显示变化,人们依据这些变化行事。日月清明而闪耀光芒,众星宿投射光影照耀大地。虹霓光彩夺目,如舒展的文藻,彗星摇曳着舒展光芒。望舒在九道上缓行驾驭月车,羲和在空正中驾驭日车。众星围绕北极星循环运转,招摇星运行指示方向。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它的光辉所照耀之处,万物都仰赖它。月亮,是阴气的宗主,其本体禀受至阴之气,与太阳相配,象征着女主。月亮的盈亏有固定周期,运行的快慢有节奏,遵循度数运行,顺应时。

至于河之水,蕴含宏大,光辉盛大,散布开来孕育生命,滋润着山海。江河浩浩荡荡,山川错落有致。五岳高大雄伟,四条主要河流波涛奔腾。

大地承载万物,万物颜色、形态各不相同。有长羽毛、长毛、带鳞、带甲壳的各类生物,品种繁多,名称各异。无论是蠕动的、飞翔的,还是用脚行走、用嘴呼吸的生物,都在大地上生存。大地可谓是财富的深渊,万物的聚集之地。

四季的顺序,是阴阳变化的节度。暖风按时吹来,寒暑有一定的规律。日月交替照耀,星辰遵循轨道运校春万物开花,夏万物结果,秋果实成熟,冬万物收藏。这大概是自然的固有规律,万物的既定本分。

至于四季之气交替变化,空中的象显着明亮。万物仰仗地的照耀与养育。圣人依据地的规律,观察时势变化,进而通过教化成就下。

乾坤相交,阴阳和谐顺畅。万物各自获得适夷生存环境,众生都能顺遂发展。所以:“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育万物。”的正是这个意思。